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就叫“老师”,这个万能敬语怎么来的?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见到新同事,你会怎么称呼ta?

  师傅?好像不太适合白领。

  先生、女士?有点生疏

  前辈?担心会不会叫老了。

  哥、姐?似乎还没有那么熟……

  哎,还是叫老师吧!

  本以为毕业了就可以和老师说再见,没想到“老师”还将贯穿职业生涯。

  打东边来了个济南人,“老师儿,夏雨活啊俺叫。”

  打西边来了个重庆人,“老师,天安门啷个走?”

  你有没有发现,老师在称呼界实现了“通货膨胀”。从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到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再到有阅历的前辈,乃至所有成年人,都能被尊称为“老师”。

  就连综艺里的“鲜肉小花”,也会被工作人员叫一声,“老师”。

  哪里需要哪里搬,为啥“老师”成了万能称谓?

  03:38这事儿真的有社会语言学家钻研过!因为,称呼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能够体现交往双方的关系,乃至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等,也会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仔细想想,“师傅”的流行,是不是与当时社会重视工业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的形势有着直接的联系?

  “老师”称谓的泛化,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

  1996年,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本中,已经将“老师”注释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数据显示,80%的济南市民认为所有人都可以被称作“老师”,不管是“问路”“菜市场买菜”还是“企事业单位办事”的场合,“老师”都是济南人在打招呼时的第一选择。

  在诸多称呼中,为什么是“老师”脱颖而出呢?

  有专家总结了人们挑选称谓的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所谓等差原则,是指人们选择称谓时往往讲究地位差异、长幼有序,比如见到领导,你一定不会直呼他的大名,而情感原则却是注重关系的融洽和睦,通过打招呼拉近双方的关系。等会儿,这两点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了?

  谁在强调地位差异的时候还能顾及情感呢?

  正是这两个看起来有些矛盾的原则,导致人们在选择称呼时常常犯难。随着社会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万能的通用称呼重要性水涨船高。

  渐渐地,人们发现,“老师”这个词,好用又安全。

  称对方为“老师”,一方面在抬高对方的同时适当放低了自己,表现出充分的尊敬;另一方面又将双方关系置于较为轻松、亲密的环境中。既不像“局长”、“处长”等职务称谓那样等级分明,又不像“叔叔”、“大爷”等那样过于亲昵,也不像“老板”那样显得自己只盯着对方的腰包,随时可能被绍兴人回怼一句“扳牢,咱不是老板”!

  “老师”,不分性别、不亲不疏,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尊重的是对方的知识和经验,而不是职务或者地位,年轻人用来,还带着一点点调皮和揶揄,让双方都感到愉快而得体,是不是刚刚好。

  当然,这也与整个社会重视知识、老师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有紧密的联系,中国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使人们普遍尊崇有文化的人,“老师”二字自有其儒雅内核,能够满足人们需要被他人尊重的心理需求,因此备受欢迎。齐鲁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更为浓厚,这也是“老师”这一称呼在济南占据主流的原因吧。

  不过,教师群体很少使用“老师”来称呼非教师人群,这大概是出于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社会还在不断向前发展,下一个万能称呼又该是什么呢?

  举报/反馈

上一篇:童书湃|这些书会让孩子爱上学校
下一篇:价格直逼百万医疗险!258元惠民保现身,产品越卖越贵?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