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峰上,有这所大学的名字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0-02-04
手机版

1898年7月,威海卫。22岁的张伯苓站在通济轮上,亲眼目睹“国帜三易”的闹剧。

“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从这一刻起,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在天津城里展开,无数读书人将教育作为救国自强的最后阵地,在深重的苦难中也始终高昂着头颅,挺直着腰板行走。

百多年后,新开湖畔,石先楼前,逾5000名师生的高喊声振聋发聩:“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走过烽火硝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初心不改,巍巍南开大学的百年校史,在那一刻定格。

▎有中国,即有南开

陈平原说:“如果说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有什么‘奇迹’的话,那么很可能不是国立大学北大、清华,而是私立学校南开的迅速崛起。”

1919年,神州板荡,存亡绝续之交,南开大学以一所私立院校的身份,肩负着“教育救国”的使命,在严修先生、张伯苓先生等人的艰难筹办下,诞生于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上。

“私立非私有”,在动荡的时局、破碎的国土中,南开宛若一片桃源净土。

20-30年代,小而精致的南开在那时满地焦土中栽下桃李。但是南开从未想过只创造自己的乐园,南开的发展始终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1935年张伯苓老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爱国三问”,请全体南开人自省: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30年代的南开


1937年7月28日,宁静的气氛在南开戛然而止:“敌故意摧残我文化机关——南开大学已成灰烬”。

然而,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南开大学在这之后被迫南迁,与北大、清华共同组成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峰——西南联大。

8年时间,2位诺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4位院士。再完美的大学都会有缺陷,唯有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西南联大,永远地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

南开、北大、清华,三校师生共同继承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精神遗产。1946年,南开改为国立。至此,凡是知道中国的,就一定会知道有一个南开

▎中华崛起,有我在

巍巍南开,沧桑百年。如果在这百年间,为南开大学选取一个关键词,当说是“为国”。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今日之南开,依旧以“公能精神”自勉,用其强大的实力,为国家而寻路,为自强而探索。


何谓公?以天下为己任,这里走出了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培养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数学大师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黄土之父”刘东生、剧作家曹禺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百年来,这里英杰辈出,始终以国家强盛为己任。

何谓能?心怀家国,这里汇聚的一批人,既有报国之宏愿,又有报国之能力。

2018年,8位院士等海内外顶尖、领军人才全职受聘高端人才岗位,33人次入选“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曹雪涛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陈省身、叶嘉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周其林荣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2018年,曹雪涛、陈永胜、饶子和团队成果先后登上《细胞》《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徐文涛参研世界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相关论文在《科学》发表。

2018年,陈永胜主持完成的项目“光电转化效率达12.7%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入选“2017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赵新团队研发的“面向生物医学工程的微操作机器人系统”入选“2018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何谓新?与时俱进,与国偕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开大学的理论经济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被评为A,A类以上学科共14个。

2018年,南开大学成立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初,南开大学新能源转化存储交叉科学中心、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分别举行专家论证会;5月21日,南开—剑桥工作站在南开大学正式揭牌。

南开站在时代的风口,高瞻远瞩,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建国之才。

何谓大学?大学初心,只在育人。


▎大学初心,只在育人

曾有一句俗语在民间流传:入得南开,便可放心

每一年,当一些人走进南开,他们怀抱着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渴求。

南开用每年花费100万元的“百项工程”纵容他们的狂热。这是一项专门为了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而设立的项目。自2002年启动,17年来,南开园里流行的一句“黑话”足以证明其参与度之广——你“百项”了吗

任何数字都无法描述出“百项工程”的全部成果。南开最看重的并不是种子开花,而是种子萌芽。也许有人成功,有人会失败,南开只希望能够陪伴每一位学生成长。


△南开大学学生活动中心

每一年,当一些人走进南开,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南开用可以随时预约的“名师面对面”保证了校长、院士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也是触手可及;用“寒暑假师生同行”让学生得到与专业课老师朝夕相处的机会。他们身上浸润的“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渐渐渗入南开人的骨血,百年南开报国的渴望慢慢融入南开人的梦想。

南开润物,细雨无声。茶文化、中华诗画、中国书法,南开的宿舍堪称“人文雅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但南开的“墨香寝室”不仅硬件设施一流,且目之所及也尽是书法作品。


五虎路、“校长杯”、体质健康证,南开园里的体育之火从百多年前张伯苓老校长的“奥运三问”起就生生不息,因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拿到了毕业证、学位证,还要拿到“体魄强健毕业生”证,才是每一个南开毕业生的终极骄傲。


“近代中华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贫、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过体育来根治。”因此,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在体德兼进,应“体”“育”并重。这样的卓见,即便放在现在也毫不过时。


百年来,这里学风始终堪称一流,南开的课堂也永远令人如沐春风。

这里,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永远笑眯眯的青年学者;有一个学期写出10万字教案,亲自审阅100多位学生期中论文的可敬良师;还有大学里最生动的思政课,不点名也无人缺席。

这里还有“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叶嘉莹。95载岁月如流,叶先生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就有75年,与南开结缘更有40年之久。在南开园里听叶先生吟诗,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叶嘉莹先生

“莲实有心应不死”,叶先生曾在讲座中说:“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

2018年,叶嘉莹先生向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857万,用于设立嘉陵基金;2019年5月,叶先生再次将全部财产赠与南开,再度捐赠1711万元。

“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

▎百年南开,薪火相传

百年南开,薪火相传。

今日的南开校园,既满足了现代化的硬件需要,又保留了栉风沐雨的传统底色。

在古朴厚重的八里台校区,有津城荷花最好处马蹄湖,也有大中路上枝头摇曳的天空。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马蹄湖

这里有打饭阿姨从不会手抖的食堂,也有承载了无数南开学子梦想的图书馆。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图书馆

这一百年,津河一日不停地从南开身旁缓缓流过,它见证了木斋图书馆被敌军摧毁,直至今年,木斋馆、秀山堂、思源堂,三座老建筑在津南校区复建,与南开一起走进下一个百年。

△历史复建区


今年10月,南开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南开曾有着一段沉痛,又辉煌的历史,历史的背后是南开人永远清醒的声音: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駸駸,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南开,是一个嵌入南开人生命中的名字。

“我是爱南开的!”

(文中图片及资料来源于南开大学官网、南开大学新闻网、南开大学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资讯,点击了解更多!

上一篇:两会看教育:关于高等教育,听听代表委员们都说了啥
下一篇:大学是高等教育,大学生如果想玩过家家,请回到幼儿园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