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语文课本《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深意?为什么要删掉?原因不简单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原标题:语文课本《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深意?为什么要删掉?原因不简单

  中学教材课本上收录了许多古代文豪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不仅文笔妙趣横生,而且字字珠玑,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寓意,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塑造正确的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学习内容。

  初一下册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卖油翁》,是我们许多人读书时的回忆,文章虽然篇幅较短,但寓意深刻,是上学时需要加以背诵的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时可以引经据典的案例。

  《卖油翁》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之文集《归田录》。这篇文章在被选入教材时,教育出版部稍作了改动,将作者原文中最后一句删除了。那么,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这个小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

  北宋官员陈康肃公擅长射箭,并以此功力闻名,举世无双,无人可匹敌,因而他经常以这种本领为傲自命不凡,称自己箭无虚发。人们也都赞叹不已,羡慕他的能力。

  有一天,康肃公如往常一样在家中的校场练习射箭,意料之中地,发出去的每一支箭都正中靶心,康肃公重复地拉着弓弦,乐此不疲。过了一会儿,他有些累了,准备坐下休息。

  转身时看见校场的一边有一位老翁正在看着他,老人脚边是挂着油坛的扁担,看来已经观看他射箭很久了,似乎是满意的,冲他点了点头。带着好奇他走了过去,来到老人身边。

  “老人家,您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如何?是不是很高超?”

  卖油的老翁回道:“我不会射箭的,不过依我看,也没有什么高超不高超的,就是练得多了,手法熟练罢了。”

  此番话可惹得康肃公不高兴了:“你从未涉猎,竟敢堂而皇之地轻视我的专业本领。凭何道理这样说?”

  “凭我自身多年的倒油经验,与年轻人射箭无异啊!不信你看”卖油翁说着,便从篮子里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并在葫芦嘴儿上盖了一枚铜钱,然后拿了木勺从油坛子里舀了满满一勺油,

  他将油勺举得高高的,离地上的小葫芦有个一米远,然后慢慢倾斜勺子往葫芦里倒注。熟油穿过铜钱中间的孔直直流进葫芦里,而一勺油注完,铜钱上丝毫没有沾上油迹。

  康肃公看到如此情景,也对老者表达了赞佩之情,而老翁却说:“我也没有什么技法,只不过日积月累手熟得很而已。”康肃公明白老翁之意,笑着将他送走了。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日复一日的积累坚持,无形之中自然能达到不一般的火候。

  而原文中被删掉的那句话是原作者表达的看法:“此与庄先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这和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作者认为卖油翁的故事和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表达的是相同的道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另外两个典故。

  春秋时期梁惠王时有一个丁师傅精于宰牛,手法极其娴熟,到了哪种地步呢?梁惠王听说之后特地请他来展示这个宰牛的技能。

  老丁在现场宰牛,拿着一把刀挥动自如。手过之处,肩靠之地,就连脚踩的部位,膝盖顶着的地方,都能听到骨肉分离的嘶嘶声,刀子往里刺的声音更丝滑,声响更大。最厉害的是,这些声音与场上舞乐的节拍都能随上。

  梁惠王看过之后大为惊喜:“精彩!实在是精彩!丁师傅,你的手艺怎会如此精湛呐?”

  庖丁放下刀解释道:“臣下如今已经掌握了宰牛这门手艺的自然之理,其中规律已经超越了对技术本身的追求。最初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的各种生理构造还不了解,眼里是整头囫囵的牛;

  三年过来,牛的每个部位我都已了然于心,宰牛时眼里是牛的肌理框架;现在再宰牛就已经无需去看,哪怕是闭着眼睛全凭意念也能上手。

  你看技术稍高的厨子每年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们用刀去割肉。

  普通的厨子每个月就需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剁骨头。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快二十年了,宰过上千头牛,但刀口依然如新。

  因为臣已经将牛身上的骨节缝隙都烂熟于心。运刀时该快则快,该绕则绕,刀子锋锐,手法利落,合乎自然规律,即使牛身形巨大,也能轻松将之骨肉分割,手起刀落间一头牛便出解了。”

  梁惠王大笑:“好啊!丁师傅说的甚是有理,我竟从宰牛中悟到了养生之道啊!”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有其法则和规律,自然性就是道之性。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能顺应和加以利用,做事自然水到渠成。

  齐国有一个有名的造车工人叫扁,他以制造车轮为一技之长。有一天齐桓公在读书时,便在一旁砍削木头准备干活。

  便放下工具走到堂前问:“您正在读的是什么书呀?”

  齐桓公回答:“是关于圣人言论的书。”

  扁:“那些圣人都已离世许多年,离我们甚是遥远。您现在读他们留下的书,也不过是些糟粕啊!”

  桓公听他如此说法,心中不悦:“竟敢对我读书指手画脚,今天你不说出个所以然来,怕是不能饶你。”

  扁解释道:“草民也是联系自己做轮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才有此想法的。臣在制造车轮的时候,木材的宽窄粗细和手速的快慢也是有讲究的。

  我之所以能做好,其中是有一定技法的,但我也无法将它具体地说出来。因此我儿子虽想继承我的手艺,但也无从获得经验,等我死的时候,我的手艺也将消亡于世。

  同样,古人言论再有道理,也随着他们的离世远去了,后人只凭文字难以意会其人相应的想法来源。”

  桓公听了他的解释,觉得也不无道理,便没有追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而是要用心去感悟其中道理;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结合实际方能学以致用。

  读到这,相信很多读者也明白了为什么教材要将原文最后一句话删掉。这三个故事虽然看起来道理有些相似,但实际上涉及的是不同的深刻哲学学问。

  三个故事之间固然是有相似的普遍性,但也各有自身的特殊性。毕竟实践是万般道理的源头,而实践又涉及各种具体的情况,不能一概论之。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华夏视听教育|深度:高教内增可期,艺术培训启航【中信建投教育叶乐团队】
下一篇:北京协和医学院录取分数线是多少?550分冲击医学最强校!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