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结束挂职 新一批工作队今启程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27年前,福建、宁夏跨越2000多公里,结下了山海情缘。27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工作队和宁夏人民携手并肩、接续奋斗,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生动上演。

  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厦门市结对帮扶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镇和固原市的彭阳县、泾源县。当年7月,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到宁夏接续开展援宁工作。

  两年来,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把宁夏当作第二故乡,扎根宁夏,他们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工作主线,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积极参与宁夏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各项事业,而且通过持续“造血”,点燃产业发展的引擎,有效激活市场活力,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精准助农增收。

  福建和宁夏,曾经很远,现在很近。今天,厦门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成员结束了两年的挂职任务,新一批工作队队员也启程前往宁夏。这些跨越山海、超越时空的往来,都将成为山海协作的生动见证。近日,本报记者远赴宁夏,实地感受东西部协作的成效。

  【闽宁镇】

  一个产业园 打通造血“任督二脉”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行走在闽宁镇宽阔笔直的街道,放眼望去,总是被福建传统民居构成的迷人天际线所惊艳。一砖一瓦间,浓浓的山海情谊缓缓流淌。

  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闽宁镇,是全国唯一以两个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小镇。1997年,福建省的对口帮扶工作推动实施了本地的“吊庄移民”工程,并为移民村庄命名“闽宁村”。从那年开始,这里陆续接纳了4万多名移民,昔日的闽宁村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常住人口达6万余人的闽宁镇。

  从“输血”到“造血”

  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闽宁镇,经常能听到福建乡音,不仅有各类党政考察团的身影,而且越来越多福建企业家来到这里觅商机。”走进闽宁产业园有限公司,福建第十二批援宁工作队闽宁镇工作组组长李建军这样告诉记者。

  在闽宁镇的马路上,当地居民对“闽D”牌照的汽车并不陌生。李建军说:“这里没有出租车,公交车线路很少,跑部门、下企业很不方便。挂职干部、专技人才就把自己的车从厦门开过来,方便开展工作。”

  历经20多年耕耘,闽宁协作在闽宁镇结出累累硕果。从制造业到生物科技,从传统销售到电商运营……闽宁镇逐渐摆脱传统的帮扶形式,在经济产业上从“输血”走向“造血”。

  虽然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但闽宁镇也面临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短的问题。为此,闽宁镇工作组认真调研、主动谋划、积极对接,他们多次奔波福建、宁夏两地,发挥“穿针引线”作用,闽宁产业园应运而生。

  这个现代化工业园区位于闽宁镇南部,自今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们强化要素保障,畅通施工建设链条,仅用4个月时间完成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体现了“特区速度”。截至今年7月底,0.96平方公里的产业园从规划图纸“走”到大地上,16栋现代化通用厂房拔地而起。

  “截至目前,已有11栋厂房被7家企业订购,12月底首批企业有望入驻投产。”闽宁镇工作组副组长尹扬岚分享了一个好消息。通过市场化运作,园区产生了巨大的磁吸力,未来将成为闽宁镇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

  精准招商

  “一张纸”建成“一条链”

  产业兴则经济兴。李建军说:“工作组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谋划发展平台、精准对接产业,打通产业造血的‘任督二脉’。”

  瞄准闽宁产业园、新镇区商业房、农业设施温棚等重点招商板块,两年来,工作组邀请94批650多人次企业家到闽宁镇考察,并组团前往福建、山东、江苏、甘肃等地招商,举办多场闽宁产业园招商推介专项活动,重点推介闽宁镇的葡萄酒、牛羊肉、高原果蔬等特色资源。

  走进今年7月投产的佰兴(宁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全自动生产设备一字排开,经过数道工艺的精心打磨,一卷卷卫生卷纸“走”下生产线。

  这家公司来自厦门。作为建发浆纸集团设在西北的首个生活用品生产基地,工厂拥有全自动纸面巾生产线和卫生纸自动生产线,预计每年营业收入可达5000万元,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李建军表示,“一张纸”建成“一条链”,佰兴(宁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的建设投产,对闽宁镇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园区集成式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闽宁镇工作组的牵线搭桥下,福建人罗火辉去年7月来到闽宁镇。有着丰富干货采购经验的他一眼看中了当地的枸杞资源,决定开发枸杞原浆、黑枸杞原浆等食品。

  “新鲜的枸杞不方便运输、保存,干枸杞又会造成营养流失,枸杞原浆则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好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罗火辉扎根闽宁镇,短短一年设厂、投产。他说:“现在生产车间可生产食用菌、杂粮、坚果、药膳等,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

  两年来,闽宁镇工作组新引进包括厦门建发集团、厦门国贸控股集团、象屿集团等在内的46家企业,注册资金10.73亿元,实际投资5.58亿元;促成增资扩产企业23家,累计增资4.37亿元;已有江平生物、业盛电器等17家企业意向入驻产业园,将持续为闽宁镇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百姓富,才是真的富。两年来,闽宁镇工作组强化以产业为重点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对口协作,推动闽宁镇产城人融合发展,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4961元增长到2022年的16775元,增长12.3%。

  【彭阳县】

  厦门企业逐梦西北

  走进位于彭阳县的宁夏朗星科技有限公司,一抹青绿映入记者眼帘。“这是我们用LED光源培育的室内有机蔬菜。”公司总经理陈清港说,这里的冬天日照时间短、温差大,市场果蔬少了很多,尤其是春节前后,会出现蔬菜断档期,室内有机蔬菜填补了市场空白。

  朗星科技是我市培育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国内LED光电市场有较好的口碑与知名度。“我们看好LED行业在西北市场的发展前景,这里市场潜力很大。”陈清港说,他们去年10月落户彭阳,打算以此为据点,拓展西北市场。

  梯度转移特区优势产业

  填补西北市场空白

  朗星科技是闽宁两地资源共享、产业互联、协同发展的成果。援宁工作队彭阳工作组组长陈振能表示,两年来,他们通过优化“厦门总部、市场、企业+彭阳基地、资源、产品”东西部产业联结模式,推动东部地区产业、企业等优势资源向彭阳梯度转移。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工作组聚焦精准招商、产业协作、村集体增收,在产业发展上累计投入闽宁资金达1.09亿元。同时,建立县供销社综合购销平台,通过共建特产销售展示厅、厦门彭阳特产展馆等,积极探索消费帮扶模式。

  “通过彭阳工作组的牵线搭桥,朗星科技享受了当地的惠企政策,包括房租减免、落地投资补贴等。”陈清港说,二期项目计划投入2亿元,用于扩建朗星科技西北地区光电设备制造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4亿元,投产后可带动就业200人。

  “这两年,我们先后引导、支持像朗星科技这样的企业35家。”陈振能说,工作组设立彭阳县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引导资金,制定闽籍企业扶持政策、在厦设立彭阳县“招商二部”,共建闽宁产业园3个,援建闽宁帮扶车间12个,到位资金5.3亿元。

  立足农业探索新模式

  农户增收有“活钱”

  走进彭阳县城阳乡长城塬矮砧密植苹果基地,成排苹果树一字排开,放眼望不到尽头。援宁工作队彭阳工作组副组长陈冬川说:“这里占地2500亩,栽植苗木44万株,主栽品种为嘎啦、蜜脆和红蛇。”基地负责人吕升红告诉记者,一棵苹果树平均每年长出近200个苹果。

  “在这片基地中,合资经营2400亩,村集体独立经营100亩。”陈冬川说,基于彭阳县的产业特色,他们通过政企联动,构建产业联合体;示范带动,构建产业生态圈。他还介绍起“331+”发展模式,即组建“龙头企业+村经济企业+农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产业工人”的“三变”改革;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党建、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技术培训、乡村振兴、民风建设、乡村旅游等,带动农户实现“一地生四金、脱贫又增收”。

  最后,陈冬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年后基地进入盛果期,正常年份亩产4吨左右,年总产值达3600万元以上,可提供村集体收入1400万元,推动“死钱”变“活钱”,实现产业从“输血”到“造血”的重大转变。

  除了苹果基地,彭阳县的食用菌产业也逐步形成“园区+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建政府搭台、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创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出“财政投入—回收—再投入”培育特色产业新机制,走出了一条“种草—种菇—养殖—肥田”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成为闽宁协作的一个“造血”工程和亮点工作。

  【泾源县】

  一只蜂酿制 甜蜜“大产业”

  盛夏时节的六盘山,花丛间群蜂飞舞,蜂箱旁蜂农采蜜……位于泾河之源、六盘山腹地的泾源县,有着媲美江南的天然美景。在闽宁协作中,厦门和泾源的情缘最长。自1997年3月起,福建厦门与宁夏泾源携手奋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从未间断,两地干部群众共同见证了深厚的山海情。

  据统计,27年来,厦门市向泾源县累计派出12批21名援宁干部,泾源县也先后选派17批34名干部赴厦门市挂职锻炼。

  养好“一只蜂”

  种好“一朵菇”

  外表看似普通的一瓶水,盖子里却藏着蜂蜜,拧开瓶盖后,蜂蜜就会流入瓶中,然后往回拧紧瓶盖,摇晃均匀后,一瓶现调的蜂蜜水做好了;蜂蜜还可以和醋一起喝,酸中带甜的蜂蜜醋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有利于瘦身……

  这些和蜂蜜相关的独特产品来自宁夏众天蜂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闽宁对口协作支持的项目,这家企业每年可生产5000吨蜂蜜、1500吨蜂蜜醋、200吨蜂王浆,产品深受欢迎。

  泾源县位于六盘山下,植被覆盖率高,3月至9月,各种花卉相继盛开,是养殖中华蜜蜂的优质天然蜜场。“泾源蜂蜜”已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依托闽宁对口协作资金的扶持,泾源县大力实施提升服务强技术、稳定扩群强产业的“双强”工程,构建了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加销链融通的中蜂产业体系。2018年起,闽宁对口协作资金累计扶持中蜂产业848万元,其中2022年投入193万元全产业链助力中蜂产业发展。

  “在泾源县,中华蜜蜂养殖正在培育强农富民的支柱产业。”援宁工作队泾源工作组副组长王健表示,为了打造产业发展链条,闽宁协作项目重点扶持泾源县中蜂产业协会和蜂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群众养蜂积极性不断提高,助农增收的‘甜蜜事业’越酿越甜。”王健说,现在一条“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此外,闽宁对口协作项目累计投入130万元,用于中蜂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受益人口超过6000人。

  不仅养好“一只蜂”,还要种好“一朵菇”。两年来,在福建、宁夏的大力支持下,泾源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并纳入该县“1+3+X”重点产业规划。

  王健说,闽宁协作资金先后投入500多万元,撬动两家闽籍企业跟投改造盘活林场、村庄内空置温棚设施18栋,引导部分菇农利用自家庭院空间,种植反季节香菇、平菇、木耳、羊肚菌等,2022年出产菌菇100万斤以上。

  一个个菌棒上菌丝蔓延,长出众多鲜嫩的香菇。走进泾源闽宁菌菇产业园的设施大棚,香菇长势喜人。“一个菌棒能产1.5斤至2斤香菇,现在大棚里可育棒近50万个,去年产量近100万斤,产值超过500万元。”产业园负责人介绍。

  “泾源蘑菇”撑起了联动带农的“致富伞”。在福建省援宁工作队的支持下,国内食用菌权威科研机构长年在泾源县开展技术指导,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团队在泾源县设立工作站,一批科研项目落地转化,成功实现了宁夏夏季香菇、羊肚菌规模量产,黑木耳大田及林下人工种植双量产。

  两岸青年“西部培力”

  携手投身闽宁协作

  对台湾青年小童来说,在泾源县工作的一年多时间很不平常。今年8月底,他结束驻点工作。离开泾源县的前一天晚上,他对记者说:“我们从对岸来,赴约山海,星光见证,共叙两岸情谊。闽宁协作是一场心灵融合的旅程。”

  2022年5月,在两地支持下,泾源工作组借鉴厦门海沧两岸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及经验,引入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理念,实施“培力列车计划”。厦门市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台湾青年驻点泾源县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按照“1+1+1”模式(即“台湾‘种子’老师+台湾社造员+大陆社工”)组成两岸青年团队,开展陪伴式对口帮扶工作。15个月来,多位像小童一样的台湾青年深入泾源县的村庄,了解社情民意,和当地村民一起找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集美村策划举办“认识我家”“古建筑拼一拼”等系列活动;在红土村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活动;改造集美村“老饭桌”空间……泾源工作组负责人表示,两岸青年携手“社区营造+社会工作”服务西部乡村振兴,是闽宁协作社会帮扶领域的一次专业化实践,为进一步深化闽宁协作帮扶地区的乡村治理机制提供了创新性经验。(厦门日报特派记者 吴晓菁 李晓平 除署名外)

  举报/反馈

上一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下一篇:九月发布:TOP10!上海胎记医院哪个好公开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