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致敬战疫最美教育人!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2-05
手机版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教育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以最大的努力、最严的措施、最快的速度,全面落实防控措施,为全国近3亿师生构筑起了安全可靠的健康防线。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国教育报》推出五一特刊,选取10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教育人,讲述他们在战疫中的奋斗与坚守。向这些教育系统的最美劳动者致敬!

  

  1

  李光:奋战在抗疫“前线中的前线”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医生 李光

  武汉金银潭医院南楼ICU病区,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光连续战斗了近3个月的“火线”。作为武汉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南楼5—7层的ICU病区是此次疫情阻击战“前线中的前线”。医生们都知道楼层数字的“密码”——楼层越高,病情越严重。李光和他的同事们在6层。

  1月17日晚,正在武大人民医院值夜班的李光接到紧急召集令:两小时内,入驻金银潭医院。他和6名同事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准备,就急速奔袭,按时上岗。

  1月19日晨,南楼6层病区开始收治危重病患。此时,病区改造还没有结束。这里原是普通病房,没有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李光和同事们自己上手,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两天半时间就让病区基本具备了收治功能。

  “设备不到位只是一方面,还有医护人员人手不够、经验不足等很多‘拦路虎’,很多工作都得摸索着来——可是万万不能慢!时间不等人。”李光回忆。

  开局不容乐观。ICU的护士和床位比应该是3∶1,但来自三四家医院的临时团队总共十几人,算上轮班,相当于一个人要担起原先两三个人的活,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

  “南楼6层,与外界隔绝,容不得情绪。这里只有虚弱的病人、告急的病情、生命的红灯。”那些天,李光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快!快!再快一些!

  工作从每天早上8点开始。进病房之前,准备过程像一个庄重而烦冗的仪式:换上工作服,进入缓冲间;洗手,戴口罩、帽子;再洗手,穿防护服,进入下一个缓冲间;穿一层隔离服,戴护目镜、手套,套上两层鞋套,戴上双层头套;穿过第三个缓冲间。20多分钟后,李光穿戴完毕,化身“大白”踏进病房。

  “防护服稀缺,进去一次尽量多待一些时间,最少也要3个半小时。”物资紧张的几天,李光几乎放弃了吃饭喝水。

  在省外医护人员赴汉增援前,由于人手严重不足,李光和团队采取“3天一个24小时”的轮班制度,每72小时中,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每天回到住地,他只要一沾床就睡着了。

  如果说,为病人插管的风险可以设法防范,有些风险则无法预知。在为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竭的婆婆治疗时,老人因为烦躁和恐惧,扯掉了自己长期透析的管子。李光急忙按住她,防护服却在撕拉中破裂了。护士为婆婆打针时,婆婆仍不配合,李光过去帮忙,婆婆焦躁地扭动着,一推搡,针扎进了李光的皮肤。

  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上呼吸机……一系列治疗工作中,李光常会被惊惶或烦躁的病人攻击。为此,他被紧急安排做过多次核酸检测及CT检查,所幸的是,每次检测都正常。

  “我们是金银潭医院倒数第二个撤退的医疗队,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期确诊病人较少,主要是消化存量。”李光言语中透露出些许满足和自豪。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肖珊

  2

  陆伟:“最艰苦医疗队”的领头人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陆伟

  在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中,驻扎在武汉市武钢二院的天津第一医疗队,被国家卫健委称为“最艰苦的一支队伍”。这支“最艰苦医疗队”的党总支书记、领队,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

  1月24日接到驰援武汉通知的陆伟,1月26日就已经率队抵达武汉抗疫一线。他带领的这支队伍由天津32家医院的138名医护工作者组成,对接援助医院是武汉市青山区武钢二院。

  虽然对抗疫一线的艰苦条件有心理准备,但陆伟和他的同事们面对武钢二院的现状,还是震惊了:医疗队即将入驻一座废弃多年的楼房,楼内垃圾成堆,没有最基本的医疗设施,没有药物,甚至还没通电。而在他们抵达武钢二院前夕,当地已接收了60多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人住进这座大楼。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月28日一大早,陆伟紧急召开临时党组织会议,决定当天上午10点30分进入“红区”,克服一切困难接管病人。

  在收治病人的过程中,陆伟运用当年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提出了“感控三原则”来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实行分区管理,严格划分红区、黄区、绿区,避免交叉感染;实行规范防护,既保证人员安全,又避免过度防护;实行一人盯一人,一对一检查防护措施,确保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为提高救治效率,陆伟又提出了“救治三原则”:轻症患者尽快出院,重症患者尽快转轻,尽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感控三原则”和“救治三原则”得到了国家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的肯定,并在其他医疗队中进行推广。

  武钢二院收治的危重病人占比很高,陆伟带领医生们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专门的治疗方案。70多岁的患者翟大娘刚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70%左右,稍一运动就掉到30%,情况很不好。医生们为她制定了吸氧与心理引导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最终将她从危重型变为普通型,直至病愈出院。

  在陆伟的带领下,天津医疗队的队员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的人护目镜戴久了眼睛肿了,有的人因为疲倦走平路都会摔跤,但他们不肯休息一天。

  武钢二院的救治压力减轻后,贵州医疗队前来接替天津医疗队。听说天津的医生要离开了,病人们纷纷从病房里走出来,走到楼道里争着跟队员们合影,很多人忍不住哭了,在他们心里,这些医护人员跟他们是“生死之交”。

  17年前,在抗击非典疫情一线,处于风暴中心的天津武警医院在“红区”党总支书记陆伟带领下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医护人员零感染;17年后,陆伟再次不辱使命,带领“零感染,零掉队,零心理问题”的队伍从武汉一线凯旋。

  本报记者 陈欣然

  3

  陆方喆:隔离病房里开起直播课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陆方喆

  4月19日,谷雨,绵绵春雨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教师陆方喆,带着妻子和孩子从宁波返回了阔别3个月之久的武汉。

  解封后的武汉,慢慢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虽然武汉小区仍在封闭管理,但是陆方喆却感觉十分安心:之前在老家宁波上课和研究所缺乏的资料及书籍,现在唾手可得。

  陆方喆说,回想过去3个月“惊心动魄”的生活,犹如一场大梦。

  春节前,陆方喆携妻儿回宁波老家过年。然而到达宁波后,他和妻子出现了不适症状,经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被隔离治疗,所幸其他家人未被传染。

  2月12日,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华中师大如期网上开学。身在病房的陆方喆心挂教学,坐立不安。

  这学期陆方喆有两门本科生课程、一门研究生课程,其中一门本科生课程是与教研室另外两位教师合上。其间,同事考虑到他现在的情况,提出可以替他上课,也可以将另外几门课延后开课或者安排学生自学。

  考虑到自己身体情况尚可,没有发烧、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感觉还能胜任教学任务,同时,陆方喆也想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便婉拒了同事的好意。

  病房里,陆方喆建课程QQ群,上传课程资料,积极投入到备课之中。幸运的是,在2月13日正式上课的前一天,陆方喆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肺部CT有明显好转。住院治疗两周之后,医院通知陆方喆可以出院了。收拾好行李,救护车把陆方喆送到了另一家医院再隔离观察14天。

  也有人劝陆方喆好好休养,别太劳累,反复考虑之后,陆方喆最终还是决定用网络直播的方式教学。他说,自己承担着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究课题,正好是检验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好机会。

  “理论上,我已经康复了,自己感觉也不错,希望能通过上课让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陆方喆说。

  2月13日下午2点,在隔离病房中,陆方喆通过电脑的QQ视频直播,顺利地完成了“中华文化技能”课程第一课的教学任务。

  2月18日,陆方喆的另一门本科生课程“汉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开课了,仍旧用QQ视频直播。一开始,陆方喆没跟学生说得病的事情,后来在直播过程中,有护士进来量体温,被学生看到了。他便跟学生讲述了自己战胜病毒的过程,劝告他们少出门,多洗手,做好防护,不要恐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学生们听了之后非常感动,纷纷表示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辜负老师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给他们上课。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梁伟

  4

  季自军:用心“玩”出疫情防控新花样

  

  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 季自军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排摸信息表已提交。”大年初一,上海交通大学印发通知排摸身在湖北的学生情况,工作群里闪出这条消息时,大家都没想到,第一时间提交完整数据的竟然是这个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

  8900多名学生逐一排摸,这么短的时间里是怎么完成的?原来,武汉封城的消息正式发布后,尽管已是除夕,学院学生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微纳电子学系研究生辅导员季自军,还是在工作群里发出了工作建议,并连夜赶写了“防疫要点ABC”。后来,同事们都夸他有先见之明,他却有些羞赧地说:“只是因为辅导员做的时间久了,心里多了一根职业的弦而已。”

  担任一线辅导员十多年,和学生们朝夕相处,季自军已经习惯了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根据工作要求,所有学生每天都要报告健康情况。刚开始,大家都很认真,但时间久了,因为大多是零报告,不少学生一忙起来难免就会忘记。于是,季自军就开始想:怎样才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更有吸引力呢?有一次,看到正在上初中的女儿十分起劲地玩着《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他突然有了想法:如果以诗词接龙的方式让学生做日报,他们会不会更喜欢呢?

  第二天,他把这个想法发到了班级群里,马上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大家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湖北恩施,落霞与孤鹜齐飞”“安徽安庆,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天的统计工作效率非常高,以往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收集齐信息,那天只用了半个小时。

  季自军立即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了其他辅导员,大家纷纷称赞。学生们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在诗词接龙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成语、专业名词、小吃、土特产……“玩”出了不少新花样。虽然分散在祖国各地不能见面,但每天班级群里的接龙游戏,把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随着疫情的发展,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细致,工作重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季自军想,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数据问题。在软件开发专业同事的协助下,他很快研制出了一款实用小工具,各种数据一键生成,还大大方便了学生填报。

  排摸统计的问题解决了,季自军把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关心困难学生上。他发动大家仔细排摸湖北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申请学校临时帮困补助。两个多月来,学院200多名学生先后获得资助。

  季自军还尽力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一个月里,他已经给30多名学生去寝室或者实验室里取了急需物品快递过去,每天至少要打几十个电话和学生甚至家长沟通。

  就这样,每天为了学生的事情忙个不停,季自军却总是说:“我做的都是小事,微不足道。”

  本报记者 任朝霞

  5

  卢文涛:“拼命”只因心中有师生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 卢文涛

  去库房认真查看防疫物资储备情况、走进教学楼巡视教室安全情况、组织食堂工作人员模拟演练……由于5月15日就要开学,这几天,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卢文涛又一头投入到了复学准备工作中去,每天忙个不停,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别人劝他多休息,可他却说:“要开学了,师生安全一点儿也疏忽不得。”

  要知道,今年56岁的卢文涛前不久还大病一场,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他是湖南科技职院学院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疫情防控期间,他平均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连续奋战在学校疫情防控第一线达40天,最终累倒在办公室。3月7日,他被送进医院ICU抢救,第二天被下达了危重病人告知书。经过了一个多月治疗,4月10日才出院。但即使在病倒期间,他惦记的还是学校疫情的防控,反复叮嘱同事,要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老卢是积劳成疾,累出来的,他平时身体蛮好的。”湖南科技职院党委书记李三福说,卢文涛冲在学校疫情防控最前面,40天里他没有与家人一起吃过一顿饭。

  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卢文涛都亲力亲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早上7点他就到办公室,常常夜深人静才回家。后来,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睡在办公室。学校食堂没有开餐,他饿了就用方便面充饥。该校后勤处处长孙义军说:“他工作起来就像‘拼命三郎’。”

  40天里,卢文涛先后参加和主持召开大小会议20多次。根据疫情形势变化,他还领导完成了近20项共计超过3万字的文件通知。

  卢文涛深知全面核准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庭成员的信息和行踪,是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道“防火墙”。为此,他和相关人员夜以继日工作了5天,完成了全校759名工作人员、229名退休职工及其家庭成员达2000多人的信息核准及其行踪调查工作,对全校12000多名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进行了核查。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他常常一遍遍拨打电话核实。

  在核准教师及家属信息时,卢文涛发现学校有6名教师先后到过或者路过湖北境内。他立即制定了严密的包保制度,实施了“一包一保制”。学校一位年轻教师从湖北归来后,因心情紧张,体重迅速下降了2公斤多,思想包袱很重。卢文涛知道后,就及时与这位年轻教师沟通,对他进行开导,帮助他们一家顺利度过了14天隔离期。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李文彬

  6

  张卫华:日夜坚守疫情排查防控第一线

  

  河南省郸城县教体局干部 张卫华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好转,河南省郸城县已经复工复产,部分学校陆续复学,一切逐步走上正轨,而对于郸城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张卫华来讲,抗击疫情的那段日子,他过得最充实、最有意义,也更难忘。

  “今年春节我本来不值班,准备回老家陪老父亲过年。”张卫华说。但大年初一,当他接到通知,当天就回到单位。“我是共产党员,组织需要的时候,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

  “排查得越细致、越快速,校园才能越安全。”为督促学校尽快落实防控措施,张卫华带领督查组深入学校教室、寝室、办公室。很多商店都关门,外面买不到吃的,他们就吃方便面凑合。不到3天时间,张卫华就排查了43所学校、93个校外培训机构。

  疫情防控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疫区返乡大学生是关键。“全县教育系统发现新冠肺炎病人0人。武汉返乡学生1044人,没有发热情况,一切正常!”通过学校排查,张卫华又带领工作人员认真复查,确保一人不漏。

  郸城县新城办事处疫情防控人手不足,向县教体局求援。1月31日,张卫华挺身而出,带领40名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奔赴新城办事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排查防控,重点在基层社区。“您好,家里有人吗?”“家里有没有从外地回来过年的?”张卫华带领县教体局工作人员对分管的16个小区2000多户居民挨门挨户排查、询问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宣传讲解防护要点和基础知识。

  为加强疫情防控监管,新城办事处在入城路口设置了来往车辆和行人防控点。张卫华主动请缨,带领县教体局机关志愿者,把防控点作为阵地日夜坚守,这一守就是35天。

  “新城办事处地处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是进入城区的主要通道,往来的车辆较多,做好疫情防控,我们责无旁贷。”2月4日,正在防控点值守的张卫华,嗓子略显沙哑,脸颊深深陷落下去,更显得消瘦憔悴。他一再嘱咐防控点的队员要戴好口罩,不要让走亲访友的人进村来。张卫华说:“为了大伙儿的安全和健康,再苦再累,我们感觉都值。”

  “我们40人分为4个组,轮换值班、休息。而张卫华一个人带班,我们让他回去休息会儿,他都不愿意。”值班人员宋玉民感慨地说,值班期间,张卫华睡的是简易折叠床,经常吃的都是方便面。

  “其实,他早就报名‘请战’了,只是瞒着我。”妻子刘艳梅说,疫情发生不久,张卫华曾在家里跟她交流过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说只要防护到位,病毒并不可怕,“他一说完,我就猜到他打算上前线。”

  “你要好好的……”奔波在社区、路段、学校的张卫华,每天都会收到刘艳梅发来的问候信息。“是的,都要好好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张卫华对妻子说,更是对自己说。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王洪振

  7

  肖进雄:抗疫与脱贫都马虎不得

  

  甘肃省定西市驻村第一书记 肖进雄

  近段时间,甘肃省定西市教育局驻陇西县权家湾镇赵家岔村驻村第一书记肖进雄格外忙碌,几乎没有睡过安稳觉,看起来神态有些疲倦。

  正月初二回村后,肖进雄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抗疫主战场,迅速布置全村防疫工作。“肖书记,你不在家好好过年,咋跑村上来了?”在村委会见到肖进雄的那一刻,许多村民都是一脸的惊讶和疑惑。

  “我是村里的一分子,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有义务有责任和大家一起共度难关,也是我在这里的价值。”村口防疫检查站是全村的第一道防线,肖进雄和帮扶队员以及村社党员、村民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赵家岔村4个出入口组建了4个监测点,每天由1名干部1名党员及4户群众代表组成“114”值班模式,为全村筑起了一道坚实安全的“防护墙”。同时,还利用村大喇叭、各社员群、村微信群进行疫情防控形势和政策宣传,积极引导村民自防自控,坚定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

  疫情防控是一头,可肖进雄心里惦记的事还多着呢。

  为避免由于疫情防控限制出行而影响到村民的春耕备耕,肖进雄提前联系各帮扶责任人通过电话、视频、微信等“间接入户”的方式,就人员流动情况、生产农资储备情况、生活物资需求情况进行回访和统计,制定了应对措施。同时,分户统计群众农资需求,集中统一采购了地膜、化肥等农资物资。目前,全村已铺地膜近1200亩,扁豆、小麦已开始播种。

  “根据全村培育富民产业的安排,我们对今年3户未脱贫户、4户边缘户、6户监测户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完善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目前,已完成引牛4头、引羊50只,牛羊产业引种工作正全力推动。”肖进雄说。

  忙完了眼前的“活”,肖进雄开始琢磨美丽庭院建设的“事”,积极联系帮扶单位,购置牡丹等100株、柳树316棵、针叶松180棵、侧柏200棵,将村上“面的绿化”和户上“点的美化”相结合,完成了赵家岔、柳家岔、颉家湾、张家咀4个易地搬迁点的绿化任务。

  在肖进雄和定西市教育局的倾心帮扶下,短短几年时间,赵家岔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仅2019年,就有37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子,27户引进了40头牛,15户引进了150只羊,7户种植中药材98亩……全村稳定脱贫104户43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9%。

  对标贫困户脱贫验收6项指标,赵家岔村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都稳定超过3800元,全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一人失学辍学,现有住房经鉴定均达到安全住房标准,全村基本医疗实现了全员参保。

  本报记者 尹晓军

  8

  潘志强:当好学校疫情防控“守门员”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 潘志强

  4月20日,经历了“史上最漫长寒假”,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的学生们相继返校。校园依旧生机勃勃、书香满园,孩子们没有想到的是,为了确保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校园安全,从大年初一开始,校长潘志强已经一日不休、加班加点地坚守了87天。

  这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骤然打响。意识到疫情会在较长时间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作为学校的“守门员”,潘志强从正月初一开始,就放弃和家人的团聚机会,坚持每天在校上班,部署抗疫工作。

  1月23日,潘志强牵头成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各项防控制度和方案。从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开学前的疫情防控方案,到商讨开学师生返校后的疫情防控方案,潘志强和教师们反复推敲每个细节,力求确保校园安全。

  为筹集防疫物资,潘志强拨通了一位位热心校友的电话。很快,潘志强为学校筹备到一大批口罩以及防护服、消毒液、酒精、体温检测仪、红外线感应测温仪等物品,有效保障了学校开学后的抗疫防控物资储备。

  “耀生,辛苦了!你主动担当,克服困难,冲在学校迎考备战的最前线,把疫情变成了教科书,学校有你真好!谢谢你!”衢州二中高三年级组组长汪耀生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条春节期间潘校长发给他的微信。

  疫情暴发初期,潘志强通过给教师们发送个性化短信、个别面谈以及班主任“云”会议等形式,了解高三年级实际困难,为教师们加油鼓劲。

  潘志强牵挂的还有在外地过年的教师们。在潘志强的安排下,学校领导层逐一联系28位外地教工,并与7位湖北籍教师建微信群结对定期联系,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网络教学之初,面对各种授课工具以及复杂的线上教学流程,让一些未使用过线上教学的教师一脸茫然。潘志强认为疫情是加速信息化、现代化教学的好时机。他多次组织有关处室部门研讨线上教学模式,制定了“线上教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四线并网模式。

  截至4月23日高三返校复学,衢州二中线上教学总共开设课程1300余节,精品课堂数量大大增加。除文化课程,还包括“居家运动与训练课程”“心理咨询班会课”“生涯规划”等。到线上教学后期阶段,不少老教师已从生手成了能手,能熟练、独立完成整个网课直播流程。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挑战,值得欣慰的是,我和教师们坚守在教育战疫一线,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让美丽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书院气和书卷气。”潘志强说。

  本报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范少杰

  9

  李安学:顶风冒雨爬到山顶当“主播”

  

  湖北省荆门市文峰中学教师 李安学

  初春,寒风细雨中,一大早,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向桥村的山路上,迎来了它的第一位行人。这么冷的天,他上山干什么?引起了村民好奇心的人是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教师李安学,他要到山顶上去当网络“主播”。

  年初疫情肆虐,将李安学隔离在东宝区石桥驿镇向桥村老家,此时距离2020年中考仅剩4个多月,作为九年级班主任的他心急如焚。听到教育部门出台了“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方案,李安学喜忧参半。喜的是隔离在家的孩子们不会虚度时光了,忧的是老家没有通宽带,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网课怎么上?

  这些困难,对于一心牵挂着孩子们学习的李安学来说算什么!听说山上信号好,李安学就高举手机满山跑,四处寻找信号较强的地方。终于,在山顶,他找到了一处信号相对较强的地方。没有直播架,便衣架木棍齐上阵,自己动手做一个。每天清晨6点半,迎着寒风,他右手撑一把暗红色雨伞,腋下夹着课本和备课本,左肩上扛着一把老式木椅,左手紧握住自制的直播架,急匆匆地往山顶赶路,开启他的“主播之旅”。

  虽然每天只有一节数学课,但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他依然选择坚守阵地。坚持每节课“坐堂”,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提醒他们准时进课堂、认真听讲,防止学生开小差。山顶的风呼呼地刮着,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和千层底棉鞋,李安学还是冻得脸颊通红,手脚逐渐开始麻木。早餐和中餐都是妻子在山下做好送上来的,由于没有保温盒,饭菜早已凉透,但他仍吃得津津有味。

  风里来,雨里去,一个月来李安学从未间断过一天,他的身影也成了山顶的一面旗帜。乡亲们看着委实心疼:“李老师,委屈你了,村里的条件可比不上城里哩!”他总是打趣地回道:“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孩子们马上中考,那是47个家庭的希望,我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2月25日晚上7点,为加强家校联系,调动学生和家长参与网络课堂的积极性,李安学顾不上天黑路滑,专门召开了一次特殊时期的网络家长会。夜幕降临,他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尽管这条路来来回回走了几十遍,李安学还是摔了两跤,膝盖上、袖口处全是泥,但他丝毫没有退意。镜头打开的那一刹那,学生、家长、科任教师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听到了他亲切的话语,大家都喜出望外,被他的这份责任与担当所深深打动。渐渐地,李安学的事迹在全校传开了,一位家长听说后立即联系电信公司,帮李安学加强了信号。

  回想起这段“主播”经历,李安学笑眯眯地说:“山顶有寒冷,有风景,更有温暖。感谢这段‘主播’经历,它让我认清自我,更加明白了人民教师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蔡涛 李学益

  10

  边月霞:479名藏族学生的“边妈妈”

  

  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生活教师 边月霞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今年已55岁的我,就打算退休了!”近日,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生活处主任边月霞老师对记者说。

  济南西藏中学是山东省唯一专门招收西藏自治区学生的寄宿制学校,也是一所假期学生不离校的学校。每年春节,边月霞都是和学校的藏族孩子们一起度过。

  这个春节,边月霞原本计划退休后,要好好陪陪已经十几年没能在一起过年的父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该校共有479名藏族学生留校生活学习。

  1月23日中午,济南西藏中学校长郭永军在学校办公群里发布“招募令”,招募校园全封闭管理在校24小时值守人员。看到招募令的第一时间,边月霞就报了名。

  “作为学校生活处主任,我对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太了解了,而且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更不能离开他们。”有着32年党龄的边月霞,认为自己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她退掉了早已购买好的出行机票,并电话告诉80多岁的父母,等疫情结束后,再回去多陪他们一些日子。

  很快,边月霞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疫情期间的值守工作并不轻松,消毒、测温、协调吃住等方方面面,还有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必须百分之一百二十地上心。

  除了照顾好师生的生活起居之外,边月霞还身兼数职,主动承担起了班主任、学科辅导教师的工作,为学生开设了趣味体育课、网球课,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她用别样的体育课丰富了学生生活。

  就这样,疫情发生以来,边月霞一直坚守校园,至记者发稿时未休息过一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将学生的吃穿住用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也时常感到身体很疲劳,感到心里很累,但是,在封闭的校园里,每天看着活泼健康的学生,看着整洁平安的校园,我心里就轻松踏实了。”边月霞说。

  “为了让我们吃得好,而且又营养丰富,边老师经常与我们交流,问我们最近最想吃什么?什么口味的?菜品可以吗?每次交流完,第二天我们就能吃到自己想吃的菜品了!私下里,我们都叫她边妈妈。”该校学生白玛康珠说。

  济南西藏中学学生年龄小,对疫情防控知识了解得不多。边月霞便和医务室的医生们一起,通过校园广播、张贴宣传标语、讲解疫情防控基本知识等,全方位提醒学生做好个人防护;通过看电视、网上查阅资料和“自我防护记心中”等活动,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她还和校医每天核对所有学生的健康信息,包括体温变化、生病就诊记录、外出就医情况等。只要学生有需求的地方,总会有“边妈妈”的身影,这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们放下了悬着的心。

  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陈敏 董国华

  

  老师,您辛苦了!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你想找的热点资讯,这里有你想要的各种资料,还有海量的资源,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大佬带你开车。

上一篇:刚刚,川大考古文博学院揭牌!
下一篇:历年来西藏异地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政策及规定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