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科学家群落(金华篇③)丨吴自良:通济湖畔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元勋

栏目:高等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涌现出两院院士400余位,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形成了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红色科学家群落,其中,以钱学森、屠守锷为代表的杭嘉湖航空航天科学家群落,以谈家桢、屠呦呦为代表的甬绍生命科学家群落,以姜立夫、苏步青为代表的温州数学家群落,以严济慈、潘建伟为代表的金华物理学家群落等尤为突出。

  日前,金华市科协在官微推出“婺里寻家”专栏,刊发系列金华物理学家人物报道,弘扬科学家精神,系统打造金华物理学家群落。本号特开设“‘浙里’科学家群落”栏目,刊发、转发各地介绍科学家群落稿件,共同打造我省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先行示范,构建全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体系。

  吴自良:通济湖畔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元勋

  水墨千山秀,通济湖畔幽。天光映岛影,白云蓝天浮。前吴人才济,此村别处吴。

  坐拥好山水,年华不虚度。位于浦江县西郊前吴乡通济湖畔的前吴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出了很多著名乡贤,在现当代就有号称“吴氏三杰”的“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纺织先驱吴士槐、著名外科专家吴士绶,还有著名中国花鸟画大师吴茀之、国画大师吴山明等。

  浦江通济湖风光,这里是吴自良的出生地

  而今的前吴村,依通济湖而建,各类山居民宿坐拥湖光山色,目光所到之处即是一幅水墨画,一首山水诗。清晨日暮,坐拥窗前,或弹琴吟唱,或品茗赋诗,或沉浸在湖光山色之间,忘却尘俗,忘却忧愁,任时光慢慢流淌。这里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都市群享受休闲旅游慢生活的胜地。

  游人漫步通济湖畔的院士公园

  通济湖畔,有一院士公园,以前吴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命名。从清晨日出到繁星点点,这里绝佳的湖景成了诸多游客和村民的打卡地。

  年过七旬的村民吴石兴是院士公园的义务讲解员,他经常在这里给大家讲从通济库区走出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自良在求学、成长和科研历程上的生动故事,讲他为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吴自良(1917年12月25日-2008年5月24日),浙江浦江人,我国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就读于浦江县浦阳小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杭州高级中学。1939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任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制造厂、昆明中央机器厂设计师、工程师。

  在前吴院士公园,村民吴石兴介绍吴自良事迹

  据吴石兴介绍,1943年,由于战乱,吴自良所在的工厂解散了,有关方面通知他,要想重操旧业,必须加入国民党。吴自良不愿加入国民党,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就以“逾期不报到”为由,将他除名且“永不录用”。吴自良在当时当医生的大姐资助下,自费赴美国留学,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1948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旋在该校金属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翌年应聘至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任研究工程师。

  得知新中国成立消息后,吴自良回国之心迫切,于1950年冬取道日本、香港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任唐山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1951年夏,吴自良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工学实验馆研究员。196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治金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称中科院院士)。

  吴自良在实验室

  上世纪50年代,吴自良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线所需的特种电阻丝试制任务,随后又负责用国内富有元素锰、钼代替短缺的铬,成功研制出苏联汽车用钢40X的代用钢,为建立我国自己的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性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在困难条件下,吴自良负责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甲种分离膜研制任务,与相关单位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第十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该项工作。1964年任务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除美、英、苏以外第四个独立掌握浓缩铀生产技术的国家,为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科学界,吴自良被公认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安装了“心脏”。所谓原子弹的“心脏”是什么呢?就是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原件。这个原件可以将铀235和铀238这一对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所以它被称之为原子弹的“心脏”。当时苏联人曾经说过,甲种分离膜是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并把甲种分离膜技术视之为绝密中的绝密。作为研究室的主任和项目的总负责人,吴自良几乎是绞尽脑汁,带着所有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关,刚开始他们用了很多很常规的办法来研制这种原料的粉末,几次实验都不成功。怎么办呢?既然用正规方法不行,那就要试着用别的办法来做。吴自良就想到了一种很奇特的办法,他根据自己的设想和研究人员一起进行试制,结果有了巨大的突破,并在半年之内就解决了原料工作的突破性难题。

  吴自良在病榻上写的回忆文章《“链条人”日记》中写到:“80岁以前,我是根‘链条’,被‘挂’上了多项任务。每项任务我都超额完成了,堪称是优质‘链条人’了!”他在回忆研制“甲种分离膜”那段经历时写到:“毛主席当年找来了科学元帅聂荣臻,亲自布置了要制成原子弹的任务,当时这个任务叫‘两弹一箭’。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口袋里装满了完成这个大工程的各个‘链条’。”“原子弹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链条人’光荣的使命。”“此举在国外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生一世,有此足矣!”

  上世纪70年代,在吴自良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材料的品质因素和材料工艺方面的研究。八九十年代,吴自良以古稀之年投入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中氧的扩散和作用研究,指导研究生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关注和好评。

  吴自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1956年获国家首次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4年获国家创造发明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国防专项的覆盖项目奖)。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荣誉勋章。1990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五、第六届常委,中国金属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理事。

  吴自良获得的发明证书

  吴自良为人非常谦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由于研制“甲种分离膜”属高度机密,他在很长的时间里从未向外界吐露过。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吴自良是上海市唯一的受勋人员。获得奖励后,吴自良多次表示,要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给所里。他说:“荣誉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只是个代表人物。”于是,他把奖状复印后分发给每一位参研人员,最后把重达一斤的金质奖章交给研究所。

  吴自良先生和夫人徐仁女士

  吴自良虽然和金属物理材料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可依然“凡心”未改,童心未泯。晚年的吴老,完全出于好玩,从市场上买回一只“叫哥哥”,也就是蝈蝈。这小东西“叫哥哥”叫挺欢,声音也十分好听,老两口都喜欢这个小东西,争着喂它吃毛豆。谁知过了几天,原本叫得挺欢的“叫哥哥”竟然渐渐地不叫了!吴自良认真地望着在笼子里用两只前爪抱着一颗毛豆,一声不吭大嚼大咽的“叫哥哥”,观察着。“老头子,你不是连原子弹都研究过吗?”站在一旁的老伴半开玩笑地说,“这蝈蝈为啥不叫的事,怎么说也比你那原子弹简单得多。你就给研究研究嘛!”照常理说,老伴的话是完全不必当回事儿的。充其量再去买一只嘛!吴自良却较起真来。他仔细观察,并试着控制小东西的进食量,竟一下子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这蝈蝈的胃口挺难伺候,吃少了不肯叫,吃多了也懒得再叫。经过反复试验,他得出了一个规律:“一天喂一颗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颗毛豆太多,一天喂两颗毛豆正好。”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老伴,老两口都严格照此办理,那“叫哥哥”不仅真的又重新叫了起来,而且还比以前叫得更欢、声音也更加好听了!于是,这享誉国内外的金属物理材料专家,便又获得了一个“蝈蝈专家”的美称。

  2008年5月24日,吴自良在上海病逝。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或送来花圈。

  2015年1月7日,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超导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创办“吴自良超导英才班”,共同培养有志于从事材料物理和超导量子信息技术研究的本科生,为相关领域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英才班以吴自良院士命名,是为了纪念他在高温超导体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评价吴自良说:“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物理冶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一生的科研实践中,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不断深入拓展本领域的科技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自主技术创新成就。”

  原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说:“有人扬言,没有外援,中国的浓缩铀工厂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更不用说造原子弹了。而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发了原子弹,这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制造出用来分离铀235的分离膜。”

  原标题:《“浙里”科学家群落(金华篇③)丨吴自良:通济湖畔走出来的“两弹一星”元勋》

  阅读原文

上一篇:湖南省举办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竞赛
下一篇:用好经贸开放红利 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最近更新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