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化举报背后藏着家校关系的信任危机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姜子豪 (郑州大学)困于自证,选择“躺平”,不少老师在遭遇扩大化举报后,不得不走上了一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路。近些年由于不少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事件频出,教育部回应社会关切,出台了相关处理办法,要对师德违规问题严肃惩处。然而一些家长对教师毫无信任,对细枝末节的小事捕风捉影,动不动就要举报老师。(10月2日《北京青年报》)这些过于斤斤计较的扩大化举报,体现出的还是家长那过分的掌控欲,而这种掌控欲又反映着对教师能力的不信任。对于这些家长而言,凡是不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教育,就都是可疑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尤其是当对教师能力产生不信任后,他们必然要干涉教师的方方面面,来使其按照自己的认知行事。无论是担心孩子看了“不该看的动画”、玩了“不该玩的玩具”,还是做了“不该做的事”,都是家长控制意志强势的体现。当这种控制思维延伸到学校,就变成了对老师的不顺眼、不满意。面对孩子,家长可以选择批评、打骂,甚至限制自由,而要“调教”老师时,举报就成了他们得心应手的工具。在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举报实在是难以评定为合理的、正常的,正像其中老师所说的“听到那些举报理由都想笑”。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或者作业布置得“太少”而被举报;因为穿了一条裙子,一位老师被学生妈妈投诉“穿得妖里妖气,不像正经人”;还有一位老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我们呼唤对老师的信任,也绝不是打着“尊师重道”的旗号回到封建的师徒关系中,而是用信任和理解为老师、学校提供支持,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在现代教育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是平等的主体,不存在传统中老师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也不应该让老师匍匐于地。随着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事业的确沾染不少“金钱味”,但“为师者尊”始终应该是我们民族教育文化的底色。家校合作,给老师提供充分的信任、支持才能不辜负他们躬耕教坛、呕心沥血。对于一个老师,最开心的莫过于学生的成长进步,这是最能给他们带来职业认同感的地方。如果没有信任,妄想用扩大化的举报来监督老师、制约老师,这样只会造成信任危机,让老师们疲于应付,走向“躺平”。最悲剧的从来不是艰难困苦,而是丧失希望。的确,我们看到了很多违反师德的事件,但某一部分人的罪行不应该让那些清清白白的老师来承担。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看到那绝大部分兢兢业业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教师的尊重不要止于教师节的问候,而是要在生活中多沟通、多理解、多协调,而不是草草举报。“跪着的老师,真的教不出站着的学生”,这谁听了不心疼呢?值得一提的是,对老师提供信任不是说要无条件信任,而是保持一个谨慎、公正的态度,抱着一个端正的态度和老师交流,减少防备和敌意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蔓延。最后哪怕是举报也应该是合理的、有证据的,而非主观臆断的、恶意揣测的。但在更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做教师的合作者、支持者,共同撑起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片天。举报/反馈

上一篇:干货满满!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专业报名考试办法出炉→
下一篇:塔里木大学:戍边铸辉煌 ,育才兴南疆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