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柯伟林:中国高等教育能达世界第二吗?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大学的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而公认的现代大学则开始于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办。

现代大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不仅传授知识,还创造知识

。这种模式在19世纪下半叶改变了美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后来又被引入了中国。

领航名人馆

柯伟林

William Kirby

1981年,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1995年,哈佛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2002年:

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

2005年,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2006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

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哈佛中国基金会主席

1

从“学习者”、“模仿者”

到“创新者”、“开拓者”

在现代历史上,被认为是全球领导者的国家,也为全球高等教育设定了标准。

德国曾是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导者,美国是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在过去几个世纪中,

中国一直是世界潮流的追随者和学习者——军事、经济、制度、科技,无一不是

;在大学模式上更是如此,曾深受前苏联影响,也学习过德国和美国。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提高,面临从一个“学习者”、“模仿者”变成世界的“创新者”、“开拓者”的挑战

,高等教育需要怎样调整来适应其中角色的转换呢?中国有没有希望成为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呢?

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著名中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的关门弟子、也是其中一位影响力最大的哈佛文理学院

前院长柯伟林

,近年来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各国高等教育的对比研究上,主要专注研究德国、美国、中国三个不同的教育系统,

希望从中为当今世界的大学找到一条通往未来之路

2

在美国读公立大学可以比私立更贵

虽然在今天,美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领导地位依然不变,但在柯伟林看来,

美国的公立大学深陷危机——投入于高等教育的公共资金越来越少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美国政府不愿意给公立大学投钱了

柯伟林说,现在在美国,一个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由于公立大学预算缩减,学生必须支付更高的学费,而私立大学提供的助学金比例又不断提升,导致

读公立大学可能比读以往以昂贵出名的私立大学更贵!

而这件事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经费下降会导致大学质量下降,公立大学质量下降了,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导致私立大学的教育质量同步下降,

长期以往就意味着美国大学的水平可能会集体下滑

和美国削减大学经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这位大半生的时光都参与了大学治理的学者表示,

中国的大学的可支配资源是世界各地大学校长都“迫切渴望”的,“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多”。

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受过教育的人口也让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人力资本之一。

3

大学不仅是学知识

而是创造知识

在柯伟林看来,

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一样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比如如何教这些优秀的学生?如何教学生们试图找出并了解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如何教会他们对所听到的声音抱批判性的态度,去探索发现更多真相?

柯伟林认为大学毕业生不仅仅是要在科学、数学、商科或历史

学科上有出色的成绩,

而是要有独立的头脑

,使他们不管进入哪一个领域都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下一代。

毕竟,研究型大学的初衷,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且是辩证性地学习和创造知识。

柯伟林眼中最好的大学,是那些能确保学生有机会探索那些他们本不了解、甚至可能不关心的领域的大学,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接受全面的教育。

博雅教育意味着我们从先入为主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我们认为自己会自动走上的道路上解放出来。最好的大学为想进入一个领域的学生提供了在大学期间完全改变主意的机会。

另一方面,

文理融合,跨领域学习很重要。

想成为诗人或小说家的需要去了解生命科学和工科的知识;而计算机科学家也需要懂得人文领域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反思、审视自己正在做的事,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也进一步思考在做的事情会对服务人群产生什么影响?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柯伟林表示,

在哈佛,他们格外强调道德选择和批判性思维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部分,希望迫使美国的学生以世界其它国家看待美国的眼光去审视美国,认识美国所面临的挑战。

柯伟林坦言,中国的教育还面临着一些和美国不同的挑战,而

教育的发展是中国在未来能否领导世界的核心问题。

因为在现代历史上,无论德国还是美国,每个被认为是全球领导者的国家都曾为全球高等教育设定了标准。

4

中国高等教育水平

还未符合经济世界第二的地位

高投入也让中国的大学处于高增长时期。

在最新发布的QS世界高校排名中,中国内地四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

,其中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上升到了第16,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势头全球有目共睹,但中国在未来究竟能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领导者?

柯伟林认为中国的大学无论从资金、资源、生源和经验上都有能力做到,但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未符合中国经济世界第二的地位,中国的大学也不可能自动成为全球教育的领航者。

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才有可能赶超呢?

柯伟林在他的研究中发现,

要长久地造就一所优秀大学,最重要的标准在于其治理

,这包括大学的管理方式,招纳学生和教育学生的方式,教师的筛选方式,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柯伟林说,任何地方都没有拥有完全自主权的大学,

但如果某种程度的自治权和治理权在教职员工手中,那他们就有能力就学科的发展方向做出根本性的决定

。而这正是真正的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教学来说最重要的。

柯伟林也引用蔡元培在北大的演讲,认为

只有进行开放式的辩论,学生才能理解他们本不知道的东西,并成为知识创造过程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哈佛也是如此,很多柯伟林邀请来的嘉宾与他有激烈的分歧。但是他坚信,

知识的多样性对学生形成成熟的知识框架绝对是关键。

5

中国需要提高教学方法

另一个柯伟林认为

中国大学需要提升的是教学法

。中国有很棒的老师,但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

在中国,所有奖励都是基于研究成果,没有人因为作为出色的老师而得到提拔

。美国人则更敬重教学,有教学奖,与教学有关的晋升体制,也更重视小班教学,这使得大量的师生互动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

大学生每学期上的课是美国学生的两倍,课程的人数又是美国的两倍。

对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6

为什么中国可以开始创新?

他认为,

中国学生近年来创造力被激活,不仅仅是因为课程水平提升,还有中国教育系统的扩展,大学生人数暴增,吸收了将近40%的高中毕业生。

与此同时,在任何一所大学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至少和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同等重要。如果他们有机会在学生社团或其它类型的组织中,自发地互相学习影响,创新就可以不断地蓬勃发展。

中西方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公司的核心创意,都不是在教室里产生的。

柯伟林说,他在所有学校看到的创造力水平都比他自己上大学时要高得多。

7

从最大海外生源国

转向各国精英留学目的地

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中国学生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一般都是通过留学进行,但柯伟林也希望,能有顶尖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认识这个世界的不同。

在2013年,柯伟林参与创办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希望能吸引更多外国精英到中国留学

,让这些中西方的学生们在年轻时就能彼此了解并相互学习,为日后这些学生回到自己国家后推动其他人对中国的理解打下基础。

这个项目的申请者中只有5%被录取,被看作是21世纪的罗德奖学金。

中国正在从最大的海外生源国转型向各国精英留学目的地迈进。

8

大学是否有长盛不衰的故事?

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正在跟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柯伟林指出,中国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向前苏联学习,当时我们发展了很多细分的专业院校,强调的是硬技能和专业的技能,这样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赶超。

但当我们进入服务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其实更应该强调的是通识教育、人文底蕴和思辨能力,因为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本、声誉资本和品牌变得特别重要。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教育体系来说,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长盛不衰的故事。

19世纪是德国引领高等教育,到了20世纪是美国引领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最关键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持续引领!

9

柯伟林与中国的渊源

柯伟林在大学的时候修读历史

,在有一个学期,他接触到中国、印度和波斯的古代文明。

短暂的中国课程已经让柯伟林迷上了中国历史。

后来另一位中国历史学家的课程又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兴趣。但直到他去哈佛大学读研究生时,他都还没有开始学习中文。

他当时的导师费正清教授对他说,学习永远都不会太晚!

这就开启了他研究中国的生涯,柯教授著作繁多,他近距离观察了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帮助西方世界去读懂中国。

同时,他是一位好老师。

他在2013年在线上开了一门“哈佛中国历史课”

。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柯伟林和哈佛另一位汉学教授包弼德用《两只老虎》的调子改编了朝代歌而走红网络,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有趣味地轻松学习中国历史。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开创者,他担任哈佛文理学院院长时做出了很多成绩,也善于团结各学院教授。

他发起了哈佛中国基金会的项目,以资助哈佛的中国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项目

,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克服各种困难,使该项目顺利落户上海并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和柯伟林结识是在我去哈佛大学读书以前,一位朋友就介绍我们认识。

之后我去到哈佛读书,每周举办“中国沙龙”,帮助外国学生理解中国,而柯伟林就成了我的其中一位座上宾。

他知识渊博、文质彬彬,涉猎研究话题广泛,包括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在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国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如何在中国行商,高等教育对比研究等,是一位中国通式的学者。

我看到不少哈佛汉学家不仅潜心研究学术,也希望走出高等院校的象牙塔,进一步把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到商界和政界,尽己所能去发挥最大的用途!

也希望这批专家学者能更好地帮助世界读懂中国,在中美关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撕纸小妹

上一篇:数字中的上海教育6|高等教育聚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下一篇:青鹿独家冠名第54届高等教育博览会,领航高校“金课”建设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