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再添“小梅花” 中华文化薪火传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朵朵“梅花”竞相开,缕缕幽芳沁心脾。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虽已结束,但仍余音绕梁。在这个舞台上,厦门有2个个人项目、1个集体项目摘得“小梅花”奖。

  三朵“小梅花”分别是: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推荐的郭涵词,凭借歌仔戏《打金枝》获业余组“小梅花”称号;厦门艺术学校推荐的郭涵漩,凭借歌仔戏《六月雪》获专业组“小梅花”称号;厦门实验中学推荐的京剧《虹桥赠珠》,则获得“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这是厦门多年来坚持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收获的芬芳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始创于1997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被誉为中国少儿戏曲界的“奥斯卡奖”。

  本届活动是疫情之后首次现场比赛,来自全国各大剧种的“小梅花”选手同台竞技,竞争十分激烈,经“小梅花”比赛活动组委会预选后入围全国现场比赛终审的剧目更是凤毛麟角。面对压力,厦门的孩子没有胆怯,调整好心态,演出一气呵成,获得专家评委的认可。

  郭涵词:

  每天练习揣摩角色 二度“捧梅”平常心对待

  这是郭涵词拿到的第二朵“小梅花”。去年,她和北附学校蓝海豚戏曲社团的7名小伙伴,凭借梨园戏《梨园心声》获得“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歌仔戏《打金枝》是戏曲社团为学生量身打造的第一出宫廷戏,由“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苏燕蓉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奏员蔡艺榕作曲,11岁的郭涵词饰演公主,她的同伴黄宸荧饰演驸马。两人都是一年级加入戏曲社团,曾多次搭档演出、参赛,配合默契。

  4月初,郭涵词和黄宸荧开始排练,7月到湖北黄冈比赛,其间经历了不少困难,但她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付出加倍的努力,每天不断练习,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上课教学录像,做笔记找不足,再去调整揣摩角色,尽量展现出公主的刁蛮贵气和驸马爷的年轻傲娇。

  参加完全国“小梅花”比赛后,郭涵词一直盼着悬念揭晓的时刻。过了一个多月,某一天晚上,郭涵词问爸爸时结果尚未公布,没想到第二天,爸爸告诉她获奖了。“当时真的不敢相信,很激动。”郭涵词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戏曲,让郭涵词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郭涵词的父亲是一名戏迷,从小她跟着爸爸听戏曲,对传统艺术有了懵懂的认识。郭涵词告诉记者,加入社团才真正开始学戏曲,南音、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都有涉及,当时觉得练功挺难的,手很酸,腿也在发抖,“但是不停地练,一首曲子学会了就不难了。”在老师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郭涵词展现出戏曲天赋,演技不断进步。

  从集体项目到个人项目,二度“捧梅”,郭涵词以平常心对待,正在读五年级的她,把重心放在学业上,每周末则坚持到社团上课。郭涵词内心清楚,家人支持她的爱好,不是要牺牲文化课,而是多面同步发展,相得益彰。于是,戏曲常常成了学习之余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作为戏曲社团负责人,北附学校音乐老师陈伟顺看到自己的学生连续五年获得“小梅花”奖,内心很是感慨,他说,组建社团并非简单地让孩子学几句唱词、演几出戏,更要用戏曲的形式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在薪火相传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郭涵漩:

  零基础考入艺校 不怕吃苦崭露头角

  郭涵漩是漳州人,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到处看戏,被演员们美轮美奂的服装所吸引,“尤其是看一些虐心的苦戏,演员们在舞台上流露出的情感特别打动我”。2018年,零戏曲基础的郭涵漩报考了厦门艺术学校歌仔戏班。

  歌仔戏班的学生每学期都会排练一出戏。郭涵漩最开始学习《六月雪》是在上学期,直到今年6月接到比赛任务,才将此前15分钟的舞台内容压缩为适应比赛的8分钟。“剧本是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庄必芳、王志龙老师修改,他们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教学经验。比赛期间,正是他们一遍遍口传身授,才让我取得这个成绩。每次演出有他们在身边,很安心。”郭涵漩说。

  《六月雪》讲述了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而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的故事。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因为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最后一一实现。郭涵漩在戏中饰演主角窦娥,此次与她同台参赛演出的还有5名同学,分别饰演刽子手、监斩官等配角。郭涵漩说自己能获奖,也离不开同学的倾囊相助,“排练过程中大家都是随叫随到,伴奏音乐也是乐队的同学耐心地帮忙配乐、录音。”

  《六月雪》通过窦娥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黑暗,同时歌颂了像窦娥这样底层人民的善良以及与黑暗势力反抗到底的精神。郭涵漩说,如何把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好,是该剧最难演绎的部分。“要用悲愤、怨恨的唱腔,把窦娥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将她的冤屈传递给观众,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去找感觉。”

  这是厦门艺术学校戏曲专业获得的第二朵“小梅花”。近几年,厦门艺术学校通过“名家传戏”,邀请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众多专家、名师和优秀演员来校传戏,培养优秀学生和戏曲人才。

  厦门实验中学:

  京剧文化进校园 结出累累硕果

  厦门实验中学推荐的京剧《虹桥赠珠》,荣获此次集体节目“小梅花”奖,这也是厦门实验中学连续两届荣获“小梅花集体节目”称号。

  《虹桥赠珠》是一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二郎神率伽蓝、哪吒等天兵天将,与凌波仙子率水族大战的故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较小,指导老师为学生讲述《虹桥赠珠》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让他们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后再进行排练。

  在京剧中,《虹桥赠珠》属于武戏,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最大的看点就是众人“大打出手”,戏中有各种复杂、高难度的武打动作,要求演员们“出手”稳、准、快、狠,特别是“出手”时,数十杆花枪需要如雾里蛟龙,穿梭翻腾;踢枪的速度要快,花样多,过程稳,且不能丢一杆枪。

  参演节目的23名学生,来自厦门实验中学小学部三、四、五年级,对他们来说完成表演是个不小挑战。6分钟的舞台呈现,是孩子们在幕后花了一年的时间精心准备和数年的勤学苦练。厦门实验中学德育科副科长王杨评价这群孩子“特别能吃苦”。“黄诗榆、林柔紊两个女孩子在练习耍花枪时,手都磨出了血泡,还在咬牙坚持训练。”因为是武戏,打斗动作多,佩戴头套时,勒头要绑得很紧,否则极易在演出途中掉下来,造成舞台事故。“即使很疼、很重,但学生们从来不喊苦喊累。”

  荣誉的背后,得益于学校长年开展的“京剧文化进校园”活动。2015年,厦门实验中学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办学,邀请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京剧专家、国家一级演员驻校授课,每周都有固定的唱腔课、形体课、社团课、武戏课、京剧器乐与京剧文化欣赏等课程,把功夫下在了平时。此外,学校也派老师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走在校园里,京剧传统文化元素遍布各个角落。学校的京剧教学取得累累硕果,多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戏剧展演比赛中的表现抢眼。(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许舒昕)

  原标题:厦门再添“小梅花” 中华文化薪火传 责任编辑:方迪

上一篇:自考专升本需要考哪些科目?
下一篇:杭州亚运会|举重前瞻:看世界级对决 迎奥运前“中考”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