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深山红色小学:从祠堂变身当地“最美建筑”

栏目:成人教育  时间:2023-01-02
手机版

  河北深山红色小学:从祠堂变身当地“最美建筑”图为孙庄育才小学新建宿舍楼内部环境,标准8人间宿舍堪比城市学校。 翟羽佳 摄

  河北深山红色小学:从祠堂变身当地“最美建筑”图为学校新投入使用的学生公寓。 翟羽佳 摄

  中新网石家庄7月24日电(记者 鲁达 陈国林 牛琳)中新网记者近日在河北太行山区走访时,意外发现了是一所“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学,校内的档案资料等记录了“红色后代”64年前的求学故事。目前,土坯搭木板的桌椅,自制的笔墨纸砚,每天5分钱的伙食……已经变成人们的记忆,矗立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成为当地“最高、最美建筑”。

  “红色后代”与河北深山小学情缘

  八百里太行曾是八路军抗日的主战场。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移驻平山县西柏坡,在此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进行了建设新中国的准备。

  孙庄育才小学,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孙庄乡孙庄村,距离省会石家庄市区约50公里。其前身是“华北育才小学”,这是一所在战争年代专为培养中共领导子女和烈士遗孤而成立的小学。由于中共当年秘密培养自己的“红色后代”,这所小学的名字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媒体也鲜有报道。

  据孙庄育才小学现任校长张顺文介绍,原“延安保小”一部分和晋冀鲁豫边区的“邯郸行知学校”,奉命从河北省武安县搬到井陉县孙庄村,开始混合编班上课。接着,晋察冀边区的“光明小学”也奉命来到孙庄。同年7月,三校正式合并于孙庄,被当时中共华北局命名为“华北育才小学”,直属华北局。

  在孙庄育才小学“校史室”,当年中共华北局下发的《关于成立育才中学与育才小学的决定》被影印放大后贴在墙上。室内摆放着校友捐赠的各种航天模型,其中包括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等捐赠的“神舟五号”模型。张顺文指着室内张贴的学生花名册说,其中的“罗小金”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李铁映当年的化名。

  张顺文说,当年学校的孩子们大都是中共中央领导的子女和烈士遗孤,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六七岁。李铁映是中共元老李维汉(罗迈)之子,伍绍祖是原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红军电台的奠基人伍云甫烈士之子。此外,中共早期领导人秦邦宪(博古)之女、李铁映夫人秦新华,中共早期领导人张闻天(洛甫)之子张京生,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原副司令员栗前明中将等400余名学生曾在此就读。

  据介绍,三校合并到孙庄后,负责总务的史汉三找到村干部,要求在不惊扰群众的情况下找房办学。当时,看中了高家和张家两个祠堂。于是,史汉三带领大家本着节约和不误学生上课的原则,用土坯砌成台子,搭上破旧木板,给学生们制成了课桌和凳子。第二天便上课了。

  这400余名学生,按年龄大小被分在不同的班里。他们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时事政治。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还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唱歌、打球、捉鱼、爬山等。

  当时,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生活上,老师同学生一样,一天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为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老师们往往等孩子们吃饭后才开饭。晚上师生同住一屋,以照顾学生的起居。课本大都是大麻纸印刷的,学生的笔墨也大都是自制的简易品。但是,学生们的字写得都很工整、规矩。

  由于处于战争年代,校址需要不断变更、转移,“华北育才小学”在孙庄驻扎了3个多月后搬到行唐县。同年10月底,因敌军偷袭西柏坡,学校又向灵寿县的深山区转移,此后又返回行唐原址。1949年6月,学校随中共中央迁入北京先农坛。

  孙庄育才小学常务副校长贾彦军说,“华北育才小学”搬走后,孙庄的乡亲们非常想念学校的孩子们。为了纪念“华北育才小学”,孙庄村在学校旧址办起了本村的小学。直到1974年,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孙庄育才小学才迁入现在的新址。

  现在孙庄村还保留着当年“华北育才小学”的一处“教室”。那是当年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上房一共5间,中间3间是打通的,被用作教室。村里现在还有一座“龙王庙”,是当年“华北育才小学”用来做饭的“厨房”。庙旁有口古井,是当年做饭时取水的地方。

  当年的“红二代”也惦记着孙庄的乡亲。1985年1月26日,李铁映到孙庄看望了当年的老房东和孙庄育才小学的教职员工,亲切地称孙庄为他的“第二故乡”。

  1995年国庆期间,栗前明等看望这里的父老乡亲。2007年9月23日,原“延安保小”、“邯郸行知学校”、“光明学校”三校的老校友分别从三所学校所在地出发,重走当年行军路线,最后在孙庄召开会师大会,还为乡亲们奉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山区孩子的“城市学校”

  谈起孙庄育才小学的变迁,贾彦军感慨颇多。他是土生土长的孙庄乡人,迄今在这所学校工作了整整15年。

  贾彦军认为,1974年迁入新址前,当数孙庄育才小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室就在当年“大户人家”家里,用土坯砌成台子,搭上破旧木板,就是学生们的课桌椅。

  1974年,孙庄育才小学迁入现在的新址,同时也预示着这所山村小学正式步入“洋瓦房时代”。“学生们搬进了‘洋瓦房’,石头垒得墙脚,砖木架子,土坯填充,房顶是油毡上又铺的瓦片,一共7排21间教室。”贾彦军说,另外还有18间办公室,是用石头和砖券成的窑洞。

  这些在上世纪70年代引领山村“建筑潮流”的“洋瓦房”,使用了20多个年头后,当1997年贾彦军正式进入孙庄育才小学工作时已变得破旧不堪。

  “教室的房顶一到下雨天就开始漏雨,学生们不得不把课桌搬来搬去,为的是不让雨水滴到书本上。”贾彦军说,教室内的地面是“土溜地”,坑坑洼洼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夏天糊得是“毛头纸”,冬天则换成了塑料薄膜;而夏天的电扇、冬天的暖气对师生们来说更是“奢侈品”,酷暑时闷热难当。到了寒冬季节,取暖的办法就是在教室里生个土炉子,烟熏火燎得十分呛人。

  孙庄育才小学的“高楼时代”于2006年6月10日来临。一栋投资183万元、历时一年有余建成的4层教学楼正式交付使用。时隔5年后,一栋投资240万元的4层宿舍楼,又在教学楼旁拔地而起。

  据介绍,如今的孙庄育才小学是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中56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之一,在校学生419名,其中235名住宿生。统一配置的木制课桌椅、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标准8人间宿舍以及整洁卫生的学生食堂,使之丝毫不逊于城市学校。

  去年3月,石家庄市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拟利用2至3年时间,在平山、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6个山区县,新建、改扩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和50所中心乡镇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孩子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当年,28所项目学校开工投用,安置山区学生18431名。今年,按照计划,山区6县需完成剩余28所未开工项目学校建设和部分学校在建项目,规划投资6.7亿元,新增转移安置山区学生2万余名。

  据井陉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毕增亮介绍,该工程共涉及井陉县8所中小学的21项工程,包括孙庄育才小学在内,目前彻底完工并投入使用的2所。工程全部完工后,井陉县将有10个乡镇的5000多名中小学生受益。

  漫步在这个被称为孙庄村“最高、最美建筑”的校园,只有“校史室”还让人重提64年前的艰苦岁月。如今,由于教学设施完备、教学质量优越,“不光井陉县,就连邻近的平山县一些村子的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往孙庄育才小学送。”张顺文说。(完)

  微博推荐

上一篇:学生作文:我阳了
下一篇:西平县焦庄毛寨小学举行迎元旦绘画手抄报比赛

最近更新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