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领导是一门艺术 反经的管理之道》让无数读者意犹未尽!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4-01
手机版

  今日推荐:《领导是一门艺术 反经的管理之道》 作者:[唐]赵蕤;向回;沈琛。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第二章选好人才,铸就企业之兴

  我听说,驾驭将帅的方法,就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们内心的想法。但是,人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汉光武帝刘秀是善于纳谏的皇帝,但却被庞萌迷惑;曹操是知人善任的高手,还是被张邈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事物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很容易迷惑人。所以说,狡猾的人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并不聪明,愚蠢的人看上去像个君子其实不是君子,鲁莽的人看上去很勇敢其实不勇敢;亡国之君看上去颇有智慧,亡国之臣看上去忠心耿耿;狗尾草的幼苗与禾苗相像,黑黄相间的牛皮很像虎皮,白骨很像象牙,色泽像玉的石头很容易与玉石相混。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例子。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了知人之难。怎样才能既知其人,又知其心,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中国古代历史中,尧帝出身比较富贵,但是他却没有承袭富家子弟常有的坏毛病,而是一心为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而当时选举继承人的方法是禅让制度,所以当尧帝选下一任继承人时,让大臣们推举一二。大臣们一开始觉得应该由尧帝的儿子丹朱继承王位,但尧帝非常了解他这个儿子,是个难成大器的孩子,而且性子恶劣。据说,尧帝当初想培养儿子的情操,就发明了围棋,结果他儿子一成不变,根本无法弄懂围棋之道。虽然尧帝很痛心,但也正因为了解儿子的脾性,所以坚决不将王位传于这无才无能之人。

  后来,大臣们又向尧帝推荐舜。这舜是什么人呢?大臣们说,帝王既然想要德才兼备的人,这舜绝对可以担当,他少年时便历经磨难,却不对世间抱怨,是个非常善良,而且非常孝顺的孩子。虽然听大臣们对舜赞不绝口,尧帝依旧想亲自了解一下他。于是乎,他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然后通过两个女儿来了解舜的为人和才智。经过三年的观察和分析,尧帝终于决定就让舜来继承他的王位,认为舜必然会成为一代明君。

  而舜也没有辜负尧帝的期望,他大胆任用贤能之才,事事为国为民,使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效仿尧帝,不将帝位传于后代,而是通过观察和了解,选用了同样德才兼备的禹继承王位。

  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位高权重者通过亲自去了解一个人,才决定是否将其重用,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明朝时,朝廷内一品大员胡世宁,他在担任都察院事务时,不喜欢听下属直接汇报其他官员如何品行端正,而是微服私访,亲自去了解事实。他认为,通过别人的嘴巴了解来的不是真相,只有自己真正去了解了,才能知人知面知心。如此一来,对这个人的判断才会更准确。须知,一个无能之人可以误国,一个有真材实料的人可以兴邦。

  知人才能善任,所以识别和了解人才是领导者正确选用人才的前提条件。唯有全面了解一个人,才能做到用人得当,倘若不了解他,就任意选用,选好了还可以,选不好,就等于为自己为企业埋下隐患。

  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釪。”孔子的意思是说: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难。天还有春秋冬夏和早晚的周期循环,而人看着外貌厚道,内心却不可捉摸。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而行为骄横,有的貌似长者而并不正派;有的外貌圆滑而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而内心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而内心焦躁。

  姜太公说:“人有看似庄重而实际上不正派的,有看似温柔敦厚却做盗贼的,有外表恭敬而内心诅咒、蔑视你的,有貌似感情丰富而实际无情无义的,有表面忙得不可开交而实际上一事无成的,有看上去果敢明断而实际上犹豫不决的,有貌似稀里糊涂而实际上忠诚老实的,有看上去拖拖拉拉而实际上办事有实效的,有貌似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貌似恭敬而实际上轻视别人的。有的人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普通人却看不起他,只有圣人非常推崇他。这种人一般人不能真正了解,只有见识宏大的人才能看清其真相。凡此种种,都是人的外貌和内心不相符的现象。”

  姜太公话里的意思很明确,作为领导者,不能简单了解一个人便去信任他,或认为自己全面了解他,然后予以重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父子有时尚且不够了解彼此,更何况是为公司选拔人才,更应该慎重。有些看似很适合的人,也许多了解了解就会发现,他并不适合。而有些看似不适合的人,了解久了,才发现他才是真正能干大事之人。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选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才干,如果一个人没有才能,即便是亲戚关系也不会选他,如果是一个有才之人,就算他是仇人,也不会轻易放弃他。唐太宗为何会创造“贞观之治”,不就是他懂得选用人才吗?而最关键的是,他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后世明君之典范。

  唐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对压在他头顶上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早有不满。想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地位竟然还不如两个外人,着实无颜面。于是他去找唐太宗要个说法,唐太宗听他牢骚完后,便说,朝廷选谁做何职位,都是根据个人功过来决定,而不是看谁与皇帝关系最好才做决定。随后,唐太宗又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多年来对朝廷对国家做出的功绩和他们个人的才华摆出来,并又说出堂叔淮安王在带兵打仗时临阵脱逃和统帅有误的事,让淮安王自己来评价他唐太宗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否有错,结果说得淮安王是心服口服,不再对此事耿耿于怀,并从此甘愿做个闲散王爷。

  倘若唐太宗完全不了解淮安王的为人,也不清楚房玄龄、长孙无忌二人的才干和功绩,唐太宗能够轻易说服淮安王吗?而他是否又敢大胆任用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二人?正因为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方面从不敢大意,凡事以认清对方为人和能力为准则,他和他手下的人才们才将大唐朝治理得繁荣昌盛。

  《反经》中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意思是说,圣贤最赞赏的是聪明,聪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知人识才,各种人才就会各得其所,各项事业就能兴旺发达。

  还有一种说法:我们不可能和天下所有的人交游相处,如何才能知道与谁相处最好呢?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某一方面,一天时间就够了;如果要全面了解他,最起码也得三天。为什么是三天呢?因为能做国家栋梁的人,必须兼备三种才能,所以说不与之谈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第一天与他谈道德,第二天与他谈法制,第三天与他谈谋略,然后才能尽显他的长处而加以举荐。

  既然这样,那么又怎么知道他是全才还是偏才以便与他交谈呢?

  为人处事一定会根据事例来表达别人的长处并为之寻找相应的理由,这种人就是全才。只喜欢罗列自己的优点,希望别人赞赏他,而不愿看到别人的长处,这种人就是偏才。所以孔子提出“六蔽”之说,以防止偏才的失误。仁者爱人,蔽在优柔寡断;信者坦诚,蔽在不善保密,等等。这都是偏才最容易失误的地方。思慕敢作敢为而又有所不为的狂狷者,以疏导偏执拘谨或高傲刚直者的缺陷;痛斥貎似诚恳实则言而无信的伪君子,以提醒人们似是而非者不能信赖。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考究他的行事动机,借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依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观察人,他还能怎么伪装?

  要想合理地选择好人才,必须全面地了解人才,知人是合理用人的先决条件。但是,人不易知,知人不易,自古以来,人们便发觉不论是人还是物,都存在着表里不一、名实不符的现象。

  如今人才竞争激烈,真假人才有时很难辨认。所以,学习一些古人的识人理论,掌握一些辨才技巧,以防被那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是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考查获得人才的技巧

  知此士者而有术焉。

  微察问之,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远使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反经·知人第五》

  译文

  识别人才有许多实用的方法。隐晦含糊地突然提出问题,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连连追问,直到他无言以对,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找人暗地跟踪,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忠诚;直来直去地提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让人外出办理有关钱财的事,可以考验一个人是否廉洁;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考查一个人是否贞洁;把事情的艰难告诉他,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勇气;让他人喝醉,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

  人才固然难求,但更加难求的是企业领导者有识别人才的技巧。公司内部进行人事调整时,究竟由谁来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才合适?这就需要领导人有考查下属才能的方式,一般具备一定考查技巧的领导者往往能为企业找到真正需要并且合适的人才,并通过这些人才为公司带来更多效益。

  那么,考查人才时,领导者究竟需要具备哪些技巧呢?

  《反经》引《庄子》之言说:“派人到远处去办事能知道他是否忠诚,让人在跟前办事能观察他是否尽职,让人处理繁杂棘手的事可以考查他的才能,突然提问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给他急促的期限可以观察一个人是否守信,乍然相处可以观察一个人的神色变化。”其实考查一个人的方式有千千万,但最重要的是实用。作为领导者,应该时刻具备考查人的意识,再辅以方法,必然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下面,以《反经》为依据,总结出几种考查技能。

  识人才,“观诚”之法

  受宠的人,要看他是否骄奢放纵;被当权者疏远、闲置的人,要看他会不会背叛或有什么越轨行为;荣贵显达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见人就夸耀;默默无闻的人,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惧。青少年要看他是否恭敬好学而又能与兄弟和睦相处,壮年人要看他是否廉洁肯干而又大公无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虑慎重,即使勉强做力不能及的事也不逾礼法。父子之间,看他们是否父慈子孝;兄弟之间,看他们是否和睦友善;邻里之间,看他们是否讲求信义;君臣之间,看他们是否忠诚仁爱……这些用以识别人的方法就叫作“观诚”。

  识人才,“察色”之法

  察色,就是说人的心气虽然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真正聪慧的人一定会表现出难以言说、无法穷尽的神色,真正仁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重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无所畏惧的神色,真正忠诚的人一定具有优美好看的神色,真正高洁的人一定具有难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节操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质朴的神色浩气凛然,稳定而平静;伪饰的神色游移不定,烦躁不安。这种识别人的方法,就叫作“察色”。

  《人物志》说:“心性诚实正直的人,其仪容强劲而稳固;心性平和顺畅的人,其仪容安宁而闲逸。仁,是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勇,是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忧患的神色疲乏而枯槁,疾患的神色紊乱而垢杂,喜悦的神色轻松愉快,怨怒的神色眉横目竖,妒忌迷惑的神色莽撞而又反复无常。所以,如果一个人话说得非常动听而表情神色不协调,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语无伦次但神色很诚恳,他一定是不善言辞;还未说话就怒形于色的,是因为太愤怒了;说话伴随着怒气的,是因勉强去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凡此种种,虽然当事人想用言语掩饰,但其神色表情却与言语不符,表现出来的惊讶神态已经说明了内心的想法,所以即使用语言掩饰也是可以知道的。”

  识人才,“考志”之法

  所谓考志,就是通过广泛交谈来考查对方的志向。如果一个人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礼貌在人之前,言语在人之后,常常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

  如果一个人喜欢以脸色逼人,以气势压人,说话总想占据上风,掩盖自己的不足,放弃自己不能做的事,就是只会损害别人的人。

  如果一个人神情坦率而不轻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装饰自己的优点,不隐藏自己的缺点,不遮掩自己的过错,就是质朴的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五一五一。你耍猴儿,猴儿耍你?欢乐神秘开启!
下一篇:高端第一如何高质量增长?从2022年报看卡萨帝的全球布局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