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征文选登】北大法学院保研经验分享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3-01-24
手机版

  编者按:在刚刚结束的保研征文大赛中,这篇文章荣获一等奖。作者认真梳理了保研北大法学院的各个步骤,既详细介绍了各专业录取情况和具体流程,又分享了个人感受和经验,文末更有宝贵的资料索引,有意报考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送北大其他专业的保研经验分享,敬请关注!

  (本文谢绝转载)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本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13级本科生,平时成绩为年级前30%左右,最后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本院的国际法专业。

  一、法学院保研基本情况

  法学院的保研情况:北大法学院的保研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法学硕士、法本法硕和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和法本法硕是针对本科是法学的同学,而法律硕士则是针对本科不是法学的同学。现在具体说一下这三种硕士的不同:

  法学硕士较法本法硕更为学术,专业以及名额(本校)有:民商法4个、经济法4个、刑法4个、国际经济法3个、国际法3个、宪法与行政法3个、民事诉讼法1个、刑事诉讼法1个、商法3个、法律史1个、法学理论2个、环境法1个、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1个、财税法1个、知识产权法1个,校外的名额比校内的稍微要少一点,但是国际法、商法、财税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这些专业并没有外校的名额。在这些专业中,民商法、经济法、商法和国际经济法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民商法,今年有18个同学报名,不过这也与民商法和法本法硕内容具有较高的重合度有关。其他方向基本是等额或者是差额1到2名同学。

  法学硕士的成绩构成如下:30%平时成绩+30%笔试+40%面试,实际上平时成绩比重不大,保研考试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每年都有平时成绩一般但是总分很高的“黑马”。法学硕士的校内报考要求是平时成绩(专业必修课)为年级的前80名(不包括元培法学方向以及出国的同学)。

  法本法硕是这几年的项目,目的是培养应用性更强的法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和法学硕士中的相关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也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学费和住宿的地方。法学硕士的学费为8000元一年,而法本法硕则为22000一年;法学硕士的宿舍在校内,而法本法硕的宿舍在万柳,其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法本法硕在保研考试之前先不分专业,大四下学期再分,专业是按照保研成绩的高低来选择的。法本法硕的保研名额一共有50个,本校有28个,外校有22个。法本法硕有金融法、商法、国际商法、财税法、电子商务法、国际经济法等实务性比较强的专业。法本法硕的成绩构成是:60%笔试+40%面试,平时成绩不计入总分当中,所以基本上就是“一锤定音”。本校报考法本法硕的报考要求是平均绩点要达到3.2或以上,校外的要求则会更高一些,详情可以查阅法学院官网。

  法律硕士(非法学)的保研名额每年有大约120个,包括校内和校外的,而且没有具体划分校内和校外各自的名额。成绩构成为:笔试70%+面试30%,校内报考要求是平均绩点3.2或以上,校外则要求申请人的学习成绩排名或综合排名在本年级前35%以内。专业的话入学再选,选择的范围大致和法学硕士的专业重合,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专业选择

  (一)我为什么要选择国际法

  首先是因为兴趣,对国际时事新闻比较关注,而国际法又是最贴近国际政治的法学专业,选择这个专业,会促使我对国际时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次,国际法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大量的research工作以及对英语、法语都有比较系统的训练,因此个人觉得学习国际法的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外语的运用能力;再次就是职业规划的问题,个人有意愿日后到国际组织或外交部门工作,对于法学院的学生而言,国际法是一个“最对口”的专业。

  (二)国际法的要求

  国际法专业的要求是英语比较好,尤其是口语,因为面试是用英语提问和回答的,有时笔试也有英文翻译的题目,但这个要看出题老师的意愿,每年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家也不用担心,基本上六级达到550以上然后加上比较充分的准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没有考托福或雅思的同学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保研考试不要求必须托福或雅思成绩(当然有的话更好啦)。

  另外一个就是如果是学过法语的同学,那会比较占优势。因为国际组织招聘一般要求英语和法语都要好,所以国际法研究生也有法语课。如果一开始就有法语基础,将来的学习会轻松一些。不过如果没有法语基础也没有关系,只不过会法语是一个加分点(我本人就没有法语基础)。

  国际法的考试中英结合,笔试大部分为中文,也有时候会出现英文翻译题;而面试基本上就是以英文题为主,回答完英文题后老师会随性问一些中文题,这个没有固定的模式。以往国际法面试都是单面的,每个人15-20分钟,但今年临时改为群面,四个学生面对五个老师面试,除了回答自己的问题以外,还需要点评其他同学的回答。但由于国际法的老师都特别的nice,所以面试的时候大家不用紧张,语速也不用太快,淡定作答就好。

  三、备考过程

  (一)准备周期

  基本上所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准备周期是多长?需不需要在大三下学期开学就开始着手准备?

  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从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刚开始的时候准备就足够了。基本上我是从7月初开始准备,直到9月21日考试,总计两个半月的时间,时间是充裕的。其实我是不太建议太早开始准备,因为过早开始准备,一方面自己没有那个紧迫感,复习效率并不高;另外一方面是过长的周期会令人感到疲惫并且更容易对结果产生比较偏激性的想法:“我都准备这么久了,如果还落选了怎么办”,这样的心态非常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二)制定目标

  大多数人都知道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目标非常重要,但是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制定的目标根本太过于“理想”以至于实现不了或者即便完成了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此,我觉得需要区分两个概念:计划和事项罗列。一份良好的计划应当是这样的:首先明确自己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然后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工作,这些工作应当如何落实到每一天中去,然后每天都需要去总结自己完成的情况,哪些地方是可以提高的。而仅仅是事项罗列的话,只不过是将手头的复习资料简单粗暴地分到每一天中,这样容易做很多的“无用功”。比如对比以下的两幅“计划”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是我第一个月做的“计划”,毫无章法可言,效率不高;第二幅图是最后冲刺阶段做的计划,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成型的计划了。一句话来说,保研复习看似机械地做一些枯燥无味的重复工作,实际上多开动脑筋,才会打开另一个新世界。

  (三)复习安排

  接下来是如何高效的复习,我来简单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准备好复习的资料,包括老师的笔记、中英文教科书、老师的论文、往年试题、案例集等等。这些资料并不是都会用得上,需要在前三轮复习的过程中筛选出哪些资料才是“有用的”,需要多次使用。

  其次,先看往年考题,摸清楚保研考试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最核心的知识以及想要考察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这一步非常重要,决定了日后的复习是否有效率。

  然后就是正式的复习阶段了,一共分为六轮:

  第一轮:先把教科书过一遍,对国际法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时间大概是两个星期到三个星期左右。这里建议大家中英文教科书一起看,即先看一章中文的,对照着看相应的英文,这样记忆专有名词的效率会更高一些。刚开始看英文的时候速度特别慢,但是到了后期的话速度会有所提高。这里提出一个小建议:大家可以在看英文教科书的时候把觉得比较重要的专有名词摘录下来,后期复习特别有用。

  第二轮:看论文和马普百科全书。首先我将老师们的论文都看一遍,并做好摘录,后期复习非常便捷。老师的论文有讨论宏观问题的,也有讨论某些案例或制度的,个人认为前者对考试的作用最大,因为老师的观点能够让我们对国际法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时间花费两到三天即可。

  第三轮:结合中文教科书、老师的笔记以及往年题,整理出一份知识提纲。这里特别推荐李鸣老师和龚刃韧老师的授课笔记,和白桂梅老师编的教科书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有同学会问,既然书上都有知识点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份知识提纲?我个人的看法是:书上主要介绍的是知识点,但是老师的笔记更多的是一种对某一制度的评价,因此是对纯粹知识点的补充。而之所以要结合往年考题,则是因为这样准备能够让我们更贴近考点和重点(对后期背诵有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在每一章节都花费同样的精力。我是按照章节整理好往年考题,然后按照考题做出的知识提纲,后期基本上按照这个提纲背诵就可以了。

  第四轮:阅读课外书以及整理时事。从历年考题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笔试还是面试都有可能问你:“除了教材以外,看过国际法的哪些书?”这里最好中英文都看一些,并在看的时候做好笔记并写一写阅读后的感想,以防不时之需。整理时事是非常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不知道会考多细的时事,也不知道时事考的是英文还是中文,同时也不知道要多深入了解一个时事,所以准备起来非常困难。因为不放心,我当时是和舍友一起将3月份到9月份发生的重大国际时事整理出来,然后再重点研究20个左右比较重要的时事。这里推荐凤凰资讯的国际时事版块以及“国际法促进中心”的微信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每周都有会国际法周报,分析当周比较重要的国际法问题,个人觉得掌握周报的内容基本上也就可以了。

  第五轮:整理经典案例。我在整理案例的同时,基本上又把基础知识(教科书+笔记)过了一遍,把书上、老师笔记出现过的经典案例都作出了一个梳理——概括案情、案件争议、判决结果以及判决理由。之所以要做这个整合的工作,是因为我觉得要真正掌握一个案例并且灵活运用就要记住以上这些核心的几个点,仅仅是走马观花看案例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用英语去讲述一个案例(面试的时候会提问)。这个也是备考的一个难点,因为直接看英文的案例很难记忆上面提到的那些核心知识点。所以我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将整理好的中文案例翻译成英文,这样比一个个看英文的案例效率要更高。但是,在面试的时候,我发现仅仅掌握经典案例并不足以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这方面还是建议大家在重点掌握经典案例的同时,如果有余力的话,可以多看看马普百科全书里面提到的重要概念和相关案例。

  第六轮:其实之前的工作基本上是“筛选资料”的阶段,将最有用的资料整合出来并记忆是复习的最后一步。尤其是考前的最后一到两个星期,需要每天都熟悉知识点和案例的英文表达,毕竟面试题目大部分是英文题。背诵的话基本上以往年题为主,其他的基本上掌握框架性的知识即可,不需要从头到尾把书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多次记忆的过程,将之前梳理、总结的资料真正掌握,建议大家可以多写写字,避免经过一个暑假之后笔速下降。

  总结一下我的复习历程,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备考目标:

  (1)掌握国际法的大框架以及核心知识点,资料是:教科书+老师笔记+历年考题+老师论文;

  (2)对于重要的国际法概念,能够用英文来表达并简要分析。比如今年我抽到的面试题就是用英文解释“情势变更原则”以及相关案例。

  (3)掌握重要的时事,以中文为主,但非常重要的时事需要懂得用英语来表达(比如南海仲裁案),资料是:国际法促进中心+凤凰资讯;

  (4)掌握经典案例,中英兼备,包括概括案情、案件争议、判决结果、判决理由以及体现的国际法制度,资料是:教科书+笔记+马普百科全书+百度翻译(自已翻译哈);

  (5)阅读教材以外的有关国际法的书籍,中英都看一些;

  (6)掌握英翻中,这个以前有考过翻译题,但今年没有,我大概练习了7到8次,练习用的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或马普百科全书;

  四、个人感受

  两个多月的复习看似漫长,实际上说过就过,所以一开始不要有“时间还有很多,我可以慢慢来”的念头。开头的坚持和勤奋实际上是会影响到后期的备考心态的,前面抓得紧,后面就会更加淡定。

  保研考试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就像是准备一个“小高考”一样,不像以往期末考试最多每门课复习几天就奔赴考场。因此,很难一直都保持“不懈怠”。既然不能避免,何不欣然接受?每当复习累了的时候,和朋友出去搓一顿、去操场上跑两圈(我基本上每周保证3次以上的锻炼),反而会使得接下来的复习更加有效率。总之,力求每天的复习都有收获,为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自己感到高兴,负面情绪就会少很多。要知道,保研复习的过程,也是智识积累的过程呀!开心地复习,结果总不至于很差。

  在考试的时候(尤其是面试),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准备得再如何充分,也肯定会有我们没有复习到的东西,所以在考场中遇到自己第一眼看到不会的题目也不要慌张。要想到:我都准备了这么充分了也不会那么其他人也是差不多的!然后再冷静想想自己准备的东西能不能往题目靠拢,自信虽有瑕疵的回答也要比慌张的完美答案要好得多。

  我觉得保研实际上就是考验学生筛选+记忆+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多动动脑筋,多去寻找和前人经验不一样的路,会发现很多学习的小窍门,这也是保研考试带给我们除了推免资格的另外一些珍宝。试想一下,搜集资料、记忆、独立分析不也是我们走向职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吗?因此,不需要担心保不上研会认为自己浪费了一个暑假,只要付出过,就没有浪费这一说。假设努力过了,即便最后没有保上研,我相信这两个多月的系统学习也会给选择出国或工作的我们带来宝贵的经验。

  最后祝愿学弟学妹们,都能选择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勇敢地走下去吧!

  五、资料附录

  (1)必看的教科书:白桂梅老师主编的《国际法》,北大出版社;Akehurst’s Modern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2)老师的笔记以及往年考题,可以从“ilawpku”论坛下载,网址链接:http://www.ilawpku.com/index/index.php

  (3)课外阅读书籍:这个可以问问老师或网上找,我自己选的是:王铁崖老师主编的《国际法引论》、安东尼奥·卡塞西的《国际法》(中英都看了)、爱德华·卡尔的《二十年危机》,看的数量看个人的时间安排。

  (4)国际法促进中心微信公众号;

  (5)马克思·普朗克百科全书,这个图书馆购买了数据库,可以登图书馆的网寻找;

  (6)陈致中主编的《国际法例选》,法律出版社;

  (7)凤凰资讯,网址链接:http://news.ifeng.com/

  

上一篇:“追梦中华·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在京结业
下一篇:中央办公厅所属事业单位2023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