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来了!6种语言版本同步上线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王卓颖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活动主办方供图

  10月16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当天下午,由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非遗数字传播”主题沙龙在成都举行。针对数字技术如何助力非遗“破圈”的问题,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腾讯研究院西南基地、视觉中国西南区等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分享。

  

  活动现场

  近年来,伴随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传统非遗的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表达提供了新的契机,不同的主体围绕“非遗数字传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教授结合长期的新闻教育实践与观察,认为在视频化、可视化传播手段日益丰富的当下,影像在构成人的媒介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非遗数字传播,尤其需要注意对影像化手段的运用,借助影像化来拓展非遗与记忆之间丰富多维的阐释体系。

  腾讯研究院西南基地秘书长王平禄以《文以载道,数以载文:前沿科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结合数字文博、数字人、AIGC等数字技术应用实例,分享了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内容形态全真化、内容制作工业化、内容创意智能化等前沿特征与变革趋势。王平禄表示,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就像DNA双螺旋模型一样,硬科技发展是新文创的创新基础,新文创对硬科技反哺与促进。

  

  活动现场

  视觉中国西南区总经理、光厂科技副总经理舒适结合自己的海外工作经历,分享了文化数据存在的版权交易问题和国际传播困境。他表示,数字化非遗作为文化数据,如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产生可持续性效益,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同时,他认为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形成品牌化、持续性效应。

  “网红”孵化师刘渊从内容电商助力地域非遗产业优化的角度,介绍了四川特色非遗的新时代市场化创新表达。他表示,非遗要解决的是品质和品味的问题,让特色产品有身份证,让特色商品有高颜值,让地标和非遗讲好故事。“懂得新品牌、新营销、新媒体、新网红、新产品逻辑的非遗项目,才能得到市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表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充分彰显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做好‘非遗数字传播’任重道远,应当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美多方面的资源,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思想碰撞,助力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上一篇:校社共建融合,重阳慰老文明实践服务活动进社区
下一篇:第六届进博会五千多名志愿者宣誓上岗,包括六年级“小叶子”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