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起点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03-19
手机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史是从蔡元培先生改造北京大学开始拉开序幕的(1917年-1923年),蔡元培先生留学于德国,深受德国大学教育理念影响,将“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教育独立,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昌明学术,倚重研究”等教育理念引入北京大学,使现代化研究型大学制度在北大建立起来。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在近代史上不断遭遇外敌侵略和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寻求强国之法,从引进和仿造先进的坚船利炮等器物,学习西方列强治军之术,到尝试模仿西方政治制度等一系列试验,但是仍旧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同时,这些失败也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进一步深入研究西方国家的富强史。随着深受西方大学教育影响的人数不断增多,政治制度也从君主专制转为民主共和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之当时几乎陷于停滞状态的教育现实现状,使得人们不断谋求教育转型,效法欧美建成教育强国,加速国家发展,实现富国强兵之愿,这也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开始兴起的外在因素。蔡元培当时持论:“谓康党所以失败,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数人戈取政权,排斥顽旧,不能不情见势绌”。此后,又看到北京政府亦无希望挽救中华,故辞去京职,投身于教育事业。可见,蔡元培先生是怀着一种教育救国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事业,实际上,当时社会上许多知识分子如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贾丰臻、陆费逵等或是从理论上论述或是在实践中都持有教育救国的理念,国内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等也纷纷宣传教育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向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教育思想、文化和理念等现代化成分,使早已僵化的教育肌体再次焕发出青春的气息,这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兴起的内在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在因素引发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严重危机,迫使当时开明的知识分子们不断探索救国之道,当他们将目光投入教育时,尤其是代表国家教育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传统文明古国与西方强国在这一领域的巨大差距,促使他们开始探求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但是,这种内在因素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受教育主体的体魄、理性、精神和道德,以及发展知识与学术,但是也带有一些功利性和实用性的色彩,其代表者提倡教育救国的理念就是明证。

几百年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包括传统型的高等教育(笔者在这里提出传统型高等教育是指代表古代社会最高官方教育结构、教育水平和民间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对受教育主体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使之能够担任政府所急需的工作。所以,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都是由外在因素主导的,促使教育符合自身规律发展的内在因素一直处在外在因素的控制之下,故其充满了实用性色彩。此外人们接受教育大多也是为了求取功名,“学则优而仕”的观念由来已久,因此又从满了功利性的色彩。更为严重的是,两者目的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实用性仅仅是为了走进仕途,而不是去从事一些经济活动等,因此造成了传统教育的目的单一性的特点。这种目的单一性的教育体系往往是极度封闭的,它极度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不发生重大危机或是全面转型时,这种教育体系是不会有所改变的,四千多年的中国教育,除了有过科学的萌芽以及玄学曾成功地站住过脚之外,其余时候其是丝毫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仅靠本身内在因素的刺激,是无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虽然也带有一些功利性和实用性色彩,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起点上就是想学习德国经典大学的治校理念,同时在实践中也是遍鉴其他欧美国家的办学经验,也由此开始了近代史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潮,所以近代史上中国高等教育是现代意义上的。

上一篇: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能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下一篇: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结构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