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竞赛这条路水太深,我只能把提醒说到这份上了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2-11-30
手机版

  

  萌芽有话说:今天的文章是讨论奥数、信息学和编程、科创发明和机器人赛事的一些国内情况。

  之前社群里大量问我的小图灵编程课、德拉科学课这个月是否有团购福利,我这两天帮大家谈下来了,可以直接向给你们安排免费直播课的顾问老师报“萌芽读者”,获得我们的团购福利价。

  如果想试听小图灵、德拉科学的课程,可以直接扫码加小管家的微信了解详情▼

  01

  我 家Joshua哥哥所接触到关于竞赛的很多资讯,是转学后才深度了解的,在国内竞赛这条路上,孩子还是新手,属于刚开始接触的阶段。

  这一年来,我也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很多有丰富赛事经验的家长,孩子都是初高中的哥哥姐姐,也是在广州各大赛事里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我向他们取了很多经。

  说真的,这一年来Joshua参加的赛事不算少,有些还打到了省赛和半决赛,也拿过一些好成绩,可是每往上走一步,孩子的忐忑值越高,因为孩子慢慢发现:身边聪明、努力、又认真的孩子,真的是太多了。

  

  前段时间的一场比赛,哥哥在省赛里最看好的一个四年级哥哥,是Joshua心中的广东省比赛选手的天花板,前两天全国决赛放榜了,他第一时间就来问我那个哥哥的成绩,我说很遗憾,不知道为什么没进入全国10强,哥哥都震惊了。

  什么叫“神仙打架”,在全国各省市的同台竞技里,处处都可以看到。

  

  这段时间哥哥那么努力练钢琴,并不是因为对总决赛有多么大的信心,而是他知道,自己要挑战的难度有多高,这也是他学钢琴那么多年来,第一次那么高强度的练习状态,但他已经明明拿到了广州市赛的特等奖兼第二名了。

  老师说:市赛是入围,决赛才是分高下。

  那种心情是特别微妙的,一是孩子能够为自己见识到那么多优秀的人而激动,二是也因为发现了自己短板和弱点而冷静观察自己,三是的确也有压力,强中自有强中手,除了认真努力之外,也没有捷径可以走。

  很多家长会很畏惧孩子参加比赛和考级,觉得这对孩子是鸡娃,是伤害,是功利心趋势的,可是他们也错失了一个机会,去看到孩子的那种韧劲,体验孩子的敬畏和憧憬。

  

  无论孩子参加哪类型比赛,是怎么样的结果和过程,其实只要家长不焦虑,孩子对比赛的体验,舞台的感知力就不会被歪曲。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舞台,对世界的认知更为丰富且饱满。

  就好像Joshua 6岁多开始接触第一场比赛,今年才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他对比赛是带着“狠”劲去准备的。孩子眼里出现了斗志,是因为孩子终于理解什么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那种渴望和意志,也是我们一直很希望孩子拥有的美好品质。

  02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必须要跟大家提个醒:

  恰当的以赛代练对孩子是有增益作用的,但要让孩子做足准备,必须得在早期,踏踏实实做好两件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的事情:

  1. 重视基本功,每个领域都有非常关键的核心技能和素养,要重视能力的系统完善度。 2. 挖掘热爱和鼓励兴趣发展,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坚持不懈的,一定是深扎内心的热爱。

  中国赛事竞争之激烈,如果不是孩子热爱的领域,很难坚持走到最后,相反,一些看起来小众但是是孩子痴迷的兴趣领域,仔细挖掘一下,你会发现舞台绝对比你想象中要大。

  就拿几个热门赛事为例,我把我了解到的情况跟大家说。

  传统老牌赛事:奥数

  

  关注热度:★★★★★

  挑战难度:★★★★★

  赛事类型:个人赛为主、也打团体赛

  奥数的含金量还是我目前了解到的领域里最高的。没办法,它的天花板是孩子的智商水平,所以用它来倒推孩子的潜力,的确是一个全世界都通用的标准。

  但是8月2日刚刚结束的数学教育圆桌论坛,丘成桐院士提了一个观点:奥赛不是数学教育的重点。

  

  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有奥数潜力的孩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思考一段时间,然后你让孩子讲述他是如何解题的,有奥数潜力的孩子,推理能力会明显高一些,而且很有数学悟性,举一反三的速度也会快。

  很多数学学得好的孩子,早期都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是学会了如何领悟数学思维,通过学习,模仿者做些练习,悟出来,内化到自己的大脑里,就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框架。

  但也因为奥数是传统老牌赛事,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最高的,每年的卷势都很明显,特别是今年中国奥数队员拿下来全球满分之后,更是把天花板变成了地板砖。

  

  所以想看看孩子是否有可能在奥数这条路冲出来的家长,一定要早期老老实实带孩子打好基本功,锻炼数学思维、鼓励孩子多讲述解题思路,比起刷题,鼓励举一反三,对孩子的后面帮助会更大。

  数学思维是最关键的,扎实的数学思维底子是孩子进入奥数的关键条件。而数学思维是可以养成的,只要方法得当,路子没走错。

  新兴挑战赛事:信息学和编程赛事

  

  关注热度:★★★

  挑战难度:★★★★

  赛事类型:个人赛为主、偶尔团体赛

  我上个月跟大家科普编程时就提到过,现在编程是一个新兴赛事,而且软件编程的特点是没有城市地域的限制,和数学一样,都可以实现全国考生在家考的模式,所以它的推广和普及势能只会更烈更猛。

  但编程还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学奥赛,因为信息学奥赛要学的是C++语言,编程我们比较熟悉的语言是Scratch和python。我上个月给大家做的组合学习路线是优先掌握Scratch和C++,这是因为在很多赛事里,python能参加的,C++和Scratch也能,但从市场通用性、技能实用性来看,后两者明显更广泛。

  信息学和编程领域中,天花板是信息学奥赛。

  信息学奥赛小学阶段的赛事叫:CSP-J,小学五年级开始报名,官方指定语言是C++,赛事难度很高,如果能脱颖而出,哪怕三等奖,都是孩子很好的履历。

  

  信息学/编程和数学是互相增益的关系,信息学/编程学得好的孩子,数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思维不错的孩子,对信息学/编程也有帮助,反之也同理。孩子如果数学或者信息学/编程比较弱,学“兄弟学科”也会有一定的提升刺激,相当于“曲线救国”。

  因为计算机啊人机互动这些,怎么着都比数学解题要有趣,有些兴趣驱动的孩子,会通过这种方式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自然而然也会取得进步了。

  所以很多大型公益基金会都在推广编程的全民普及,比如影响力最大的宋庆龄基金会,今年就在做这个项目,她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编程、学会编程,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

  感觉五年、十年后,我们的孩子学的编程,就跟我们这一代人学的打字一样,将成为标配技能。

  黄金潜力赛事:科学/科创发明大赛

  

  关注热度:★★

  挑战难度:★★★

  赛事类型:个人赛为主、也支持团体赛

  这条路在我眼中是小众赛事,但是再过三年,我觉得它会直接飙升到和编程、信息学一样重要的市场地位。而且它和编程、信息学、奥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个比赛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红头文件下的亲儿子比赛。

  什么叫红头文件,按照各地的颁奖机构来看,盖章教育局、科协、科局、知识产权局这四大红章的,就是官方认可度最高的组织,有着比国家白名单赛事还高的当地影响力。

  

  拿广州为例,科创大赛今年已经是第38届了,每年都是政府部门号召全市学校组织,各种奇思妙想,都汇聚在这个舞台。

  不客气地说,也只有科学/科创发明大赛,有这个地位了。

  

  很多家长一听到科学比赛,就觉得好像很名不副实,会觉得科学=做实验,实际上这是很片面的理解。科学赛事难的地方在于,它既看重孩子的创意和点子,又看重孩子的理科基础,也就是物理、化学、生物的基本功。

  一定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有自己的好奇心,并且能够提出建设性想法的孩子,才能够在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

  但其实孩子从来不缺乏创意,孩子只是没遇到能帮助和指导自己的伯乐。

  

  所以和奥数和编程、信息学赛事相比,科学、科创类的赛事是沉浸式成长的。它需要孩子先花几年系统学会科学思维,培养观察和爱探索的心灵和眼睛,然后再扎根到海量的理科知识海洋里,最终在他最感兴趣的某一点上,发光发热,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有好奇心的孩子,有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孩子,一定要好好体验科学这个领域,养成扎实的科学思维,越早开始越好。

  只要功夫深,机会是海量的,而且会非常有核心竞争力。

  受地域限制大,挑战难度高的赛事:

  机器人赛事

  

  关注热度:★★★★

  挑战难度:★★★★★

  赛事类型:团体赛为主、部分个人赛

  机器人赛事现在国内分两条路径,打国外赛的,以及打国内赛的。除了收费不一样之外,我觉得本质上技能要求都差不多,

  但是机器人赛事的子类目太多了,所以要选清楚走哪个子类目,其实挺纠结的,最起码很多家长自己是搞不定的。

  它的难度系数也不低,既需要孩子懂机器人工作原理,也需要掌握相关的编程知识,还得了解机器人制作的机械工作原理,还能在比赛中经得住博弈,过五关斩六将。

  孩子如果喜欢机器人这个领域,一定要做好打团队赛的准备。大部分含金量高的机器人赛,都是团赛。团赛没有别的路径,除了自己的机器人技术要过硬,也要在自己身边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以及遇到合适的老师来指导,有了这些因素这条路会走得更稳健。

  

  这几年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机器人领域已经不是一二线城市的天下了。从每年国家颁发的获奖名单上都能看出,很多非一二线的学校明显是有准备的,奖项一摞一摞地拿下。

  它的组织效果受地域和学校氛围影响明显,就好像前段时间刚结束一个国家级的机器人省赛,我看了一下获奖名单,广东省的云浮、湛江、梅州等好多城市的选手也大放异彩。

  

  某国家重点赛事广东省赛部分获奖名单▲

  从这个信号来看,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参赛水平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所以一定要多多留意当地资源,仔细挖掘一下。

  03

  我跟大家分享这些赛事资讯,并不是我只看到那些优秀的孩子,而是想认真告诉你一个道理:

  让孩子“一定要从竞赛中冲出重围,实现简历加分”,和让孩子“以赛代练,扎根打好基本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育儿思路。

  有些你认为含金量最高的赛事,不一定是合适自己孩子的赛事, 有些你看不上眼的赛事,也许是孩子热爱又有潜力的领域。 有些你压根就不懂的赛事,反倒是接下来五年新的舞台窗口。

  但一切的可能性,都深藏在孩子的基本功里。

  学习没有捷径,一定是一点点搭建地房子,地基搭稳了,上面才有可能建造不同形状和材质的屋子。

  说句大实话,现在各地小升初的摇号是大势所趋,能够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脱颖而出的孩子,往往不是因为自己哪一门科特别优秀,而是孩子没有什么门科目是掉链子的。

  就好像竹子定律一样,每一个竹子的生命前五年,都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扎根,为自己后五年的厚积薄发打基础。

  我身边也有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基本底子,为了简历加分就推着孩子冲特长或者竞赛项目,哪个热门冲哪个,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最后能真正进入集训队的,少之又少。

  

  可是等家长终于想明白了,再回头看孩子的校内基本功,却发现“三年级分水岭”落下的差距,并不是能简单赶上去的,反观其他小朋友,早早把基本功打好,轻松迎接小升初了。

  最后特长生没被选上,小升初的衔接也黄了,得不偿失。

  

  因此,陪着孩子去研究各种赛事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这个赛事如何获奖,要怎么样才能得奖,怎么样才能进入集训队,而是要深入思考清楚,到底每一类赛事的基础知识是什么,核心技能是什么,孩子需要掌握的思维框架是什么。

  把学习的全局观建立起来,真正去理解学习的本质,我们才能给到孩子更稳健的支持。

  唯有根深,才能叶茂。

  所有的比赛,离不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时政等这些学科的学习,但如何踏踏实实学好每一门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作为父母,陪孩子做的最明智的决定。

上一篇:2012年无锡重点中学小升初全方位解析第四站:天一中学少年班
下一篇:自考和成考的区别是什么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