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需要积极的行动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原标题: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需要积极的行动浙江省杭州市逾九成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市民在家门口运动健身有了好去处。这一则报道让公众见识了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一种模式,它也具有显而易见的可“复制”性。民间健身之“热”和健身场地之“缺”,是一对长期矛盾。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3年的1.46平方米增长到2022年的2.62平方米,但健身场地短缺、体育设施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笔者业余参加球友之间的足球比赛,因城市有限的场地过于抢手,常遇“订场难”。在“飞盘热”席卷城市之时,球友们还一度“让位”到边远地带活动。在寄望于体育场地建设加速的同时,对现有体育健身场地资源予以“腾挪”,向民间体育健身者“分一杯羹”,是非常有价值的议题。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在全国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数量占比近39%、面积占比超53%。《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与群众需求差距明显。同时,这也意味着“借用”校园体育场地潜力十足、前景宽阔。笔者曾与南京市区一小学对接,短暂借用过该校足球场作为单位球队训练场地,在遵守学校秩序的前提下,感受到了内外合作的“丝滑”,同时也体察到部分社会健身人士对于校园体育场地的朴素向往。加快推进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尤其是在众多校园体育场地利用率不足甚至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下,允许社会力量帮助消化闲置资源,本身也是一种“双赢”。但推动校园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有现实的“梗阻”式难题需要破解。譬如,社会人员进入校园体育场地后,如何管理?如何“屏蔽”可疑人员、保证师生安全?外来人员健身活动和本校既有教学项目在时间和流程上相冲突怎么办?外力人员在运动中受了伤,责任怎么厘清、如何善后?不必讳言,这些问题在现实语境中引发了担忧情绪和阻力。如何避免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成为一种“包袱”、一种应付,需要统筹考量。杭州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其先行先试、勇闯深水区的决心,令现实困境被逐一击破。杭州市教育局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三员”管理模式,即安全员负责维护健身人员进出校园秩序,管理员负责场地巡查、文明劝导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健身群众提供科学指导。凡此种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大大降低了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难度,也无形中化解了校方的顾虑,同时也让进校园锻炼的社会人员更有底气。这一模式的成功运行说明,再大的难题、再大的争议也可以通过创新手段来消解。当前,除了杭州,不少城市也加大了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力度。今年10月,福建南平市31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今年4月,江西南昌全市24所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但现在的问题不是对外开放的学校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在一些城市行动起来之后,需要更多城市跟进,“盘活”校园体育场地资源,把全民健身这把火烧得更旺。应该看到,在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大局中,城市必须围绕“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命题坚持承担相应的重任。正如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中所言,“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加强部门协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体系”,城市政府在具体事务中的主导责任须臾不可忘。杭州的经验中,政府的主导性、建设性突出,成效也显著,“线上实名登记,线下便捷入校”让广大市民体验到校园体育场地使用的便利性,这就是明证。说到底,推动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当秉持长期主义。可以逐步开放,但不能畏缩不前。这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伍里川)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举报/反馈

上一篇:上海与全球,何以双向赋能|上海一周
下一篇:“三水共治”瞄准灌溉节水发力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