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6年前,高考故意交白卷的河南“零分姑娘”,你现在怎么样了?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4-30
手机版

  原标题:16年前,高考故意交白卷的河南“零分姑娘”,你现在怎么样了?

  2006年7月,一场“特殊”的采访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的一片农田里缓缓展开。

  可以看出她经历过很多次类似的采访:

  “我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外界的注意!”

  她叫蒋多多,是2006年高考的新闻人物。

  每年高考后,都会面试一些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事情很常见。

  令人惊讶的是:

  蒋多多之所以接受采访,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优秀,恰恰相反,她的高考成绩很糟糕。

  而这一切,都是她故意为之。

  在今年高考综合考试中,蒋多多不仅用双色笔回答了违规问题,还在试卷上写下了对“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纸,长达8,000个字符。

  最终她的总分只有114分,文宗被判0分。

  蒋多多为何一步步毁掉未来的自己,从三好学生变成零分少女?

  16年过去了,她现在怎么样了?

  贫穷的家庭,快乐的女孩

  1987年,蒋多多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蒋庄村一个普通家庭。

  她是家里的二女儿,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蒋多多的父母都是和黄土打交道的农民。夫妻俩耕种几亩地,孜孜不倦地抚养着三个孩子。

  小到一日三餐,大到衣食住行,都要精打细算。

  在这个家庭里,贫穷就像一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野草,深深扎根于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但贫穷并不意味着绝望。

  虽然生活艰难,但蒋多多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不亚于其他孩子。

  那时候姜家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孩子多是正常的。许多家庭只好让孩子辍学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蒋多多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经历了没受过教育就找不到好工作的坎坷生活,这让他们越来越明白文化的重要性。

  在其他家长讨论“孩子毕业后去哪里工作”时,家长们坚定了让兄弟姐妹继续读书的选择。

  “孩子成才,离开农村,到大城市生活”成为蒋多多父母最大的心愿。

  父亲经常对三人保证:“只要你们愿意好好读书,就算卖掉一切,我也会想办法让你们读书的。”

  但是,“保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实现的,必须要用行动来证明。

  对于以务农为生的江父江母来说,养活三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去家庭日常开支,家庭剩余收入仅够供一个孩子上学。为了同时支持三个孩子的教育,蒋多多的父亲毅然放弃务农,在外当了一名保险代理人。

  虽然收入大增,但比以前节俭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父亲在经营生意的同时,经常会带着自己花几块钱买来的馒头和瓶装水来应付日常生活。

  在家务农的蒋妈妈日子也不好过。每天早起晚干,一个人打理15亩地,身体酸痛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但即使工作如此辛苦,夫妻俩也从不抱怨。为了孩子的未来,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贫瘠的农田在日复一日的精心耕种下,逐渐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可以说,蒋多多兄妹求学的希望,是父母用无数的汗水浇灌的。

  然而,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

  艰苦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良苦用心,让蒋多多一时风华绝代的同时,也为她后来的疯狂行为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别人的孩子,无声的改变

  作为家里的二女儿,在三个孩子中,父母最疼爱蒋多多。

  这当然也和她的敏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睹父母难处的蒋多多,从小就知道如何帮助家人分担压力。

  每天放学,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地帮妈妈干农活,或者回家洗菜煮菜。做完所有的家务后,她就做作业和学习。

  那个时候,看样子蒋多多以后也不会疯疯癫癫、胡闹的。她是父母的贴心棉袄,也是村民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勤奋能干之外,她还是一个很好的读书人。

  蒋多多始终记得父亲说过的话:“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不想干一辈子农活,就得好好读书。”

  父亲的告诫,结合自己的务农经历,犹如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着蒋多多不断前行。除了帮忙做家务,她几乎把剩下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

  努力工作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弱点。蒋多多虽然读书不是很聪明,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风雨无阻”,获得的奖项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三好学生”等奖项。

  斑驳斑驳的破土墙与她的“尊严”格格不入,父亲便找了一个漂亮的盒子,小心翼翼地将她的证件放了进去。

  小盒子里,藏着父母对蒋多多的期望,也承载着她的未来。

  不可否认,蒋多多在那个时候确实是个好学生,从她高中的前两年就可以看出。众所周知,高中往往是拉大城乡儿童差距的重要阶段。事实上,出生在农村的蒋多多,知识基础比城市同龄人要弱得多。

  但“出身不足,汗水难补”,凭借着极其勤奋的学习态度,在与市里孩子们的竞争中,她丝毫不逊色,成绩一直稳定在全市前15名。等级。

  如果她继续在原来的轨道上取得好成绩,她可能无法考上好大学,完成命运的转变。

  然而,密密麻麻的田野里,总会有几株歪歪扭扭的庄稼。

  随着年龄的增长,蒋多多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更确切地说,她开始感到困惑、不满和愤怒。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她推崇多年的“信仰”。

  由于家庭贫困和父母的教育,蒋多多从小就认为读书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

  尤其是“姐姐考上了大学”这件事,让她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

  但学习仍然是一件繁重而枯燥的事情。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蒋多多渐渐迷糊了。她无法想象考上大学后的生活,更无法理解改变自己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

  尤其是进入高中之后,紧张的学习环境和巨大的压力让蒋多多内心的迷茫变成了不满和愤怒。

  她对现在的生活节奏很不满,对每天枯燥乏味的学习感到愤怒。

  更要命的是,蒋多多性格沉默寡言。尽管她满心困惑,但她拒绝与老师和亲戚交谈。

  心中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让蒋多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耐心。

  最终,这颗无声的“炸弹”随着一部小说的问世而彻底引爆。

  “优秀”小说家,起初被误导

  2005年,蒋多多进入高二下学期。

  随着高三的临近,学校早早就营造出紧张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同学也意识到了学校的良苦用心,投入到繁忙的学习中。

  其中就有蒋多多。

  高考是贫困生改变人生最简单的途径。蒋多多虽然不满,但也接受了这个现实。

  那段日子,除了正常上课,蒋多多在课外也没有停止过打战术。

  高强度的学习环境让她压力山大,很想通过一些事情发泄一下。

  这件事就是写日记。

  从上小学开始,蒋多多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最初,她写的内容比较现实,无非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和想法。

  但从高二下学期开始,蒋多多写日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时间关系,她的日记内容从最初的实用逐渐变为随意。这种“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给承受着学习压力的蒋多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畅快感。她不再写自己的日常生活,而是用写故事的方式在日记中发泄内心的不满和幻想。.

  小日记成了蒋多多精神上的“乌托邦”。她沉迷于写作,一天不写作似乎很不自在。

  后来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短篇小说,

  自然,蒋多多很看重这部由她“辛辛苦苦”写成的小说。她趁着姐姐大学放假回家,兴高采烈地拿给姐姐评头论足。

  没想到姐姐对蒋多多的作品赞不绝口,不仅觉得她有写作天赋,还让她把小说投给报社。

  蒋多多听从了姐姐的建议,没过多久,她的一段作品果然被报社采纳发表了。

  这个“成功”让蒋多多欣喜若狂,她丝毫没有意识到:也许姐姐的夸奖只是因为她不忍心伤害自己,即使是报纸领养也不能完全证明她真正的写作水平。.

  多年坚信“高考是唯一出路”的蒋多多,一下子被带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高考原来不是唯一的出路,我也可以通过写作取得成功。”她感到无比的放松,仿佛自己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微笑着看着还在努力学习的同龄人。

  命运的转折点就这样出现了。从那天起,蒋多多变了。

  当其他同学紧张备考,努力为自己的未来铺路时,她却沉醉在写作中,无法自拔。

  蒋多多的写作速度越来越快,从利用休息时间写作,到占用学习时间写小说。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口若悬河地写了几部小说。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蒋多多每次写小说,她都分享给班里的同学看,同学们也不嫌弃,还夸她写得好,有潜力成为一名作家。作家。

  在众人的恭维声中,蒋多多感觉整个人都被提了起来,走起路来游刃有余,仿佛曾经需要她苦读12年的机会,现在已经触手可及了。

  无知限制了蒋多多的视野。她把天赋和实力混为一谈,忘记了成功不仅需要天赋,还需要眼光、知识和日积月累的经验。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年轻无畏的时候,蒋多多的误会并不是坏事。

  真正将她逼入绝境的,是被愤怒和狂妄扭曲的怨恨。

  痴迷痴迷,越发疯狂

  蒋多多痴迷于创作的缺点很快就显现出来,她的成绩一落千丈,从班上的前几名掉到了倒数。班主任看出了蒋多多的偏差,一边和她说话,一边真诚地提醒她:“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等高考后再说。”

  然而,蒋多多当时已经被她膨胀的自信蒙蔽了双眼。她对老师的话嗤之以鼻,为了证明自己,她还给老师看了几本自己写的小说。

  但现实是残酷的。蒋多多认为自己的作品很优秀,但在博览群书的老师眼里,他很难站上舞台:

  “你写的小说算不上好,连一点幼稚都算不上,逻辑漏洞百出。”

  得知蒋多多的工作被一家报社接手后,班主任老师前去查看详情,却发现那只是一份小报,不能再小了,没有任何证据价值。一点也不。

  当天下午,老师本着“为师、传法、受业、解惑”的原则,与蒋多多进行了长谈,说了很多善意的话:

  “其实,有梦想是好事,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不仅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现在好好学习,报考好大学的中文系,成为作家也不晚。”

  听了老师的话,蒋多多沉默了,那天晚上,她第一次没有再写信。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蒋多多是被老师劝退了,才从迷茫中清醒过来。

  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

  被执念缠身的蒋多多不仅听从了老师的劝告,反而把所有的委屈都倾注在了学习上。

  她觉得老师太死板,不懂得变通;

  她不喜欢应试教育,认为“分数决定未来”是不公平的。

  蒋多多心中扭曲的怨恨终于化作了行动。她不停地和同学吵架,想找人攻击她,可是大家都在担心高考,哪有空听她胡说八道?

  看着沉浸在学习中的学生,蒋多多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伤,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唯一“清醒”的人。

  蒋多多不服,在得不到周围人的回应后,她将目光投向了“挑战老师”。

  在一次语文作业中,蒋多多把自己对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看法都写在了作业本上,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

  没想到,老师看完她的长篇大论后,在作业本上轻声回复:“别想了,好好学习。”

  这短短的10个字,成了压垮蒋多多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像一个输了双眼的赌徒,她拼命想要用手中仅存的筹码东山再起。

  没有人想到,被怨恨蒙蔽了双眼的蒋多多,会把高考当成她这场闹剧的筹码。

  破碎的人生,后悔都来不及蒋多多之所以将高考视为一场闹剧中的筹码,是希望引起外界的关注。

  或者说,她一直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只是身边的人眼光不太好,无法理解她。

  偏执的天性是她流浪的原因。

  2006年高考那天,蒋多多在考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双色笔,“一挥而过”的心情写下了一篇8000字的考题文章.

  内容全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批判,她还在封号外写上了自己的笔名“断肠飞魔”。

  在蒋多多的笔下,他苦学12年换来的未来化为灰烬,父母辛勤的期望化为泡影。

  或许是出于“愧疚之心”,蒋多多在高考前多次强调不让父亲接她,但走出考场时,父亲已经等候多时。

  蒋多多看着父亲期待的眼神,顿时有些愧疚。她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解释,只好冷冷地告诉父亲:“考不上,我有自己的打算。”

  父亲落寞背影的画面,深深印在了蒋多多的脑海里。那一刻,她慌了。

  然而,人生的遗憾是无药可医的。从她在考场上拔出双音笔的那一刻起,再后悔都来不及了。

  但不仅蒋多多的妈妈很绝望,她自己也是。由于违规使用双色笔答题,高考总分只有114分,延伸作文得“0”分。

  蒋多多原本以为自己“敢为天下先”的举动会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殊不知正是这句废话让她彻底决定“再见”大学..

  更让蒋多多无法接受的是,她的“0”分确实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但没有人认同她的行为。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人们对她的评价不过是幼稚、无知和聪明。

  在舆论的压力下,在父母失望的目光和旁人的遗憾下,蒋多多做出了另一个错误的选择:逃避。

  填好申请表的当晚,她拿着之前攒下的200多元,连夜乘车赶往郑州,寻找还在上大学的姐姐。

  蒋多多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妹妹,妹妹听完后,伤心地批评她:“闯入社会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你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回去继续念书。”“

  然而,蒋多多当时是彻底“疯了”。她听不进姐姐的劝告,连招呼都不打就跑到菏泽,希望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一个小姑娘,要在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谈何容易?到了菏泽后,蒋多多才知道生活是那么的艰难。

  两天的漫无目的的流浪,她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身体上,最后只好羞愧地买了一张火车票回家。生活的残酷像一把快刀一样刺向蒋多多的心,粉碎了她的狂妄自大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蒋多多越来越尴尬,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全世界无情戏弄的小丑。

  在扭曲的自尊心的影响下,她也放弃了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最后一次机会,粉碎它

  这个时候,蒋多多觉得所有人都在反对她,看不起她。

  但事实是,有不少好心人帮助蒋多多赎罪,降低了这场闹剧的成本。

  蒋多多曾向导演求助,但老师也说:“现在你要复读,没有别的办法。”

  在接受了高考考不上的现实后,父母也支持她复读。

  就连当地政府、妇联和教育办的工作人员都专门给她送来了学习资料,希望她再努力一年,考上一所好大学。

  然而,蒋多多拒绝了。她宁愿逼妈妈归还学习资料,也不愿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蒋多多觉得大家都可怜她,可怜她,孩子气。

  殊不知,可悲的不是她物质上的贫乏,而是她还倔强到这种地步,亲手毁了自己的一生。

  当身边的同龄人都上了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蒋多多彻底告别了校园,在家帮助父母种地。

  她曾把希望寄托在写作上,认为即使找不到工作,凭借写作能力也能维持生计。

  但现实是残酷的。那些年,蒋多多创作了很多小说,一篇一篇的寄到报纸上,结果总是像什么都没读一样。

  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水平后,蒋多多只能进城打工,但由于学历不高,她能找到的工作大多是服务员或流水线工人。

  经过几年的忙碌工作,她勉强维持生计。蒋多多绝望了。她回到家乡,从此和父母一样过着勤劳的农民生活。

  蒋多多突如其来的摔坏手中好牌的行为,让人唏嘘不已。

  白岩松曾说,“在当今时代,高考仍然是大多数贫困学生改变命运最容易的选择。”

  立志当作家没有错,高考后另谋出路也没有错。蒋多多犯了一个错误。她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难度。

  这个本可以离开农村,过上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女孩,却为自己任性的行为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但姐姐和弟弟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一个接一个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很多浮标如今,蒋多多已经结婚生子。她和丈夫住在一个偏远落后村庄的破房子里。

  虽然她已经知道自己当年的行为是多么幼稚,但她甚至渴望改写自己的人生。

  可惜,此时的她,已经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庄稼一个接一个地收割,像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牢牢地囚禁着蒋多多的生命。

  后来有人问她:“你后悔过那场闹剧吗?”

  蒋多多没有回答,她站在田边,望着这片绿色如海的农田,眼里满是说不出的惆怅。

  许久后,她转身走向一望无际的田野。

  烈日下,蒋多多越走越远,背影在阳光下越拉越长,走向被她结下的充满羁绊的宿命。

  责任编辑:

上一篇:本周末文旅活动和公务员面试 武汉这些路段可能拥堵
下一篇:原创他用50万打造根雕五百罗汉,富商出价100万后毁约,如今已成废材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