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十大文旅领军人物”陈智林:继续踏步前行 助力四川文旅发展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1-13
手机版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雷远东

  2022年11月25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携手,共同举办成渝文旅发展交流活动暨成渝十大新地标颁奖典礼,在大英举行。现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获颁“2021成渝十大文旅领军人物”。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很幸运,同时也感到了压力。现在正在向文化强省迈进,站在文旅发展的‘风口’,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展现出一种真正的精神和魂魄,不断完善自己,为助力四川文旅发展道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开拓,引领

  探寻文旅发展的新活路

  陈智林,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院院长,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花奖、中国政府文化奖“文华表演奖”、中国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奖项,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

  他15岁入梨园,工文、武小生、正生,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传神,嗓音高亢激昂,擅长声腔起伏变化,清新悦耳,表演用心用情,深受广大观众和专家好评。从艺43年来,陈智林在《巴山秀才》《易胆大》《尘埃落定》《夕照祁山》《卧虎令》《草民宋世杰》《草鞋县令》等上百出剧目中担纲主演,成功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越王勾践、麦其土司、魏延、董宣、宋世杰、纪大奎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用优秀作品践行川剧传承。

  今年九月,由陈智林领衔主演的川剧《》,凭借鲜明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的唱词、浓郁地道的川味音乐,成功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这也是四川继2007年川剧《易胆大》获得文华大奖之后,时隔15年再度获此殊荣。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智林也一直在探寻川剧的传承与发展。除了传统剧目的守正创新,他还探索性地运用川剧戏歌、川剧交响乐等形式,推广浓郁巴蜀文化。如由他演唱的戏歌《峨眉山月歌》,就被收录进了《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教科书八年级音乐课本》;川剧音乐交响诗《红楼吟》,被誉为“川剧第一张CD”。

  今年,陈智林还推出了集人物形象、川剧唱腔、川剧音乐、三苏祠背景于一体的戏歌《定风波》。MV中,陈智林化身“苏东坡”,在三苏祠凭吊这位四川历史名人的乐观旷达,用川剧声腔传递苏轼的潇洒人生,带领观众感受古祠风韵,文脉源长。此外,由他演唱的《蜀相》《春夜喜雨》等戏歌的小样也已经出炉。

  这是陈智林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又一次新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前单一地到某一个地方旅游打卡,也被注重文化与互动的旅游方式所替代。川剧是四川文旅特有的符号,与著名地标、音乐、交响乐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推动四川文旅发展。”

  陈智林认为,在新的文旅业态下,文化从业者要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今天的我们,也是从昨天的厚重积淀中探索、延伸,并融入自己的意识形态,最终抵达一种真正的深邃和高度。”

  跨界,创新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

  在不断拓展自我的同时,陈智林也以教育者、艺术前辈的身份,带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学子,以及四川省川剧院青年演员一起探寻文旅发展的新“活路”。“四川人说的‘活路’就是要做事,干好自己的活儿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尽管有压力,但我相信,只要跟着时代的脉搏前进,不断与年轻的95后、00后们进行思想上的对接,才能在文旅新征程的路途上,踏步前行,取得新的辉煌。”

  他注重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推动学院建设四川文旅发展智库、四川艺术创作孵化中心,促进巴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用实际行动助力川渝文旅创新发展。从戏剧演员、剧院领导、教育管理者、人大代表等社会身份中,陈智林不断丰富着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感知和思考,并将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思考集结成册,出版了《会心荟语》一书。

  著名作家阿来在该书《序》中写道:“智林是川剧名角,入世又出世,具有川剧式的间离与幽默,正适合作这样的文字。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刻刻在戏里,又时时在戏外。正是《秋江》老艄公,所谓‘雨打船篷风又来,顺风摆浪把船开’。”

  陈智林还计划举办一场川剧交响乐演唱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曾在北京唱过一次,当时的反响非常好,在整个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当前,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我相信川剧与交响乐的交融,会为观众送上别样的艺术享受。”

  谈及此次成渝文旅发展交流活动,陈智林在接受封面记者采访时坦言:“川渝两地都是巴蜀文化的沃土,尽管区域有划分,但在情感上、在共同发展的理念上是不会划分的。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角度来看,两地文旅人同心同德、团结共荣,可以在各个领域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从发展方面找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作为文艺工作者,希望我们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找到我们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陈智林

  对话——

  封面新闻:回顾2021年、2022年,你会想到哪几个关键词?

  陈智林:我自己最大的认识就是“循序渐进”。尽管有辛苦、有迷茫,但通过循序渐进地、一点一点地转换,用自己能量滋润自己的力量,最终达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我也获得了付出后的快乐。同时,这两年也是很有收获的两年,比如川剧《巴山秀才》和《草鞋县令》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和“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尤其《草鞋县令》今年获得了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一双草鞋走进了祖国半壁河山,走出了四川文化的意义,让更多人了解了川剧艺术。

  封面新闻:作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你很重视学生的“学、创、演、赛”,具体怎么讲?

  陈智林:我在学院做到了最实在的一句话,我说“我是干活儿的”。以前我在省川剧院,是用人单位,后来到了学校,是育人单位。在用人单位的经验,让我明白社会需要的是什么人,通过“学、创、演、赛”,做好产教融合,才能让学生提前适应、满足社会需要。只有准备好了“出口”,“入口”才会宽。

  封面新闻:2021年3月起,你又开始兼任四川省川剧院院长一职,有什么计划?

  陈智林:我觉得川剧的第一要务是人的发展,人才发展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根基。回到川剧院后,我主要就通过作品出人才,争取一月一戏,以戏带人。到目前出来的作品,包括新创小戏《火塘》、大幕戏《龙兴鼓声》《信仰》等,已经不下8台了。

  封面新闻:对于年轻的演员们有哪些建议建言?

  陈智林:我希望他们都能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仅是艺术成功,更重要的是品德上的成功。没有好的人品,就没有好的艺术。几十年走过来,我明显感觉到做好了人再做艺术事半功倍,做不好“人”的做艺术是事倍功半,修好“人”,才能修炼好自己的艺术修为。

  封面新闻:如何看待书画等传统文化对川剧的浸润作用?

  陈智林:虽然有跨界,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诊断的是实证虚症、阴阳表里,国画讲“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书法的“墨分五色”,我们戏剧讲的程式性和虚拟性。跨界跨行不跨魂,这个“魂”就是“中国魂”,不同艺术的浸润,会丰富我们的思路和思想。

上一篇:2021年甘肃地方高校经费排名:10所高校入榜,兰州理工大学居首位
下一篇:“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初中生0分试卷走红,老师:可惜我是男的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