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智库视角 | 黄发玉:一部研究治国理政的力作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编者按

  4月15日,由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新书发布暨治理思想研讨会”在银湖CDI大厦举办。马洪基金会名誉理事、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黄发玉受邀出席并发言。以下为黄发玉研究员现场发言部分内容现整理以飨读者。

  治国理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非常现实和严峻的课题。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治国理政,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多年前,中央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各国也都在探讨如何更好治国理政的问题。就治国理政撰写专著,不仅对国家的治理,对基层、对企业的治理和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衡量不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提供了一个评判的思路。

  殷雄先生经过多年的努力,撰写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这么一部大作。大作视野宏大、内容丰厚,涉及政治学,历史学、文明学、文化学和管理学诸多领域,洋洋45万字,其论述跨越古今,横贯中西,旁征博引,蔚为大观。据作者后记所言,本书是在20多年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写作完成的,可谓用心良苦,厚积薄发。作者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管理,是与人、与技术、与经济活动打交道,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学术问题。但是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拿来读书、写作(鲁迅语),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非常值得学术界的一些专业人士学习。

  该书的主题十分明确,这就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这种治理智慧不仅有益于宏观的治国理政,而且有益于当下的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和企业管理。该书正文前有于洪君先生和作者本人分别撰写的《序言:在中华文化中寻觅大国治理的根由》和《导言:文化是国家治理的”基因”》,书末附有濮继龙先生撰写的《扬中华文化之光,寻现代理政之策》。二序一附不约而同地认为,文化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基因,这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牛鼻子”,统摄了全书的主线或主题,对全书形成了一种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只有从文化的角度,才能正确理解当下国人治国理政的方略和特点,才能正确评判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得失和优劣。这也同时告诉我们,要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地建立现代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作者正是围绕着这一主线展开论述的。全书正文分为绪论、制度与风气、方法与内容、素质与能力和结语五大部分。五大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详细展开,对治国理政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实际上,治国理政不仅要从文化上寻找其根基和根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就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文化。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首先是儒家的仁政德治,所谓以德治国,仁者爱人;所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修齐治平,治国必先修身;所谓仁义廉耻,国之四维。其次是法家的依法治国,也就是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法规来治理国家。所谓赏罚分明,九罚一赏,轻罪重罚,以刑去刑。其三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也就是“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不妄作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折腾、少扰民。该书对这三种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都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对其中的精华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三种治国理政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主导或影响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当下的治国理政和基层管理。当然,作者也明确指出,这三种治国理政的思想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都要吸取精华,古为今用。

  纵观全书,有三大鲜明特色:

  一是思想性与逻辑性统一

  全书不是平铺直述,纯粹罗列和展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料,而是在消化吸收传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包括历史发展的“代际衰竭定律”、政府机构运作的“碎片化效应”和企业经营的五项“黄金定律”等。更主要的是全书有其独特的逻辑思路,作者把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归结为权力的起源或者说权力的赋予,这是非常有见地的。治国理政的本质和核心是权力问题,其逻辑起点就是权力从何而来?然后是如何分配权力、如何运用权力、如何约束权力等。这里涉及到权与利、君与臣(上级与下级)、官与民(朝廷与江湖)、家与国、动与乱(战争与和平)、安与危、隐与仕、德与法、赏与罚、天下与国家(治国平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关系问题,而最后的落脚点是修身,所谓修齐治平,权力的掌握者只有修身(当下我们所说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治国,只有治国才能平天下等等。这些问题在书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讨论,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

  二是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

  本书涉及到很多古籍资料,甚至涉及到夏商周时期的一些文献,比如《尚书》中的“三载考绩,三考”之类。通过挖掘这些古代文献中的治国理政思想,来研究和总结当下的治国理政(包括基层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术性。这些文献艰深古奥,普通读者阅读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做了相应的技术处理,其引文大多用白话表述,读者阅读起来轻松流畅,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这对于准确理解古人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扩大本书的影响,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结合

  作者长期在实际部门工作,长期担任企业的领导,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有特别真挚的家国情怀。因此,本书一方面是探究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通过剖析历史上的一些经典案例,从中吸取营养,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另一个方面也着力于对自己多年管理工作的理论总结,对当下社会治理、基层管理、企业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因此,除理论工作者之外,基层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阅读此书都应该有一定的启发和收获。

  总之,该书明确地告诉我们,无论是宏观的治国理政,还是微观的社会治理、企业管理,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也都应该在传统治理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本书为我们进行这样的守正创新,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蓝本。

上一篇:自考学位英语语法怎么学习?
下一篇:初中历史论述题(小短文)10篇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