
《天下长河》没有提到的名臣乔莱与“下河之争”
原题:江淮名臣乔莱生平述——康熙朝政局变幻的一个个案考察
作者:王云松
纵观有清一代之历史,治河一直是国家内政中一个 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中原因就在于:河政之兴废,不 仅关系到沿河数省百万黎民的生计休戚,而且直接决定 着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漕粮北运的生命线——京杭运河 的畅通与否 ,实与国计民生、治乱兴衰息息相关。康熙年 间,由于圣祖的高度重视 ,甚至于“以三藩及河务 、漕运为 三大事 ,夙夜廑念 ,曾书而悬之宫 中柱上 ” ,治河工程 一 度卓有成效。涉及这段历史的河政、河臣、治河方略、工 程经费等方 面的研 究 ,成果 已经 相 当丰 富。但研 究者 却 忽略了一个并非河臣,但却在当年治河方略重大决策的 过程 中起 了关键性作 用的重要 人物—— 时任翰林 院侍读 的乔莱 。
缘乔莱不计个人得失,唯以民生为重,直言报奏、力 陈利害 ,于康 熙朝 治 河 方略 之 决策 、河政 之 得 失 关 系甚 重;且其又系康熙己未博鸿特科中式五十人之一,其进退 沉浮与康熙朝政局之风云变幻密切相关,故本文试就其 生平事迹作简要论述,尚祈方家指正。
家世生平
乔莱 ,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四 日,卒于清康 熙 三十三年 (1694)七 月 二十一 日,字子 静 ,号 石林 ,又 号征 ,号圣任,明天启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官至河南道御 史 。其人 “以伉直著声”,虽滞 留 中书 十年 之久不得 迁 ,亦 不肯屈事大阉权臣。平素“性俭约 ,居官谢绝干谒,举止 略如诸生”,官御史时“巡视北城 ,权奸敛 迹,狱讼多平 反” ,史称其“廉直著声,为清流标鹄” 。入清后高蹈 不仕 ,归隐 乡里。乔 莱母潘 氏 ,封 宜人 ,“于 明之 亡也 , 流涕累 日,作绝命诗四章,置衣带间,阖户自缢,为家人所 觉 ,故得 免”。由 此可 知 ,乔 氏 门风 崇 尚气 节 ,正 直 不 阿 ,这对 于乔莱 日后 的个人秉 性 与为官 处世之 道不 无重 要影响 。
乔莱 自幼“英敏绝伦”,聪颖好学 ,“未成 童应邑试 ,邑 令疑其幼 ,立试 七 题 ,始令 之 入 ,叹 曰:乔 公 有 后 矣 ”。 康熙二年举乡试,六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康熙十 一 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矢心剔弊,无纤芥私” 。后 “以父老请归终养 ,寻丁忧,居丧尽礼。服除,补原官”。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特科 ,乔莱以礼部主事赵随荐 举应试 ,名列一等 ,改授翰林院编修 ,参与修纂《明史》。 康熙二十年,“会广西平,补行乡试 ,奉命 主考,称得士。 还 ,充《太祖高皇帝实录》纂修官”。二十四年春,大考 翰詹词臣,乔莱因成绩优异,得充 日讲起居注官。寻擢中允 ,纂修《三朝典训》,旋迁侍讲,再升侍读。
正当此时,朝中有御史奏请于下河地方浚海口、泻积 水 ,以拯救淮扬一 带被灾七 州县 之民 ,而河 道总督 靳辅 与 受命主持此工程的安徽按察使于成龙各执一词,争论不 休。康熙帝命廷议,廷臣多是河臣言者。乔莱乡在淮扬, 熟 悉灾区形势 ,深 知 二议 孰利 孰 弊 ,乃直 言人 奏 ,力 陈河 臣之议有 四不 可行 。康 熙帝 纳 其言 ,河 臣之议 遂 寝 。然 而乔莱也因此触犯权贵,深遭忌恨 ,最终于康熙二十六年 罢归,从而结束了二十年的仕宦生涯。三十三年春 ,有 旨 命 其入京居住 ,至京后居未半载而病卒 ,时年五十三岁 。
自康熙六年 中进 士 、授 内 阁中 书舍人 至 二 十六 年 以 翰林 院侍读罢官归里 ,综观 乔莱 二十年 的仕宦 生涯 ,大致 可以获 中康熙 己未博 鸿特科 为标 志而分 为两个 阶段 。第 一 阶段,乔莱虽由科举跻身官场,但其时尚未受知于康熙 帝 ,只是众 多低 品级京官 中的普 通一员 ,故 而此 阶段仕途 平 平 ,默 默无 闻,虽 曾一 度 以同考 官 出典 顺天 乡 试 ,深 孚 众望,但滞留中书一职凡十余年而未得升迁。
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儒特科是乔莱官场生涯的一个 重要转折点,也是其平步青云的第二阶段 的起始点。康 熙 戊午 ,求 贤右文之诏既下 ,乔 莱 由礼 部 主事赵 随荐举 而 应试,遂以才华出众而于应试之百余人中脱颖而出,名闻 士林。当是时 ,“四方缙 绅 及 山林韦 素之 士咸 集 ,阙下诸 以才艺相炫 耀者 甚众 ,而 乔 子石林 尤 能绝 出其辈 。行 当 召试文赋之 日,侍卫 、诸近臣环列左右,他人方濡墨属稿 作嗫嚅瑟缩状 ,石林则已展卷疾书千余言 ,立成,起顾 日 晷犹未昃也。……同试者旁 睨其所 为,未尝不叹息折 服” 。试毕 ,名列一等,改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 修 史期间 ,乔 莱恪 尽职守 ,勤于任事 ,“史馆 初设在 东安 门 内,肩舆不得进,君体肥,窘于步趋,骑骡一头,晨入申出。 考稽典籍,念崇祯朝乏实录,与同馆四人先撰长编,以资 讨 论” 。
康熙二十年,滇黔平定,次年补行乡试,乔莱奉命 主 试 广西 。广西距 京 师万 里之 遥 ,地 多瘴 疠 ,又新 被兵 燹 , 朝 野无 人不惮其荒远 而视典 试之 任为畏 途。乔莱 却慨然 曰 :“奉 使 ,臣职也 ,东西 南北 唯 天子 使 ,于 险易何 择 焉?” 而且途经众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皆古名人才士凭吊 游 咏之 区,向所 欲至而未能 者。今往 观焉 ,实获 我心 。”闻 者皆壮其言。 既往 ,得畅游桂山漓水 ,而主试亦公正, “称得士”。自广西试差还 ,乔莱被命充《太祖高皇帝实 录》纂修官 。由于纂修过 程 中需将 “国书 ”亦 即满 文译 为 汉文,存在文义龃龉、前后抵牾的严重问题 ,而乔莱能“曲 畅本指 ,[逐]一濡削,语简而事加详,经进,天子称善”。 由于其译文“辞义雅训,上称善者数 四,段驳 向用矣”。 此次纂修实录,成为乔莱以文才见知于康熙帝 的开始。
在随后康熙二十四年的翰詹大考中,乔莱名列一等第四, 间Et复试列第五,康熙帝褒以“学问优长,文章古雅”,命 充日讲起居注官⑥,从此得以扈从圣驾,日侍禁廷 ,愈益 受知于康熙帝,仕途亦一帆风顺 ,接连升迁 :“寻擢[左春 坊左 ]中允 ,纂修《三朝典训》。旋升侍讲,五月再迁[侍 读],俱出特简。于是馆阁代言之文多君起草。”@在短短 三个 多月的时间里 ,乔莱 即由编修屡 得迁擢 而升至侍 读 , 其升迁之速在与其 同时的诸 同僚 中实属 罕见 。然 而就在 他政 治前途一片光 明、“醒醒 向用 ”之 际,朝 中发生 了关于 淮扬 河工问题的大争论 ,这一 事件对 乔莱影 响之重大 ,竟 迅速导致 了其仕宦生涯 的终结 。
乔莱兄弟五人,依长幼次序为迈、英 、莱、薇 、荩,长兄 乔迈 早逝于其父之 前。娶妻丘 氏 ,封宜人 。有 子 四人 :长 崇烈,康熙丁卯举人;次崇让,贡生,卒;崇修,字介夫,贡 生,以学行闻,雍正元年受世宗召见 ,授铜陵县教谕;幼崇 禧 。 女五人 ,分圳嫁户科 给事 中刘 国黻 、温江 知县邱 璋 、 任宸 、朱经 、黄之钧 。
争 议河 工
康熙二十 四年 ,朝 中发生 的对 于乔 莱 的政治 前 途产 生决定 性影 响 的河工 大争议 起源 于旷 日持久 、危 害严重 的淮 扬水患。而淮扬 水患 之根 源 在于 漕运 。清代 “沿 明 旧制,自淮入河 ,以达会通。河既失故道,从安东人海 ,清 口日淤 ,淮 、泗泛滥 ,由洪 泽湖 以南 诸河 下注”。淮 扬一带 濒临运河诸州县,原皆筑有捍水之堤,但运河水位过高将 危及堤身安全 ,一旦 冲决 泛滥 ,京 师百万 官民兵 丁所赖 以 生存 的南粮 北运 将 因之阻断 ,故 河 臣为确保 漕运 安全无 虞,乃于河堤上开掘多处减水坝泄水东流,于是“淮扬州 县七 ,荡析离居,穑事俱废” 。此时有御史奏请浚海口 以泻积水,俾七州县灾民得复生理。康熙帝览奏后派专 人前 往勘察 ,结 论 是可 行 ,遂 出帑金 ,命 安徽 按察 使 于成 龙董其役 。而时 任 河督 的靳 辅却 疏 称 海 口高 于 内地 五 尺 ,疏海 口则引潮 内侵 ,更 足为患 ,力 主束 水注海 ,其策略 日:筑堤束水,抬高水位 ,于邵伯镇南 、高邮州城外各置一 闸 ,泄洪泽 、盱眙 、天 长之水 ,俾入堤 ;自车逻镇筑 横堤一道 抵高邮州,再 自州城东筑大堤二,历兴化、白驹场至海口, 束所泄之水人海。因于、靳二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康熙 帝遂命廷 臣公议 。 此事表面上是 淮扬 河 工之 争议 ,实 则背 后 牵涉 到 当 时朝 中错综复杂 的政 治斗 争 ,矛 盾重重 。首 先 ,身为河督 的靳辅 之所 以力 主束 水注海 ,就 其 内心本 意来说 也并非 是完全出于工程本身利弊考虑。据时人潘耒云:“河臣冀 董其役,而上已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非河臣意,乃别创 一 议为疏上之。” 实际上,“于成龙所议是一旧说,乃照明朝河臣潘季驯《河防一览》之法;靳辅所议是一创建之 策 ” 。由长远 观之 ,两 种方 案虽均 可成 功 ,但 相 比较 而 言 ,于策工简易成 ,收效较快 ;而 靳策工程浩大 ,需银 近三 百万两 ,人力 、物力无算 ,可谓 劳民伤财 ,而且未考 虑到当 地水 乡地卑 土湿 的 自然 地理 条件 ,工程 之艰 巨性 固不 待 言 ,即工成之后 亦有 诸多 隐患 。尤 其在 当时那 种 封建 官 僚政治体制之下 ,工程 实施 中各 级官吏 上下其手 、中饱私 囊之事难 免 ,若从 靳 辅 之议 ,对 民间 的扰 害 程度 可 想 而 知 。所 以 ,靳辅之 议与其说是河 工新策 ,不如说是其 施展 的一个政 治斗争 手腕 。
而且 ,靳辅所主并非仅其 一人之 议 ,他 的背后 又有着 很复杂的深层政治背景: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止称 “河臣议实执政主之”,语焉不详;而在御史郭 劾明珠、 余国柱疏中则将此事的内幕清楚地披露了出来 :“靳辅与 明珠、余国柱交相固结,每年糜费河银,大半分肥 ,所提用 河官多 出指示 ,是 以极 力庇护 。当下河 初议开时 ,彼 以为 必委任靳辅 ,欣然 欲行 ,九 卿亦 无异 词。及 上另 欲委 人 , 则以于成龙方 沐圣眷 ,必 当上 旨,而成龙 官止 臬 司 ,可 以 统摄 ,于是议题奏仍 属靳辅 ,此时未有 阻挠 议也。及靳辅 张大其事 ,与成龙议不合 ,始一力 阻挠 ,皆 由倚托大 臣 ,故 敢如此。”④明珠时以大学士主持 内阁政务 ,乃政府 首脑 , 余国柱也是一显赫权臣,所以靳辅之议实际上代表了当 时朝 中势焰方 炽 的明珠 集 团的利 益。正 因为有 此 背景 , 故当康熙帝命公议此事 时 ,“廷 臣多 右河 臣者”、“多是河 臣言”。
当此形势险恶 、群臣缄默之时,乔莱虽身为词臣,却 深以国计民生为念 ,决定挺身而出,直陈是非。康熙帝命 以此事传问淮扬七州县藉之现任京官者,靳辅闻讯,“使 其客以厚利略君,君笑不应”。当时在京的淮扬士大夫群 集乔莱府 邸会商此事 ,乔莱当众慷慨 陈词 :“以朝 廷言之 , 请帑至三百万 ,国用绌矣 !题 官至三百 员 ,铨 政乱 矣 !派 夫至数十万 ,民力殚 矣 !以七 州县 言之 ,工未 成 ,害不 忍 言 ,工既成 ,害又不忍 言。未成之 害 日筑堤 ,日派 夫 ;既成 之害 日卖 田,日决河 。……今 日之 事 ,当以死 争之 ,功 名 不足顾,身家不足惜矣。”十一月二十一 日,乔莱入值 日 讲起居注 ,遂直言陈奏河工利弊:“若依于成龙之议,工也 易成 ,百姓有利 无害 。若 依靳 辅之 议 ,工 也难成 ,伤损 民 田 、民房 、坟墓甚多 。且 堤高一丈 六尺 ,束水一 丈 ,水 不 由 地中行 ,比民间房檐还高 ,伏秋之时,一旦溃决,百万生灵 俱为鱼鳖 ,如何行得?”康熙帝疑其夹杂私心,遂问:“此事 毋得有私 ,开河地方有尔庄地否?”乔莱坦然奏对:“臣宝 应县人,开河地方在高邮、兴化 、盐城、泰州,并不伤损宝 应田地。只是这工原不是朝廷万不可已之工,原是皇上 圣恩救百姓的。皇上行此救民之事,靳辅建此害民之议,此断断不可行者。”康熙帝闻其言深以为是,顾大学士等 日:“看来两人虽皆可成功,毕竟于成龙之议便民。其实 这 工原不 是万 不 可 已之 工 ,原是 朕 救 百 姓 的 ,若 有 害 于 民 ,如何行得?”言毕 ,又 问:“江北之人 与尔意见相 同否?” 乔莱慨 然奏日 :“俱 与臣相 同,臣等 明 日有公 议进呈 皇上。 皇上如此轸念淮扬之人 ,臣等本地之人,若徇私畏祸,不 以实情 奏对 ,上负皇上 ,下负苍生 ,清议所不 容 ,乡评所共 弃矣。”康熙帝于是决定 :“于成龙所请钱粮不多,又不害 百姓 ,且著他做 ,做得成 固好 ,即不成再 议未迟 。”固次 日, 乔莱领衔进呈《束水注海四不可议》,略曰:河臣议开大 河,筑长堤,堤高河宽,势必坏垅亩,毁村落,掘坟墓,惨有 不忍言者 ,不可行一 。河 臣议先筑 围埂 ,用 车踏去 埂 内之 水,取土筑堤,不知淮扬地卑 ,原无干土,况积潦已久,一旦 取土积水 中,投诸深 渊 ,工安 得成?成亦 易坏 ,不可行 二 。 河臣欲以丈六之堤束水一丈 ,是堤高于民间庐舍多矣,伏 秋风雨骤至 ,势必溃 。即当未溃之时 ,潴水屋庐之 上 ,岂能 安枕?不可行三。至于七州县之田,向没于水,今束河使 高,田中之水岂能倒流入河?不能人河即不能归海 ,淹没 之 田何 由复出?不 可行 四。④议 上 ,“河 臣 见之 语塞 。君 复至会议所 ,具论其得 失 ,声情 激烈 ,闻者感动 ,虽力主 河 臣[议]者不能难一语。……于是河 臣议遂寝 。”乔莱 的胸 襟与气魄同时也令朝中高官大僚们肃然起敬:吏部尚书 李之芳揖之 日:“知 、仁 、勇,先 生兼 之矣 。”户 部 尚书梁 清 标叹 日:“江淮之间可谓有人 !”
朝廷关于兴修淮扬河工的重大决策因乔莱挺身而 出、据实直陈而得以趋利避害、谨慎施行,但乔莱却也因 此触犯权 贵,深遭忌恨 。是 年十二月初 四,距 廷议河 工事 尚不到半个月 ,吏部具题拟以乔莱升补庶子一缺,当康熙 帝询 问乔莱之 为人 如何 时 ,内阁诸 臣王熙 、吴 正治 、宋 德 宜 、徐乾学等人均 闪烁 其词 ,不 置可 否 ,甚 至 时任 翰林 院 掌院学 士的孙在丰也 以“并未闻其有劣迹 ”这样 的含糊之 语奏对,个中缘由,不言而喻。结果是孙在丰遭到康熙帝 的严 旨斥责:“伊乃一院之长,当是 日是,非 日非 ,不宜似 此模棱启奏。”④但乔莱也因此失去了这次升补机会。
二十五年八月,康熙帝以翰林官中有“学向荒疏 、好 干外事”者,命传问掌院学士库勒纳、张英,乔莱被库纠举 为“妄行”。虽然张英为 其辩称 “乔莱 能文 ,勤 于办事 ,未 闻有妄行处”,但康熙帝仍然认为“库勒纳所举为当,张英 乃一好人 ,但不能 统辖翰林 。……乔莱妄行 ,故张 英畏惧 之耳”。又问汉大学士意见如何 ,王熙 、吴正治、宋德宜三 人在大半年前康熙帝欲以乔莱升补庶子员缺时还均称对 其为人如何“不甚深知”、“不能悉知”,此时却异口同声地 奏称“乔莱好事”。而曾任翰林官的葛思泰所奏“乔莱文 字颇优 ,但多管事务。据伊本 衙 门学 士举其妄行 ,似 乎相符”更是语近滑稽 ,耐人寻味。 结果,乔莱受到交部察议 的处分 ,随后被革去日讲起居注官,此时距河工之争尚未 一 年 。次年 ,乔莱南 归故 里 ,结束 了二 十年的官场生涯 。
当河工争议初起之时,正值乔莱以文才见知于圣祖、 擢用方 新之际 。当时 的官场 风 气 ,“其于 士 习委靡 ,持禄 养交,容容默默者固不足言,即号称贤者,平居类能小廉 曲谨,至国家大利害、大是非,则逡巡瞻顾,不敢措一词, 有言责者尚然,他官益复以言为戒。盖忠谠直谅之风不 行于世久电视剧矣”。乔莱时任翰林院侍读,既非河臣,亦非言 官,完全可以循“自昔词林号清班 ,不涉吏事,居职者养望 待迁而已”之故事而置身事外 ,他之所以慷慨陈词,“树大 敌而不畏,犯众难而不辞”者 ,如其所言:“若循私畏祸, 不以实情奏对,上负皇上,下负苍生,清议所不容,乡评所 共弃矣 ” ,表 明了他 内心 为 国为 民 的高度 责任 感 ,这 在 当时实属难 能可 贵 。正 因为 如此 ,乔莱 赢得 了 当时 士林 “消大患于未形 ,身虽废而言则行 ,德被生民甚厚,视夫碌 碌致公卿而传无可书之事者光荣多矣”的高度评价。
士林 交游
乔莱平素“为人明达宽和,洞见表里,友爱兄弟,终身 无闲言。笃于故旧,不以存亡易心。轻财乐施,急人之难 如不及,家状中所载抚孤子 、还鬻女、葬故友 、赎族人诸义 举 ,不可胜书。喜汲引才士 ,士多倚 以成名”@,“居家孝 悌 ,谨事师友,疏于财,恒周人急。后进有一善,为人诵其 文不去 lr-I”④ 。因乔 氏人 品贵重可敬 ,故 在士林 中交 游极 广 。当时许 多重要 文 人官 僚均 与 之有 诗文 往来 ,如王 士 祯、张英、陈廷敬 、高士奇等,同举己未特科的博鸿诸儒更 是其座上 常客。
乔莱居 官京师 时 ,于宣 武 门外斜 街 之南 辟 一峰 草 堂 为寓所 ,朱彝尊、彭孙通、陈维崧 、施闰章 、汪琬、毛奇龄 、潘 耒、汤斌、汪楫等博鸿同年常聚会于此,赏花论诗 ,觞咏竟 日。 这些人均一时之才子名士,名 闻海内,如 :陈维崧号 称“江左三凤凰”之一,四六骈文“国朝第一”;施闰章诗与 宋琬齐名 ,号“南 施北 宋 ”;汪 琬 与侯方 域 、魏禧 并称 古 文 三大家;“睢州汤潜庵 (斌),清代以名臣兼名儒者共推以 为世擘” ,乃举世公认的醇儒,学问事功为清初第一流 人物 。总之 ,可称得 “谈笑有鸿 儒 ,往来无 白丁 ”。座 中宾 客皆如许人,主人之高风雅致可以想见矣。
乔莱于诸友之 中 ,与 朱彝尊 、潘 耒二人 尤为 至交 。朱 彝尊 自云:“先太傅文恪公充天启二年会试总裁官,是科 中式者四百人,得人最盛,宝应乔公[可聘]与焉。……叔 子中书舍人日莱,字子静,与定交京师,世好弥笃。康 熙十二年,乔莱南归省亲,朱送之宣武门右,并赋诗日: “送君沉吟数长路 ,寸心千里随轮蹄。” 及乔莱病逝,朱为之 撰墓 表。其墓志铭则 出 自另一至友潘耒手笔 。潘云 : “君于同荐中与余尤善,又以婿刘[国黻 ]出余门,数相往 还 。” 对 于老 友因争议 河工 而“中蜚语 罢归”一 事 ,潘 耒 极为敬仰,称赞他“白田先生仁且勇,致君尧舜怀丹诚。 不忍灾 黎填巨壑 ,敢 以赤手 批 长鲸 ”,同时 也对其 遭遇 深 表 同情和愤慨 :“天 马能 鸣惊立仗 ,芳兰无罪 坐当 门”,“铄 金销骨古一辙 ,白璧竟点蝇营营”。
罢官南归后 ,乔莱 于故 乡宝应 县 治之 东北 隅 购得 隙 地一区 ,治以为园 ,名 曰“纵棹园”。每 let午餐罢 ,“辄刺船 来园中,巡行花果,课童子,剪剔灌溉 ,瀹茗焚香,扪松抚 鹤,婆娑久之而后去。有佳客至则下榻焉,琴奕觞咏,陶然 竞 日” ,开始 了优雅 闲适 的隐居生活 。
乔莱虽息影官场,隐居田园,但仍心系国计民生。由 于所主之治河方案最终为康熙帝采纳首先归功于乔莱的 上疏力争 ,故 于成龙 “颇德 之 ,及 出领河 务 ,值君 归 ,恒 以 地方利弊咨君,君必直言无隐,然终不干以私”@。乔莱 又十分关心家乡的地方事务,凡“桑梓利病,如筑子婴堤、 启闭涵洞、募派夫役等事,侃侃为当事言之,常得所请,乡 里多蒙其利” 。
尽管乔莱 已经完全退出了政治舞 台,“归而裹足掩 关,绝口不谈世事……赋诗饮酒为乐”,甚至“家居七载, 无 片札 入长安”。然而“衔君者犹 螫之不 已”@ ,他 的热心 于地方公益事业被诬陷为“居乡不法”。康熙三十三年 春,突然有旨命其人京居住,邑人 以上意且不测 ,颇为忧 之 ,而乔莱却 坦然 就道 ,既至 京师 ,深居 寓所 ,“键 户不 见 一 人,读《易》著书如故。不半岁而病作,遂卒,朝野莫不 悲之 ” 。后 由其子崇烈扶枢南归 ,葬 于故里 。
诗文著述
乔莱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乔氏易俟》十八卷 ,诗 文集十六卷以及《西蒙丛话》、《耆英会传奇》、《古文分类 粹编》(乔莱辑 ,其子崇烈校)等,并参与 了康熙《宝应县 志》(廿四卷)的修纂工作。
乔莱罢归后,研习经学 ,潜心读《易》。他主张“不附 会陈 、邵 、朱 、蔡 ,尝举震JlI之言 日‘本 义乃邵子 之《易 》,非 孔子之《易》也!’以为名言” 。其所著《乔氏易俟》 , “杂采宋元后诸家易学 ,而参以己意。前列诸图,不主陈 抟 河图洛书 、先 天后 天 、方 圆横 直之说 。于卦变亦 不取虞 翻以下诸家 ,而取来 氏之反对。其解 经 ,多推求人事 ,参 以 古今治乱之得失……盖诚斋《易传》之支流。假借牵合 , 在所不免,而理关法戒 ,终胜庄老之虚谈也” 。
乔莱工于诗赋,生平 吟咏之作甚多,结有《石林赋 草》、《应 制集》、《南归集》、《直庐集》、《使粤集》、《归 田 集》、《柘溪草堂集》等数集。因与汪琬交好,乔莱尝以平时所拟赋稿百余篇质之,汪系散文名家,见而大服,属笔 叙之 :“命 意则 根体 要 ,摘辞 则趋 雅正 ,故 能丽 而不 淫 ,典 而有法,信乎其华国之选也”@,后结为一集 ,即《石林赋 草》。其《直庐集》一卷,亦汪琬为之序,盛称其赋心之工 , 谓有良史才。《使粤集》一卷,则系康熙二十一年 出典广 西乡试途中往返之诗,陈廷敬 、王士祯为之序,附《使粤日 记》(潘耒为之序)、《使粤赠言》。王士祯称其诗奇秀峭 拔,善于叙致,如《湘口》一首:“雁叫猿啼不可闻,零陵风 雨正纷纷 。三岩 明灭潇 湘合 ,二 水 潆洄楚 粤分 ”,意境 空 灵幽雅 。集 中更多 的是关心 民生疾苦之 作 ,如“舴 艋妇子 巢,场圃鱼龙舍。买薪须论斤,卖儿不计价”(《过高邮》), 沉痛地描 述了遭受水 灾地 区人 民 的悲惨 生活 。又如 “户 少徭益繁,民贫吏如虎。居者不可留,缺者讵可补。如欲 起疮痍 ,嗷嗷望卓鲁。闻言三叹息,谁其任州府”(《确山 道中》),则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集后所附《使粤 日记》,乃奉使途中每 日笔记所积成 之一 编 ,“虽造次点笔 而文采斐 然 ,造语 肖物 ,能使 难状之 景,如在目前。至于援据图径,叙述风壤 ,摭今考右,班班 可观。而问民隐 ,观 国俗 ,忧 天悯人 之思 ,表忠排佞 之志 , 亦时时侧出于行间”。
《归田集》一卷 ,所收为二十六年南归后所为文,兹录 其《鹧鸪天》一首:“僻处门无剥啄声,一庭嫩绿雨初晴。 因 山架屋苔 常满 ,倒树 成桥 叶 尚生 。新 笋进 ,午风 轻 ,飞 花误入煮茶铛。倚 然相对 清 如水 ,坐 听林 间鸟 自鸣 ”,风 格清新恬淡 ,生动地反映 了其官场罢归后 的悠 闲生活 。
诗赋文章之外 ,乔莱 于绘 画亦颇 有造诣 ,“善山水 ,尝 为梁相国作《蕉林书屋 图》”@,此外尚有《柘溪图》、《桃 花流水图》、《濯足图》、《侍直图》、《垂钓图》等作@,亦可 谓一时之丹青名家 。
余 论
乔莱 自康熙六年人仕 ,为官京二十年;康熙二十六 年后 ,罢官家居 又七 载 ;至三 十三 年春奉 旨入 京 居住 ,寻 病卒。纵观其一生,二、三十年问,宦海沉浮,历经坎坷,若 细加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生逢遭际实际上是 与康熙朝政局 的风云变幻 紧密相关 的。
首先 ,作为乔莱仕途重要 转折点 的 己未 特科 ,原是圣 祖初政之际所行文治政策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广延人 才 、加恩士子以示朝廷求贤右文之切,崇儒重道之忱 ,实 则 旨在招抚人心、稳 固统治。乔莱为明河南道御史可聘 子,若联系到同举之彭孙通(明太仆寺卿期生子)、陈维崧 (明都御史于廷孙)、徐嘉炎(明兵部尚书必达曾孙,随州 知州世 淳孙 )、朱 彝尊 (明大学士 国祚曾孙 )、丘象随 (明参 政俊孙次子 )、方象瑛 (明大学士逢年孙 )、严绳孙 (明刑部侍郎一鹏孙)等十余人皆系前明故臣子孙,他们得膺博鸿 之选 ,出仕清廷 ,当然足 可 向天下 昭示新 朝 不计 旧嫌 、求 贤若渴之诚意,故可知乔莱之与选并非偶然。而康熙二 十六年乔莱之“中蜚语罢归”,表面上看 是缘于争议 河工 、 得罪权贵 ,成 了当时炽烈 党争 的牺 牲 品,实则其 罢归也 并 不是一个孤立的 、个别 的政治事件 ,在此 前后相 继遭黜 的 博鸿同年已不乏其人 :康熙二十三年,潘耒以浮躁降归, 朱彝尊被逐出内廷,严绳孙乞假归里,秦松龄以主顺天乡 试而蜚语 罢归 ,张 鸿 烈则 因越 职言 事 罢黜 归 里 ;二 十 四 年,毛奇龄 、方象瑛引疾归,庞垲、崔如岳、钱中谐先后降调 归 ;二 十六 年 ,是年归者尚有徐鱿 ;三十年 ,则李 澄中 、黄与 坚罢归 ;三十三年 ,则 邵远 平 遭罢 斥 ……等 等@ ,这一 连 串罢黜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康 熙二十年后 ,随着 “三藩 ”平 定 、台湾收 复 ,清 廷在 全 国的 统治已渐趋稳固。在政局已趋稳定的政治气候下 ,联 系 到 当初开设特科乃为得人 心 、安社稷 的原 旨,此 时出现包 括乔莱在 内的博鸿诸儒相继罢归的事件,也就不难理解 了 。
至于三十三年之奉旨入京,似乎仍缘于京中权贵们 的诬 陷中伤 ,所谓“衔君者犹螫 之不 已”,这 固然是 一个原 因 ,但另一方面 ,与乔莱本 人罢 归后 的乡居生活也 不无关 系。江浙一带 是清 初抗 清斗 争最激 烈 的地 区 ,这一 带 的 士绅大族也是最具反清民族意识的社会阶层之一。自世 祖 以来 ,清廷 一直 致力 于对 江浙 士绅 的控制 与 笼络 。己 未特科 中式 者凡五 十人 ,其 中江浙二 省籍 者便有 三十 九 人,所占独多,可见康熙帝对于这一问题也颇有所虑。
乔 氏本 宝应 望族 ,乔莱 父 “可聘 明季官 河南道 御史 , 有直声,人清高蹈不仕 ,年过八十,系东南人望,筑柘溪草 堂及陶园以聚宾客。莱复得 白田隙地修纵棹园,父子继 盛 ,文采 又足以彰之 ,为时所忌 ” ;而且罢归后 的乔 莱并 非完全是闭户深居 ,诗酒 自娱 :其 乡“宝应为南北 之冲 ,名 公卿之过其地者 ,觞 咏流 连无虚 日。尝贻 书曹峨 眉 [禾 ] 先生 ,约竹 坨[朱彝尊 ]、稼 堂 (潘 耒 )、藕渔 (严 绳孙 )暨先 宫谕(秦松龄),每年新春渡江为看梅之举,东南胜事于斯 为盛”@ ,可见其居乡七载 ,宴客会 友 ,交 游广泛 。据 金埴 《不下带编》载:“宝应乔侍读石林莱有家伶管六郎以姿伎 称。己巳(康熙二十八年)春,车驾南巡,召至行在,曾蒙 天赐。”@康熙帝一生俭约朴素,并无声色之嗜好,召见乔 氏家伶一事实际上透露出这样一个政治讯息:乔莱罢归 之后在 家乡的活 动 已经引 起 了康熙 帝 的关注 。又者 ,乔 氏颇多显亲贵戚 :乔莱妻出山阳(今淮安)巨族丘氏,系明 参 政丘俊孙 之女。己未五十鸿 儒之一 的丘象 随乃乔莱 妻 弟,象随兄象升系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大理寺丞,兄弟 二人号“淮南 二丘 ”,名 闻乡里 。另一鸿 儒李 铠 又为 丘 氏之 甥 ,“官 阁 学 ,经 筵 讲 书 ,理 明辞 畅 ,当时 谓 不 减 范 祖 禹” 。三家同膺博鸿之选,又均系淮扬世家大族,彼此 互 结姻亲 、交 通 结纳 ,势 力颇 可 观。 由此不 难 推 断 ,乔莱 于罢归多年之后忽然奉 旨入京,并非是仅仅缘于权贵陷 害的一个简单政治事件。而且无独有偶,同年奉 旨入京 的还有徐乾学 、王鸿绪、高士奇等人 ,昆山徐氏(徐乾学、 徐秉义 、徐元 文兄 弟号 “三徐 ”)、华 亭王 氏 (王项 龄 、王九 龄 、王鸿绪兄 弟号“三王 ”)亦 皆为江南 士家 大族 ,这 更足 以证明乔莱之被召实则是康熙帝针对当时江浙士绅集团 势 力膨 胀而有 意加 以调控 的一 种 政治 手段 。综之 ,乔莱 一 生的进退沉浮 ,正是 当时 朝局之 错综 复杂 、风云 变幻在 其 个人政治生涯上 的一种折 射。(节选)
上一篇:2022年浙江地区MBA/EMBA学费学制 浙江MBA院校汇总 林晨陪你考研
下一篇:〖项目〗通山县南林工业园达诚医疗段市政建设工程招标公告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