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在反思中“乘风破浪”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每当铃声响起,我们戴着口罩、套上手套,当起“临时服务员”,给孩子们打饭、盛菜、盛汤。此时,饭勺在我们手中飞舞,成为教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现在,我每天都满怀感情地投入盛饭这一看似平常的事情,让它不再枯燥、冰冷,成为一座师生沟通的桥梁,用爱演绎一首师生共同成长的交响曲。可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饭勺:一种负担

  随着第四节课铃声的响起,我走进教室,机械地拿起饭勺,给孩子们打饭盛汤。一开始,我挺厌烦这件事情的:自己刚上完课,不能休息却要来打饭,确实很累。而且一年级的孩子小,吃饭的时候都特兴奋,教室里吵吵闹闹的,真烦人!于是,我板着脸,像机器人一样重复动作:接饭盒—打饭—舀菜—还饭盒—盛汤。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被动地在做这件事,感觉自己像个服务员。孩子们受到我情绪的影响,脸上自然也没有笑容。

  饭勺:一种快乐

  一天中午,就在我依旧机械地递过饭盒时,一道脆生生的声音突然响起:“刘老师,谢谢你!”我不由得抬头看了看,原来是他——小桢,这个上课总是坐不住的小男孩,正一脸笑容地看着我。我微笑着点点头,淡淡地说了一句:“不客气。”那一刻,我的心情似乎也好了许多。原来快乐是会传染的!孩子们的问候和笑容让我心情愉悦。如果我每次打饭时和孩子用眼神、用话语交流,那会不会快乐加倍呢?

  对,就这么干。接下来,每当打饭的时候,我都面带微笑和孩子们用眼神交流。他们可高兴了,话也多了起来:“今天有什么好吃的?”“这个汤我最喜欢喝。”接饭盒时,他们还会说:“刘老师,谢谢你!你辛苦啦!”……这些稚嫩的声音和饭勺、饭盒的声音仿佛汇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曲,不仅带给孩子们快乐,而且驱走了我满身的疲惫。

  慢慢地,我开始爱上了饭勺,打饭也从机械的动作变成了欢快的舞蹈,我在挥舞饭勺间感受温暖,在只言片语中享受快乐。

  饭勺: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每一个契机去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作为一名导师,我抓住打饭这个时机,开始纠正孩子们不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有些孩子有挑食的毛病,打菜时,总有孩子提出这个不愿意吃,那个不愿意吃。家访时,我也听到有不少家长为此烦恼,希望老师在校盯着孩子好好吃饭。有时,一味的命令或说教可能起不到长远的效果,怎么办呢?通过一周一次的班会课,我让每个孩子知道偏食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身体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才能健康成长。吃饭时,我会表扬那些不挑食的孩子。渐渐的,挑食的孩子开始尝试吃一些原来不喜欢的菜了。这就是一种进步,我又及时表扬。

  我还做有心人,把孩子们吃饭时可爱的样子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班级微信群里,让家长们感受到孩子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一点一滴的成长。一天,我收到一条语音微信,是班里一个小女孩发给我的,她在微信中高兴地说:“刘老师,爸爸给我看了你发在微信里的照片,我真是越看越高兴。”

  饭勺:一种艺术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的确,教育是一种艺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现在,我充分利用每一次打饭的机会和他们深入交流:“小杨,今天你上课坐得很端正。”“小赵,今天你发言很积极。”“小桐,昨晚的作业你写得挺认真。”……孩子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开始的厌烦,到如今的欣赏,见证孩子每一天的成长,我也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蜕变。饭勺就像跳动的音符,在我手中挥舞。这饭勺交响曲中,既洋溢着师生们的欢声笑语,又饱含着师生间的浓浓深情。

上一篇:合肥退休教师失眠两年情绪濒临崩溃 上了年纪总是睡不好怎么办?
下一篇:大冶140余名初中教师齐聚一堂探讨新形势下教学方法策略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