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谭汝为谈社科普及创作:让读者读得懂喜欢看有收获能共鸣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近期,78岁的文化学者谭汝为推出新书《称谓古今谭》《天津话里话天津》,向读者普及怎样得体地使用称谓,以及天津方言和天津地名知识。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学术多面手。

  谭汝为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多年来,他在文化语言学、汉语修辞学、诗歌美学及天津城市文化研究领域开拓深耕,尤其在天津方言和天津地名研究方面成果颇丰。由他主编的《天津方言词典》曾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第十一届天津市优秀图书奖、2015年度天津地方文化学术类优秀图书奖、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小称呼蕴含大学问

  《称谓古今谭》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通过对古代常见社会关系的梳理,整理了古人常用的各种称谓及它们在今日社会语言交流环境中的语义演变。

  访谈节目里,主持人将对方的父亲称为“家父”;影视剧中,孝庄太后自称谥号“我孝庄”,不分朝代将皇帝都称为“皇上”……这些都是缺乏称谓知识闹出的笑话。谭汝为表示,司空见惯的小称呼,却蕴含着大学问,称谓系统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政治制度、婚姻生活、礼仪风尚、道德取向和文化心理,忠实地留下了社会变化和语言演变的印迹。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人既要依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又要考虑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感情的深浅,以及说话的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谓。

  古今学者对称谓研究都抱有浓厚兴趣,但在当代,像《称谓古今谭》这样基于严谨学术考据、立足史料与社会学研究的通俗读物并不多见。谭汝为介绍,书中研究内容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称谓学、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写作时他注意贴合现实生活,以社会关系中不同称呼为切入点,用生动丰富的释例、诙谐俏皮的语言,阐明语言学理论和历史学知识,比如通过“同志”“小姐”“师傅”“老师”“美女”“亲”“小姐姐”等社交称谓的语义演变,探究文化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动因,便于读者轻松了解不同称谓在文化长河中的流变。

  为了提升图书审美趣味,书中配有多位艺术家专门创作的书画、篆刻作品。此外,对数字阅读与智能化搜索功能的应用,也是该书一大亮点。该书今年还获得了第五届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的“出版融合·数智作品奖”。

  剖析天津方言 品味天津风物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天津话里话天津》,聚焦天津文化,从地名和语言切入,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诠释了“熬鹰”“拌蒜”“幺蛾子”“掰扯”“罗罗缸”“包圆儿”等上百个天津特色词汇,以及60余个典型地名,展示天津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特色。

  谭汝为介绍,“书中‘方言源流’和‘词语考辨’两部分,通过对天津方言语音、词语、熟语、修辞、字源、文化、寻根等角度的专题辨析,有助于推进天津方言系统研究。”

  在他看来,地名蕴含着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寻根文化、乡土文化和语言文化,“许多老地名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地名是人们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也是社会发展留存的痕迹。只要留下地名,后人就能凭借这个地理坐标去探源历史。”

  谈及为何将研究重心转向天津城市文化研究时,谭汝为表示,首先是出于与生俱来的乡梓情结;其次,保护天津方言,就是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根基,因此要在志书史料里挖掘,在民间学者间交流,在前贤基础上升华,在田野调查中汲取,只要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必然能够取得开拓性的成果。

  原标题:《文化学者谭汝为谈社科普及创作:让读者读得懂喜欢看有收获能共鸣》

  阅读原文

上一篇:浙江绍兴新昌回山镇推进控违拆违工作
下一篇:聚焦全省第十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丨中原医学科学城专场活动 “医”字号项目唱主角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