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回响中国”腾讯新闻·教育频道年度高峰论坛|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刘炜:深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12月26日,2022年“回响中国”腾讯教育年度高峰论坛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举行,论坛以“智慧育人 共绘未来”为主旨,邀请了教育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大学高校、行业领军人物、专业教育机构、传播媒体等共聚一堂,分享教育思想、预测未来趋势、探讨教育热点,成功举办了一次教育行业交流的盛会。

  

  主持人: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采访您!请您跟广大网友打声招呼,简单介绍下您和所在的学校。

  刘炜:广大网友,大家好,我是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刘炜,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2012年8月27日,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研究,批准学院建立党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暨学院党委。2015年12月,自治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批准学院为事业单位,隶属于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12月,学院能源机械系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近年来,学院分别获得自治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教育工委授予的“教育先锋号”、乌鲁木齐献血“先进单位”、自治区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荣誉致敬、乌鲁木齐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先进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院基础设施配套完整,教学楼、实验实训楼、图书馆、文化交流中心、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一应俱全;室内、室外运动场设施完善。学院目前在册学生7416人,教职工366人,专任教师318人,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理念先进、改革意识强、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较强技术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设有能源与机械系、经济与管理系、现代服务系、电子信息系、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基础教研部等“四系两部”,开办高职专业22个。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逐步建立与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11000平方米的校内实训中心,建成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00余个。学院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动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学院人才、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依托现有的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七成。自2005年办学以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九成以上,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推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技能素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学生自治区职业技能比赛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项目、自治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区块链创新应用大赛新疆区级竞赛等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有效提升了学生学文化、练技能的积极性和敢创业、谋创新的思维意识,推动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式发展载体建设,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升,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九成以上,学生、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满意率八成以上。

  在国家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面对新疆生源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长期需求,学院立足产教融合、区教互促、优化条件、凸显特色的理念,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下,在国家级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立项“新疆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甘泉堡校区(产教实训基地)项目”,并获得划拨教育用地580亩。该项目计划总投资6.5亿元,着力打造与产业紧密衔接、互通互融的高质量教学实训基地,并力争成为全疆工科类专业职业教育机构实训实习共享基地。该项目投入使用后,将通过引企入校,吸引优势企业与学院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产教聚集优势,既解决本校学生实习实训问题,又可为其他院校师生提供共享实习实训基地。

  主持人:作为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您如何看待新技术、新模式在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的?

  刘炜:一是从“新技术支撑浅层学习”转向“新技术赋能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失去价值,因为机器在这些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所以,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表面理解,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探究,形成完善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创设丰富学习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习,提供社会化网络和认知工具,支持学生开展积极对话和有效互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另一方面,开展更加立体的评价,突出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造力,利用数字画像、学习分析、课堂观察等技术,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出彩。

  二是从“新技术支撑学科讲授”转向“新技术赋能跨学科学习”。现行的分科教学有利于系统性知识的习得,但不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将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变成课程主题,发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为他们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另一方面,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是从“新技术支撑教室听讲”转向“新技术赋能无边界学习”。新技术不是学生观看网课的终端,而是连接世界的窗口。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教育,把全社会都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开放办学,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既可以在博物馆和科技馆,也可以在农田、社区和高新技术企业,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拓展学校边界,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开发体系化的数字教育资源,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

  学院积极将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于深化“三教”改革,落实“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水平、开展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等方面,不断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上一篇:2023研考学子需提前做好的8点准备
下一篇:2008中国城市院士排行榜(按申报单位所在城市)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