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带儿子渡过“初二分水岭”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原创 月影婆娑 小花生网

  橘子:从小学到中学,总有一种“分水岭”说法。

  有人说“三年级是小学分水岭”,“初二是初中分水岭”,孩子一旦到了“分水岭”年级成绩就会下滑、就会分层,年级排名甚至还会迎来“大洗牌”。

  久而久之,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初二,好像慢慢成为了孩子们成绩的分水岭。

  不过呢,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三年级娃面临的学习和习惯上的问题,咱们父母动动脑筋还是有办法应对的,能平常心对待。

  网络图片:初二分水岭

  到了初二,难度好像就上了好大一个台阶,

  花友@小王子:

  我家娃正好初二,多了一门学科物理,各科作业也多了,晚上睡觉更晚了。

  初二是青春期的关键期;数学中几何最难的辅助线构造等知识是在初二进行学习;同时初二新增了物理,精力会相对更分散,学习的难度也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习思维还未转变……

  很好奇,那些在初二成绩能稳住或者“逆袭”的孩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就来看一个“过来人”的真实故事:经过了初二一整年的兵荒马乱后,花友@月影婆娑 说,初二其实是“自学、自律、自省”能力显威的分水岭。

  用她的原话来说就是:

  初二是不是孩子成绩下滑的分水岭,那是大数据的事情,从我家娃自身感受来说,初二对自学、自律、自省的能力要求是明显增强的。

  她这份带娃度过初二分水岭“魔爪”的攻略,很实在,也很接地气,下面来看~

  让我们感谢 @月影婆娑 ,一起来学习这份独特的经验!

  花友@月影婆娑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01

  我们把自学摆在第一位

  初二开始,娃的学习一下紧张了许多。

  最表象的,就是学科和课时都增多了。

  娃初二开始学物理,学科从语文、数学、英语、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七门主科增加到八门主科,学习压力更上新台阶。

  初二的课表在初一的基础上增加了4课时,一周累积达到了36课时,自由时间一下就被压缩了4个小时。

  初二课表(图片来自网络)

  但学校的规划和老师的课时摆在那里,课变多了我们也只能调整自己跟紧学校节奏。这种状态下,想维持以前的学习状态就非常难了。

  我家因为一直没有超进度的自学意识和习惯,初二也一度感觉很被动,不得不拿出更多时间来辅导做题,才能保证成绩不难看。

  这个时候,娃也开始主动去思考“我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去配合老师的教学进度,才能学得更好”,最终我们碰撞出一个观点:只能自己抓紧时间,自学在前。

  为什么这么做?

  原因1:课程多、难度大

  我们之前因为一直不在外边上辅导班,也不超前去学,所以我感觉我们其实一直是“跟在老师屁股后边学”的学习状态。上课教到哪儿,我们学到哪儿,学习进度这块是稍微有点“滞后”的。

  如果还是使用小学那种“老师讲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以为这些问题都马上能解决”的思维,就错了。

  到了初二,孩子惊觉“再这样下去不行了”,而且初一的大考确实也遇到了一些坎,他自己便主动提出来说,妈妈我可能得稍微超前学一点,得比老师的进度快1-2课。

  雅思真题集剑17 TEST1 听力和阅读测试

  他觉得现在的课多且难,如果能够提前自学,一是老师再去讲的时候,他能针对自己自学当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听、去解决;二是做作业的速度会提高一些。

  如果还保留着原来的学习习惯,新课对我们来说就完全是新课,老师在上面讲,我们才开始学,脑子是一片空白着去接受这些新知识的。

  初二课程难度上去之后,有些知识就很难在课堂中消化,相对的,也会花很多时间去处理作业,这都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但是如果提前自学一些新课内容,上课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地去听,作业效率也起来了。所以他自己主动就提出来,我得稍微提前学一点。

  Science Explorer 声与光分册的内页

  原因2: 开始有听不懂的内容了

  我们家以前其实一直以课本为主,几乎不会去做一些拓展学习。结果他开始超前自学之后,对我还提出了一些小要求。

  他会说,妈妈,你能不能帮我找一些数学的、化学的某一个知识点的小课程。课本上这块内容我看得不是很懂,网上会不会有一些视频?

  那我就会拿着他需要的这个知识点,帮他去网上找一些资源。

  大多数的这种网上资源都是我先去找的。因为他自己的时间特别紧,而且网上资源太多了,又良莠不齐,初期的资源过滤这块儿都是由我来做的。

  我有时间就会在B站上逛,看到一些好的课就会帮他收藏分类好;有些他主动提出来想看的课,我就会按照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去帮他找。

  我们家看得比较多的是这些视频:中学物理课程看B站的“于总CEO”和“kangpang学吧”两个up主;然后看学而思杜春雨老师、李永乐老师和柴森老师的课;吴军博士的《数学通识50讲》也很好,通俗易懂,脉络清晰,娃听了两遍。

  B站"于总CEO"的主页

  课外有了这些基础之后,上课继续保持着集中状态跟着老师走,认真对待自己的作业,孩子还是一直保持着优秀且稳定的成绩。

  原因3:对思维逻辑的要求更高了

  初二之前的应试题目对思维的反馈没有那么明显,所以看不出大的差距,而初二开始很多题目综合性很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联系,所以孩子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说,像历史、地理、政治…这些记忆类文科,很多家长或者孩子学的方式可能就是死记硬背,觉得它们就是纯粹拼记忆的学科。

  其实不然,如果要记忆的这些知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条理比较清晰的话,这些东西会更容更记得住。

  如果知识和知识之间很松散,就是单纯要拼脑子去反复背诵,孩子就是不容易记住。

  我看孩子学历史的时候,他自己会很自然地去理顺各个朝代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会自己去理流程图和思维导图,通过一些表格、图片…这样的一些形式,自己把知识点理顺了,背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

  娃的历史笔记

  因为他在“盘逻辑”的过程中,就能知道哪一块和哪一块的知识,它是有关联的、有相似性的;哪一些是不同的;通过这样梳理,来帮助自己提高记忆效率…

  我觉得孩子通过思维导图,锻炼起来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学习的效率蹭蹭蹭地往上增长,这就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娃对七上语文教材的思维导图汇总

  到了初二,理科学习内容的深广发展,对孩子理科思维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如果思维跟不上,还陷在纯粹靠记忆学习理科的层面上,那理科的学习会很被动。

  阅读一些Non-Fiction(非虚构)的书目,启发性、实用性很强,对娃将来的学业很有帮助。所以从小引导娃娃读一些科普类的Non-Fiction书目还是很有裨益的。

  比如,数学老师就会建议我们,多读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思维的书籍。

  比如:《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几何原本/世界经典科普读本》《Introduction to Number Theory》《探究应用新思维:数学8年级》。

  数学老师建议的课外读物

  从我们自己的实践来看,读这些书不管是拓展思维还是说锻炼逻辑梳理能力,都是挺有帮助的,也能帮助孩子拓展理科思维能力。

  02

  不自律,每天就会陷在写作业上

  进入初二后,孩子各学科的学业难度是陡增的。尤其是数学学得一些内容,我感觉我之前都没有学过…

  同时作业量也让人应接不暇。常规作业,主科每天基本上就是一份A3卷的量,特殊作业,机动性很强,比如小组合作性作业(一起做个视频,做个海报,辩论赛等)、演讲类、手帐类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学习内容的激增,时间的有限,就要求孩子能更好的安排学习、生活的节奏,需要高度的自律,否则每天光陷在作业中就很苦恼,更谈不上扩展。

  娃的部分作业

  我家在这种高压学习环境里,没有再去给娃“加压”,反而通过各种鼓励与支持,让他自己去做更多的安排,有自己管理自己时间的自由。

  我相信,张弛有度后,孩子是会“专时专用”的,因为他知道学习的时间就是学习,学习之外他还能保持自己的兴趣,拥有一些娱乐,才会更有目标、更自律。

  用图画+文字做读书笔记特别有新意

  1、时间分配上的自律

  像我们家,孩子的一些坚持,我是一定不会反对的。即便在他初二这么忙的情况下,孩子主动提出想继续坚持画画,我也同意了,因为我觉得孩子的生活里不能只有学习。

  像我们大人,你说,哎呀我工作了一天,工作了多少小时,累了呀。回家我放松一下,刷刷小视频,或者说看个电影什么的……我们大人都做不到生活中只有工作,为什么非得要求孩子要24小时学习呢?

  我觉得首先要有这个观点,孩子的生活中不能只有学习。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的确已经很重了,尤其是数学他现在学的一些东西,我感觉我之前好像都没学过。所以我一直坚信,孩子们现在学习上的东西真的挺多了,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之外的“舒适区”,让他觉得他的生活是可以调剂的。

  所以孩子说他要坚持画画,我就全力支持他。画画我们家从小学起一直没停过,坚持画到了现在。而且美术老师也挺对他脾气的,他也很喜欢跟这个老师玩。我们就风雨无阻的,只要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一定要去画画。

  娃刚进初中做的《海底两万里》图书笔记

  有了一个兴趣去调剂他的生活,等他再回到学习上时,一定会更有学习动力。

  2、任务安排上的自律

  我感觉,到了初二后,孩子就进入了这种自我意识迸发的一个时期。他会开始有一种自主的想法,也会慢慢开始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兴趣和看法。

  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事情,他自然就会变得很自律而且很有动力。

  运动中的儿子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孩子有感兴趣的想法时,千万不要去扼杀他的想法,一定要多鼓励他。

  我接触的很多家长就是,一谈到孩子好像只能说学习,我们到底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教辅、什么书值得读、什么课值得上……太功利了。有时候反而不那么功利,孩子可能发展地会更好。

  像我儿子,暑假自己申请了感兴趣的课题后,他既要完成小组项目,又要同时做自己的项目,工作量翻倍了,但他的情绪始终高涨,也很积极。

  他做项目研究的整个阶段,不管是时间安排还是落地成稿,整个过程都非常自律,不用你去监督,也不用你去盯着,他甚至还会自己主动来和你交流,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发自内心“愿意”去做。

  儿子论文里做的调查统计表

  他的这项课题,还被人文老师带到了今年的学校教育年会中,作为老师研究报告成果的一环发表了出来。所有老师,包括我都为他感到骄傲,这也是他成长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自己的自律、努力选择,得到了非常正面的肯定。

  他会觉得,我可以自主地去做很多的事情,不是非得通过这个家长的帮助或者按照家长的指示去获得成功。两种方式下,孩子获得的成就是截然不同的。

  娃暑假的“失物招领”课题

  03

  自省,学习形成闭环的关键环节

  我们家的自省不是初二突然“开了窍”,而是初一时从“坑”里摔出来的,说起来还是个挺有趣的故事。

  小学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基本学校和家长都会帮孩子去填得满满当当,上了初中后就完全不同了。

  当时课表第一次出现了自习课,而且课时还不少,但当时这些自习课他完全没有利用起来。一到自习,他就去画些画,去搞些其他事情,彻底放飞了。这也导致他每天晚上回来写作业都要写到很晚,有段时间一度要搞到11点。

  操作无人机中

  然后初一上,半期考试的时候,不出所料地考了个稀里哗啦,孩子大受打击。我们家当时就和孩子聊了聊,教他复盘:

  第一,因为初中科目多了,需要记忆的知识多了,最后两天根本复习不完。

  第二,做题速度太慢,第一科语文连作文都没写完,直接影响后面考试的心态。

  针对这些问题,孩子也学习着自我反省和复盘,一起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1、学习节奏上的自省

  小学考试简单,要考的科目也少,考前两天突击复习一下也都能复习完,稍微花一点心思成绩就能上去。但是初中之后难度和科目都增加了,他发现两天时间根本复习不完五科,时间太紧张了。

  然后他开始从复习这件事上反思。像人文学科,很多都需要背诵,语文要背很多古诗词,生物要背知识点…好像这些知识,不能都压到要考试了再去记,平时一定要先打好基础。

  比如一些知识,完全可以放在平常的单元检测里去复习,大考的时候就不用出现扎堆去大面积复习,只用针对自己薄弱的知识去巩固复习就好了。

  娃的思维导图

  他现在会将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英语的阅读、完型填空的练习、数学的计算练习、语文的阅读采蜜和练字等)分解到日常,每天坚持做一点,以保证良好的基础和应试状态。

  还会根据老师的课程进度,将史、地、生、物、化等知识点的记忆和练习工作也分解到日常,尽量做到当日事情当日毕,当天的知识点当天消化掉,不留疑问下来。

  日常的笔记整理

  2、学习策略上的自省

  小学时我们基本是不刷题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基本就不管了。

  但到了初中,不一样了。他突然有了落差,作业的题都会做,但是到了大考,有些题就不会了,考试中的很多“不会”,就是因为做题的熟练程度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每科买1-2套教辅回来配套做,直到现在都是每科老师讲到哪里,各科的《五三》就跟做到哪里。

  在老师布置的作业基础上,一些题型能做得更熟练,后来的大考基本就没再出现题都没做完的情况了。

  学习上的“反省”

  经过这次复盘后,儿子开始习惯性地反思自己的问题,逐渐能把日常学习和规划做得很有条理了,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学习策略。

  有了这次“血泪教训”,孩子从此就懂得了如何“自省”。

  初二后,自省成为他学习闭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上他常常事事反省、时时复盘,相同的错误一定不能一错再错。这一点在娃攻克“错题”的表现上非常明显。

  娃最开始就是打错题,把错题整理到一块儿,然后打印下来,为此还专门买了错题机,但好像用下来没什么效果。

  后来又改进到2.0版本,找了个错题收集的APP。这个APP可以把错题先拍下来,然后一起打印,他就可以重新去看。

  但初二后他的时间太紧张了,有时甚至是我帮他整理了错题,但他也没时间去看,这个方法也没起什么太大的效果。

  错题集

  再后来,孩子自己在看柴森老师物理课的时候,柴森老师提到的对待错题的方法很让他受启发。

  老师说,遇到错题就应该短时间去把它解掉。也不用去额外抄题,就在题号前标示一下就行了。比如说错了一次,就标一个三角号,表示这个题我错过一次了。

  短期内一定要去把这个题重新复盘一下。复盘的时候就只看题目,把底下的答案盖住,如果说做对了,就表示你会了,这个题就可以过掉了。如果还不会,那就在旁边再标示一下,打个三角号,写上“2”,表示这个题两次都没有过掉,那你就需要花点心思去解决它。

  当时他很兴奋,马上就把这套新的“错题法”用了起来。

  旅行途中阅读的娃

  初二的后半段,他一直在用这套新的解决错题的方法,而且他自己还会把这套方法做拓展。

  比如一道数学题,错了两次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改好,他下次再去改的时候,他就一定要用两个不同的办法去把它解决掉。

  这么做之后能让他对这个知识点有更深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我觉得他的这些小想法,好像也挺有意思的,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提升和帮助。

  娃两年前的数学笔记

  写在最后

  坚毅的品质

  我觉得孩子各项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就是要拥有坚毅的品质。

  像我们家,孩子爸爸学习非常好,我自己也是理科生,一开始我觉得孩子学理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就被现实“狠狠打脸”了。

  有一天幼儿园老师突然找我说,你孩子十以内的加法都搞不定了,要回去花点功夫了。

  那时候娃幼儿园马上就要毕业,要去上小学了,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娃的数学好像挺差的。

  回家之后真的好一顿折腾,买各种教具、算数表…都没用,后来还是多亏了《Math Start》那套绘本,帮我们把数学慢慢抓起来了。

  Math Start 内页

  我从那时候开始就觉得,哎呀,也许我的孩子在数学方面可能没有太多的天赋,算是中规中矩的孩子。

  所以他整个上小学的过程当中,虽然孩子一直在努力,数学成绩保持地还不错,但是我一直觉得,我们数学不算走得很前面。

  但是初二开始,数学老师突然找到我们,问我们愿不愿意进入数学竞赛班尝试一下?我当时挺忐忑的。因为我们和其他的孩子比,我们没有从来没有上过奥数,也不抢进度,我担心他进去了跟不上怎么办。

  但是我征求了娃自己的意见,分析了各种利弊之后,他说他想试试,然后我们就进了这个竞赛班,就这么学了一年。

  2023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

  前几天我和他们数学老师交流,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你的孩子身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就是他非常的坚毅。

  一道题能反反复复去研究,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去钻研一道题目。

  他说,这是走竞赛路线的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你一定要相信他,也一定要鼓励他。我当时听到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我觉得老师对他这种坚毅品质的认可,可能也是支撑着他将来坚持把这条路走下去的关键点。

  总的来说,我们家初二这一年也是相当被动的,但我还是希望娃能在紧张的学习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未来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更独立地去思考、决断和执行。

  希望娃可以在不断进取与调整中,做好自学、自律、自省。

  娃在户外骑行

  原标题:《真不容易!我这样带儿子渡过“初二分水岭”...》

  阅读原文

上一篇: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中外学者齐聚2023哈佛青年夏令营,集智汇力共襄学术盛会
下一篇:开启融合发展新征程 极星亮相2023成都车展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