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与一个山区民族县的“约定”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永平县,居云南大理州西部,临澜沧江东岸,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西大门”。2012年起,复旦大学正式与这一山区民族县携手并肩,开展结对帮扶工作。2023年,是结对工作开展的第11年,也是永平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后的第4年。今年暑假,“新闻前线”品牌实践再出发。“新闻云线”队伍来到云南永平,走进北斗彝族乡,续写复旦与永平的新故事。

  正如永平县北斗乡乡长朱炳林所述,“情感是因相互接洽而紧密维系的”。一所大学与一个山区民族县就在这样的长期的相互接洽中不断增进情感、增进友谊。

  产业先行,同心聚力助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永平县北斗彝族乡的产业振兴路径是本次新闻云线的调研重点,在初步了解当地产业基本情况后,实践队伍选择将重点放在了种植业与畜牧业上。

  7月23日,实践队伍前往当地种植业龙头企业——鸿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了解以滇黄精、滇重楼为代表的林下中草药产业种植、加工与产品研发情况。队员们深入种植基地,与公司创始人杨志刚进行采访交流。杨总热情地向同学们普及各类林下中草药的形态、功效与产品研发知识,介绍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分享自己返乡创业八年来的故事。目前,在多层级的帮扶支持下,鸿瑞科技与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多所高校通力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努力化北斗乡林下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智慧型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队员们深入鸿瑞农业的种植基地。 李根延 图北斗乡山地面积广阔,影响着当地产业的发展路径。近年来,随着专家工作站、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模式的建立,北斗乡肉牛、核桃、魔芋等产业逐渐活跃起来。7月25日,队伍走进永平县大迪牧业公司参观肉牛养殖产业链,探寻山区牧业的“发展之道”。青年经理张东阁带领队员们了解消毒杀菌、青储制作、饲料配比等肉牛养殖的“科学活”、“精细活”。谈及当年选择辞去国企工作来到永平发展农业,张经理颇有感触,“农业是一场马拉松,激情只是最后的一百米,要守住”。在“沪滇资金”的支持下,通往大迪牧业公司的山路修成了加宽的水泥路,青储饲料和肉牛的运输不再是问题。不久的将来,专家工作站也将在大迪牧业摘牌,用专业知识与技术为肉牛养殖赋力。各方助力下,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张经理向队员们介绍饲料制作过程。李根延 图万亩核桃在北斗的山峦间铺开,起起伏伏。同日,队员们走进北斗乡天绿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核桃种植业发展情况。永平县种植核桃一百五十多万亩,核桃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之“业”,关系着永平的发展,牵动着百姓的生活。近年,面对核桃价格逐年下跌的市场情况,天绿核桃积极探索新道路,寻求高质量发展——与云南省农科院合作嫁接紫(纸)皮核桃、认证有机核桃、开发核桃深加工产品。在技术的加持下,永平的核桃产业迎来转型升级。7月26日,实践队驱车前往位于山顶云端的海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杨总座谈交流。杨总给实践队介绍了自己年过花甲回到家乡只为“从北斗带出一个产业”的历程,“虽然艰辛,但看到家乡农户增收致富,自己也很欣慰”。随着云南省农科院张仲凯专家工作站在海萍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合作社在魔芋的病虫害防治方面也越做越好。而在未来,魔芋产业的精深加工,是她将努力推动建立的产业,也是她期待得以开展相关对接合作的方向。

  张仲凯专家工作站的挂牌。 李根延 图党建引领,服务群众促和谐7月24日,北斗乡领导班子小组与实践队员们举行座谈会。会上,乡党委书记蒋艳红向队员们全面地介绍了北斗乡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划,并代表全体乡民表达了对复旦大学给予支持的真挚感谢。正如乡长朱炳林所述,“情感是因相互接洽而紧密维系的”。此外,队员们还针对北斗乡现存的文旅项目开发困境,与领导班子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并提供了来自大学生视角的独到见解。

  北斗乡领导班子与实践队员们举行座谈会。 席澜心 图同日,实践队还实地走访了北斗彝族乡的卫生院。在卫生院,院长杨永芬从卫生院规模、乡村服务体制、医护人员配置以及合作培训项目等方面介绍了卫生院的基本情况。在交谈中,她还与队员们分享了本乡镇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基层医务工作的新变化,以及在去年乡镇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作为帮助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一环,乡镇卫生院持续探索着为老百姓得益、受惠的可行路径,努力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走访北斗彝族乡卫生院。 李根延 图厚植沃土,立德树人筑未来7月24日,实践队参访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在学校,校长字文松向队员们重点介绍了学校民族文化展示室、手工展室等特色展室,讲解近年来学校在民族团结与立德树人教育上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民族特色课程设置上的探索。字校长表示:“要让山区孩子从小树立目标与理想,具备走出大山并服务大山的意识。”在交谈中,字校长还结合自身在上海交流学习经历,提出了有关乡村校园建设的美好愿景。

  字校长向队员们介绍手工室内的作品。李根延 图传承文脉,古老非遗焕新生永平是一个山区民族县,境内居住着20余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4.8%。永平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拥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余项,在各级部门的推动下,如今已建成非遗传习所15个,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取得实效。

  7月28日,实践队前往永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综合展厅,了解永平县非遗基本情况。展厅内陈列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9类57项216件展品,体现了永平非遗的特色,突出非遗的活态传承,是融非遗保护、传承、互动为一体的场所。在文化馆罗馆长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体验永平非遗产品,亲自感受非遗文化的绚烂多彩。参观结束后,文化馆舞队成员还为同学们表演了彝族特色舞蹈,展现了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风采。

  文化馆罗馆长介绍彝族服饰。席澜心实践队伍还先后走进永平县傈僳族打歌传习所与傈僳族刺绣传习所,实地了解永平非遗传承情况,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感受少数民族非遗之美。在傈僳族打歌传习所,队员们见到了永平傈僳族打歌传承人丁绍荣老师。丁老师是傈僳族打歌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同时也是傈僳族葫芦笙演奏的代表性传承人。在现场,他向队员们展示了这两种传统技艺。据丁老师介绍,该传习所成立于2020年7月,由政府出资建立。如今传习所每年会组织1—2次技艺培训,同时也开展送戏下乡、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传承傈僳族独特的打歌技艺与文化。

  丁绍荣老师向队员们介绍打歌传承情况。 李根延 图来到傈僳族刺绣传习所,热情的少数民族同胞首先为实践队举行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欢迎仪式,并邀请队员们参与他们的舞蹈。在传习所,傈僳族刺绣传承人余荣秀为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傈僳族刺绣传承的基本情况。傈僳族割绣发展至今已有1000 多年历史,随着傈僳族的迁徙路线而传到云南,集中体现了傈僳族的民族特色。割绣的技艺在20余年前曾濒临灭亡,在余老师的努力下才得以继续传承。而如今通过传习所每年开展的培训班,割绣技艺已经传授给了上千人,这一模式与成果让余老师感到十分欣慰与自豪。她也希望未来傈僳族割绣能够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让这一古老的民族技艺在一代代人的守正创新中不断焕发新光彩。

  欢迎仪式上的表演。 席澜心 图通过在永平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实践队伍深入了解到永平县乡村振兴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产业、组织、人才和文化等,看到了永平县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党建引领焕发基层活力,产业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守正创新激扬文化活水,永平县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描绘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同时,队员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社会各方的持续关注与支持。调研团队 复旦大学“新闻前线”赴云南永平队(2023暑期)

  沈逸寒 张艺馨 杨卓雅 席澜心 李根延 彭静 尹兴

  指导教师 谢兴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上一篇:浙江妈妈痛悔!姐姐比妹妹矮10cm,只差1岁啊!医生:错过这2点太可惜
下一篇:“开一家小书店,谁会指望发财?”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