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安徽大学张能为:热爱教育 立德育人 潜心治学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从教35年来,特别是来安大从事教书育人工作29年来,安徽大学2023年“师德标兵”、哲学学院教授张能为,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严格按“四有好教师”标准要求自己,恪守教师的职业操守,严守师德底线,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积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为人、为学、为师上作示范、当表率。

        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事党的高校教育事业,政治信念坚定,怀有浓烈家国情怀。热爱学生,淡泊名利、追求高远,品行高尚,师德师风清正,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关爱学生,潜心教育教学,积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教以来,张能为按要求上好每一门课和每一节课,课前认真备课,授课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相统一,课后安排时间为同学解疑释惑,及时解决同学学习中的困难,认真指导学生论文包括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学习等各方面成长成才倾心竭力、奉献付出、甘为人梯。

         有高尚道德情操,轻名利、重奉献。在日常工作中能自觉对照《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恪守教师的职业操守,严守师德底线,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哲学专业的建设发展,上台阶、上高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担任院系分管教学副主任和系主任、院长行政主要负责人期间,全力做好专业建设发展和全院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管理工作。近十年来,哲学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哲学专业获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人主讲的《现代西方哲学》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哲学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获批专业硕士学位点。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履行职责,为其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教育部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哲学学院的负责人,积极参加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会议,为地方大学哲学专业办学建言献策,也为我省哲学专业的建设发展,上台阶、上高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有严谨扎实学识,潜心教学科研,桃李芬芳。张能为作为外国哲学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等负责人,一直坚持和践行教学与科研双翼发展,几十年来潜心学术研究,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一般项目研究多项,出版(含合著)《理解的实践——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研究》《康德与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之流变》等学术著作6部,在《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专业学术文章80余篇,20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外国哲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等转载,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哲学卷伽达默尔哲学相关辞条研究撰写,兼任《中国诠释学》《现代外国哲学》期刊编委,已是国内伽达默尔解释学实践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作为哲学专业的教师,张能为认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沉思,要塑造和构建起综合人类思想智慧又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一切优秀的人文素质的核心性要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哲学教育,也是张能为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十分注重的三个重要的思想视野和价值向度。自任教以来,他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3人,任研究生导师以来,共招收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所指导培养博士生吕金妹读研期间就在外国哲学领域顶级期刊《世界哲学》发表学术文章。此外还承担各级各类教学项目多项,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发表多篇教学教改论文,提出“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判断力的培养和塑造”等看法,受到国内哲学界广泛关注、认同和肯定。

        有仁爱之心,关爱学生,关心年轻教师成长,模范做好“传、帮、带”。三尺讲台育桃李,躬耕教坛写春秋。张能为始终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具体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注重加强学生学理问题意识的引导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坚持课程思政,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既夯实基础知识,又关注前沿动态,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批判性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哲学育人、思想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同时,作为“当代德法哲学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张能为还倾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做好“传、帮、带”,打造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上一篇:你好!山北小学
下一篇:京津冀教育启动新一轮“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