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可怕的物种入侵》教学设计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6-23
手机版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阐述了外来有害物种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这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学生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很容易理解,但是不能理解或想到如何防止物种泛滥,物种入侵也可以叫做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本次教学着重选择一个小范围的生态圈,作为学生理解的“试验田”来开展教学,把物种入侵这个大命题放在一个“池塘”小圈子来领悟和感受,以小博大,从一个池塘的变化,折射出全球性的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的事物和敏感问题都能有效的吸收和关注,这完全取决于孩子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变化。随着科学发展、时代进步,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这些途径的运用为学生手机资料、处理资料、获取知识建立起了有效的学习途径。同时结合“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结合本次的教学内容,把学习自主权、知识权、评价权等下方到学生小团队来开展,充分发挥这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中关注学生群体的不同意见,教师做好调配及引导,学生从一个小小的池塘变化,衍生出“可怕”“入侵”“家在哪里”等严峻的科学命题。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科学、理解自然科学、认识预防途径等综合的能力。同时结合“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设置开放性的环节和问题,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落实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教师有效组织的双赢局面。

  设计理念:

  本次教学活动着重体现“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大命题,这是一次尝试,更是一种探索。课程性质决定了,知识是为学生的能力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辩证地唯物观、关注生态、关注环保的意识,还是训练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都要体现高效、有效的特征。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习的权利,完全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上,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捕获资源,在一个小小的“池塘里”折射出大学问, 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或者学习教材中提高的材料,通过思考、交流、研究得出物种入侵的危害很大,激发起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态,关注环保的意识,也使学生明白了防范物种入侵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观”看世界的方式,组织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加深认知,使学生认识到物种入侵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通过对物种入侵事件的资料收集与剖析,激发学生探究物种入侵的兴趣,感知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3、懂得外来物种与外来有害物种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引进及防治。

  教学重点:了解外来有害物入侵对原来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教学难点:结合现象就资料自探自悟,合作学习,树立对待外来物种正确世界观和评价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多样性探究资料。

  教学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情境谈话。

  ①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金秋十月瓜果飘香,老师已经嗅到了收获的味道,你们闻到了吗?(停顿)很抱歉老师和同学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其实老师没有特异功能,在此刻的教室里是闻不到甘甜的瓜果香,也看不到金灿灿的农作物丰收场景,但是这些场景和生活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②课件出示池塘画面。

  师:就像这个小小的池塘,微不足道,但是又时时刻刻在上演着很多我们看不到的故事,我们就从这个小小的池塘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③课件播放池塘生物微视频,学生快速赏析。

  ④视频播放完毕自动消失,出现一条小鲤鱼、一只草龟。

  师:这条小鲤鱼就生活在这个池塘,里面丰富的微生物保证了它有足够的食物,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它的粪便给池塘的植物提供了养分,滋生出很多微生物供它填饱肚子,里面的各种各样动植物就是在这样一个小池塘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这里一切显得那么平稳又和谐。然而就在某年某于某一天,池塘里突然多了几个朋友,从此池塘不在宁静,小鲤鱼、小乌龟消失了、这个池塘再也没有任何动物愿意来,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化身“福尔摩斯”大侦探,揭开小鲤鱼死亡之谜。

  设计目的:结合当下时节特点,自然随和切入课堂,利用时空并存的科学概念,迁移到一个小池塘,展现哪里的唯美和平静。创设情境事件,采用“埋伏笔”“挖陷阱”的方式,为学生学习埋下伏笔。

  

  二、新知新觉,探究学习。

  (一)谁是凶手之:巴西龟。

  1、课件出示情境画面。

  课件说明:池塘变得荒芜,死气沉沉,周围长满了荒草(紫茎泽兰),水底多了巴西龟。

  师:经过科学家们实地检测,出示了一份检测报告,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2.课件出示检测报告。

  师: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多种动物和植物都消失了,但是有两种动物及植物却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它们叫巴西龟和紫茎泽兰,其他的物种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这两种动植物存活了下来?这里到底发什么了什么?各位侦探们接下来我们该从哪里破案呢?谁来拨开迷雾,给我们一些探案思路,我们该从哪里入手?

  3、学生自主发言。

  教学策略:允许学生结合探案思路,自由发言,教师关注学生的发言思路及时评价,抓住“了解这两个留下来的物种”“他们原来是不是生活在这里”“他们哪里来的”等代表思考和探究性问题,教师对物种问题不给于提点,只做学生思考方向引导。

  4、破案的物证及资料。

  ①师:集思广益,同学们提供的破案思路很有价值,其它的物种都不见了,就剩下他们两,肯定值得怀疑,都说侦破案件讲求证据,在没有证据之前,我们这些想法只能定义为猜想,要到哪里寻找证据呢?物证、人证在哪里?别着急,池塘边的监控记录了这样一个镜头我们来查看一下。

  ②播放人们放生巴西龟的画面。

  ③反馈

  A师:人证找到了,这里的乌龟的确是人为放进去的,这是什么物种,它哪里来的又叫什么名字呢?科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物种的详细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

  B课件出示巴西龟资料,学生解读。

  C思考:通过人证和物证你想到了什么?

  D结合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④小结。

  师: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巴西龟掠食性强、食肉、繁殖速度快,通过名字就能知道它原产地不在中国,在巴西,而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小乌龟为什么也消失了?原来它也生活的好好的,这个池塘也很平静,同样是乌龟怎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5、中华草龟与巴西龟资料对比。

  A课件出示图片及资料。

  B学生对照发现。

  C小结。

  师: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乌龟家中华草龟,杂食性动物,但是以植物类为主,巴西龟是肉食性龟类,虽然都笼统的叫做乌龟,但是却有天壤之别呀。答案找到了,小鲤鱼就是被巴西龟残害了,那草龟是不是也是被巴西龟吃了呢?网络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老师的关注,我们赶快去了解一下。

  6、新证据新思路。

  ①课件出示网络新闻截图:外来物种入侵 中外乌龟混战 本土龟大量死亡引网友关注。

  ②学生快速浏览,教师详解。

  ③总结。

  师:看来这个小池塘物种消失并不是个例,全国各地都有这种情况存在,巴西龟作为外来物种,已经悄然的在全国各地秘密作案,危害不小呀。小鲤鱼原来被巴西龟残忍杀害了,而草龟不应该呀,除了巴西龟的追杀,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呢?池塘周围突然生长起来的很多不明植物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我们继续抓住线索,一定要弄清楚这桩迷案。

  设计目的:通过实际的案例和证据,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巴西龟的来源就危害,追根溯源,逐渐明晰外来物种的危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展现入侵,为最后科学的预防埋下伏笔。

  

  (二)谁是凶手之:紫茎泽兰。

  1、课件出示紫茎泽兰背景图片及中华草龟。

  ①师:通过刚才的了解我们知道在这个小池塘里面中华草龟有第一个敌人是巴西龟,就算它躲过了巴西龟的追杀,它也得找吃的,是不是没有吃的被饿死了呢?显然不是,原来它能找到很多植物充饥,活的好好的,会不会是吃了不应该吃的食物呢?

  ②课件出示:紫茎泽兰细节特写及资料。

  ③学生解读及思考。

  思考:突然多出来的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在众多特点中,那几个关键词引起了你的注意?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策略:学生关注紫茎泽兰的资料及关键词“有毒”“争夺养分”“破坏土壤”“致人过敏”等。

  ④教师小结。

  师:看了这些资料,老师瞬间觉得毛骨悚然,这小小的植物怎么比巴西龟还恐怖,不仅有毒,还掠夺其它植物的生存空间,连土壤都破坏了,繁殖速度还如此之快,看来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中华草龟也是吃了它的叶子被毒死了,这样的生存环境,难怪所有生物都灭绝了。可这些可怕的物种是怎么传播和蔓延开的?有没有什么途径预防呢?太多的问题,让老师觉得陷入了重重迷雾,你们能帮老师解答出这些困惑吗?

  

  (三)世界范围内的物种入侵事件解析。

  1、资料解读及合作探究。

  ①师:一个小小的池塘居然查找出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爆发了诸多更加骇人的物种入侵事件,老师整理了全球十大物种入侵事件的相关资料,同学们团结协作从中找一找其中隐藏了那些不鲜为人知的秘密。

  ②教师组织资助探究活动。

  A组织:分发资料,每小组1-2份。根据学生数分成7-8小组每小组4-5人为佳。

  B要求:选择其中1-2个案例填写分析报告,并推荐组员做汇报。

  C评价:教师、组员(学生)这对分析报告相互评价。

  附分析报告表格:

  世界著名外来物种入侵事件分析报告表

  

  ③分析报告反馈。

  A小组逐一汇报,教师适时让其他组及组员重点反馈入侵方式。

  B教师在黑板板书,利用画“正”字或者画圆圈方式累计如侵方式。

  2、教师总结及反馈

  ①师:通过同学们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外来物种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入侵事件发生的地点各不相同,但是都会造成严重危害,入侵的方式都是以人为携带或者肆意放养为主,入侵事件发生后采取任何措施都会很艰难,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这些物种都是人为造成的,那都是通过什么途径造成入侵的呢?我们通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调查节目了解一下。

  ②课件播放宠物市场混乱的销售及入侵现状。

  课件说明:课件播放完毕自动出现:天灾人祸四个字。

  ③小鲤鱼之殇。

  A师:在这么多世界外来物种入侵事件中,老师对“亚洲鲤鱼”入侵事件尤为关注,你们还记得课堂开始时池塘中消失的小鲤鱼吗?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对人们生活有好处,但是到了国外却成了疯狂的杀手?我们是该保护?还是该捕杀?其中的问题和原因到底是什么?和你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说一说一条鲤鱼、一个物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区别?有人说,中国人靠吃就能对付入侵物种,你们认为呢?

  B学生讨论,及发言。

  C小结。

  师:鲤鱼是一种亚洲的特有物种,亚洲人都喜欢吃鱼,生态环境是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内的,但是到了美国和欧洲,哪里的人们是不吃有刺的鱼的,还有哪里的生态环境没有鲤鱼的天敌,到了其它动植物的生存领域,不请自来,自然就变成了入侵,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

  设计目的:组织学生围绕入侵事件及“人祸”主题,组织学生通过团队的合作一起完成分析,得出共同的结论,凸显相互合作、自我发现原则,体现互评、互学原则,让学生理解入侵物种对生态及环境造成的危害。

  

  三、课堂拓展。

  1、入侵与引入。

  ①师:这些物种定义为“入侵物种”,都具有侵略性和破坏性,他们不请自来,但是有些物种却是我们千辛万苦引入,改变我们生活的物种,比如下面这些物种。

  ②课件出示有益处的物种图片:花生、葡萄、玉米、胡萝卜、辣椒

  A思考:它们也是外来物种,你觉得它们是入侵物种吗?

  B学生发言,师评价。

  ③小结。

  师:截至2013年,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44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达100多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入侵中国的就有50余种,中国已经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

  2、平衡和自律。

  ①师:我们的环境和自然每时每刻都在悄然变化,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自律和关注,切勿到了不可挽回的时候才后悔,在一阵轻快的音乐中我们都思考,我们人类能给环境做些什么?人与自然的平衡该不该打破?

  ②配乐自然风貌及动物生态赏析,学生自悟。

  设计目的:通过有益物种与破坏性物种的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与观念,同时在唯美的风景与自然生态中,达到以美育人、学生自我收货的目的。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40分钟,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界可怕的入侵者,他们造成的危害让我们不寒而栗,我相信同学们能呼吁更多的人,从我们身边做起,拒绝外来物种的入侵。

  2、授课结束。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黑龙江特岗教师考试报名结束时间
下一篇:为梦想全力以赴!南京中考生提前踩点考场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