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水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教育策略?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起源于美国的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声势日益浩大,到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组织环境以及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

  其中,积极心理学把传统的创造力研究也纳入了自己的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领域,积极组织行为学家鲁森斯更是把创造力引入了潜在心理资本的宝库。

  认知心理学认为,创造性的活动始于个体,但又离不开其外部环境。20世纪末,已有众多学者强调了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创造力的影响,而他们所强调的因素当中都包含了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我们的“启蒙学校”,人总是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最初的教育,创造力的萌芽也总是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开发。

  

  学校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主要通过传播知识、技能来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家庭教养、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造力三者有怎样的关系呢?其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这正是下面欲探讨的问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品质影响的原因分析

  (1)理论分析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他将人的一生分为连续的八个阶段。他的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八个阶段中的前五个,即从婴儿期至青少年期,父母的教养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下面仅分析前五个阶段父母教养方式对他们创造力形成的影响。

  

  安慰、宽容、赏识、鼓励、民主、行为参与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与创造力活动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婴儿期,还是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上述七种教养方式都会使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克服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获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

  父母对子女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给予及时赏识、鼓励,将对子女人格发展中的好奇心,想象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日后进行创造性行为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当子女在进行创造性活动尝试失败受挫时,父母的安慰与宽容会使女子感到被认可,不产生自卑、内疚的情感体验,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冒险人格。

  父母的行为参与则直接支持了子女的创造性行为,或对他们的创造性技能、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更加自信,获得帮助,激发挑战性。

  

  总之,上述几种父母教养方式会使子女在创造力人格的发展、进行创造力活动时更加主动,积极。

  惩罚、羞辱、迁就、溺爱、过度保护、剥夺、否认对大学生创造力人格与创造力活动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惩罚和否认不利于子女信任感的建立;羞辱和剥夺都会使子女的主动性探索行为受到阻碍,造成子女缺乏想象力,冒险性与创造性思维。

  过度保护、迁就和溺爱则使子女形成任何事都依赖父母的思维惯性,自主感无法获得,缺乏好奇心与挑战性。

  尤其是子女在进行创造性活动失败时,如果父母给予惩罚与羞辱,将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尝试难以继续,他们会对自己的失败产生自卑,失落,甚至自罪的情感体验。

  对自己获得的成果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不被理解,造成创造性活动的退缩,这些都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创造性活动的进行。

  

  (2)传统文化解释

  由于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主导,在中国家庭内部,教养方式仍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因此,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养经常呈现出更多的专制成分与家长作风。

  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育儿观念,也在日常生活中无形的影响着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反对过分宠爱孩子的观点。

  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所作《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齐全的家教全书。他明确指出,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骄纵,认为父母对孩子应该恩威并施、严慈相济。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中,也反对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认为对子女的过分宠爱其结果是“爱之反而害之”。所以,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如专制、干涉限制等西方研究者认为的负性模式却在研究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

  

  在西方研究者的眼中,羞辱是一种中国父母使用的惩戒方式,但在本研究中羞辱却对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

  这里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在长期缺乏“法治”的中国封建社会,儒家出了提出一系列的社会伦理纲常来进行“人治”外,还强调“耻”之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即希望个体能够通过“耻”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直至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经常听到一些与“耻”相关的词汇,如“廉耻”、“恬不知耻”、“厚颜无耻”、“耻辱”等。在中国父母的教养观念中,仍以“耻”之心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羞辱就成了一种起积极作用的教养方式。

  研究中的责骂对创造力人格的发展与创造性活动的进行有积极的影响。在这里的责骂可以理解为一种严厉的批评,中国也有俗语“打是亲,骂是爱”一说,因此,责骂可以对子女在成长过程过所犯错误起到纠正和提醒作用。

  

  归罪在本研究中也起到积极的影响因素,这里的归罪是指父母将错误归于自己的子女,这也是中国比较常见的教养方式。

  一般认为,归罪有利于“自省”,父母的归罪会使子女产生内疚感,增强子女的自省意识,主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到原因,防止下次再犯。

  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教养方式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也有细微差异。例如,关于惩罚,母亲可能是以说教为主的,而父亲则不一定单纯是说教,可能还加有物理惩罚的手段。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中,女性的情感是可以外露的,而父亲的感情必须是内敛的;女性相对于男性感性,言语表达多,所以母亲会给予及时足量的口头表扬或是批评说教,而男性则相对理性,所以更多时候用行动来表达,直接使用暴力惩罚。

  

  二、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建议与策略

  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创造力品质培养的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对父母教养子女给予以下建议:父母在情感上给与子女更多的情感温暖,多采用安慰、宽容、赏识、鼓励、民主等积极的教养方式。

  对于孩子的奇思妙想大胆鼓励,不过分指责否定,同时,在行为上积极参与子女的创造性活动,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不应该对子女的错误进行羞辱或惩罚,同时,不应该迁就、溺爱、过度保护,对于子女的创造性思想不应剥夺、否认,这样最易扼杀子女的创造性才能,打击其积极性,丧失对今后进行创造性尝试的信心,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育儿观念中的归罪、责骂、专制、羞辱与干涉限制等教养方式进行批判、选择性吸收,并把握适度原则。多培养子女的兴趣爱好,多多与子女一起游戏,一起做手工等。

  

  总之,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积极发现、培养、保护、鼓励女子的创造性潜质与创造性人格,使其成长更加积极健康。

  各类学校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品质塑造的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从幼儿园至大学所开设课程,绝大部分都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创造性活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数学、化学、手工、体育等课程对创造力的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本应对创造力的开发起引导效果的美术、物理,地理却起到了反作用。我们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兴趣。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增加田野实验,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了解地理知识;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自己动手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才能,鼓励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应该创新教师评价制度,不能一味以做题的正确率,考分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大胆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加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开发,为今后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在大学教育中,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大学语文、传统文化等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团活动等。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国五大商学院排名,北大光华学院排第三,清华经管学院排第二
下一篇:三分钟即可建立考试成绩查询系统的易查分,如何用电脑版操作?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