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题之精神构建:欲明理须先明志,心无国无以为才

栏目:学前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高考是人生跨越的第一跳

  2021年高考作文题出来,第一时间我就关注了这些题目,但没产生解读的想法,因为一眼看去,还是一以贯之的命题导向,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我说的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之前写过一篇高考语文卷解读:《解密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全面解释了整卷的命题方向,提出了“就是要你体会中国精神”的命题原理。那篇文章因为对语文整卷解析得比较全又比较精准,后来被各种抄袭、引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已经明确走上了这样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轨道,一定会努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样的一个整体精神认知,一定要通过高考辐射到青年一代心里。高考命题就是要你体会中国精神,激发你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怀,指望你能自觉发扬中国精神。只要国家发展大方向不变,这种高考语文命题方向也会持续下去。作文题当然不可避免地要并上这一条轨道。

  看看今年这些作文题的命题导向,还是基于这个原理,做了一点小小的延展。

  我写东西喜欢有创造性,不喜欢重复表达,也不太善于跟潮流、赶时尚、蹭热点。今年高考的这八套作文题,大部分都觉得眼熟,也就没了解读的冲动。但是雷老师对我说,希望看到我聊聊今年的高考作文,我只好硬着头皮来解读一下。

  只是信笔而作,不敢妄称精品

  今年公布的高考作文题,是全国卷四套,再加上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四套,总共八套。一般来说,全国卷四套可以做一个整体分析,但另外四套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不适合绑在一起分析。具体来看四套地方卷,北京卷的第一题和天津卷,比较接近全国卷的命题导向,引领青年考生关注国事。北京卷的第二题和上海卷、浙江卷,则偏向于引领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意在构建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面对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总是有人说哪个题目好写,哪个题目不好写,其实这都是相对的。从考试能力角度来说,如果平时作文是习惯于套路化、模式化,习惯于说假大空,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哪个都不好写;如果平时比较注重审美思辨的训练,注重逻辑能力的提升,注重读懂课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事,就会发现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是越来越好写。

  先说说全国乙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题一看就是要写关于“追求理想”的,所谓“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无非是说如何追求理想,追求理想要考虑到哪些因素。但是后面又打了个比方,引用了杨雄的一段话,看起来是在解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四个词,实际上是为“追求理想”建立了一个逻辑:用了“只要……就……”的句式,明确了这四个条件只要构成这样的逻辑关系,就是实现理想的充分条件。

  这是一个什么内在逻辑呢?没有说要加强什么修养,端正什么思想,怎么付诸行动,但是重点提出要“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来追求。这就意味着,“义”是核心,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付诸行动,都要围绕明确的“义”来进行。

  明确了“义”,理想才能得以实现;“义”不明确,或者“义”不正,就没法实现理想。所以,这是一个关于“义”的认知命题,

  “义”是一个比较抽象而意义丰富的说法。高考作文不是考研究学问的功夫,而是考青年学生的审美高度、思辨能力和逻辑基础,考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文字表现力,所以没有必要去探究“义”的来龙去脉,只需阐述自己对“义”的认知,比如从正义、道义、仁义角度,去认知关于国家大义、社会正义、生命道义,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价值观。

  这个“义”,因为是从“当代青年”角度来思辨,显然就不是个体生命内部的修炼,而是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的大义的关系,比如像“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之类个体内在品德修炼,就无关此道。“义谓天下合宜之理”,若能放眼世界,认识中国道义在当今世界中的“合宜之理”,将弘国家大义、利天下苍生作为理想,再来讨论如何为此加强修养,端正思想,付诸行动,文章就可以做到立意高远、逻辑清晰了。

  一定要注意,此文是要求写“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而不是要你评论国事,洞悉社会,所以一定是以“我”为第一视角,作为“当代青年”,什么是“我”心中的“义”,“我”该如何从题目提示的这些角度去实现理想。

  如果平时的学习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正确方式,这样的高考作文题无非是说点真话就可以得高分的。

  但如果平时的语文学习就是急功近利,趋向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是为了考试得分,这就扭曲了知识的基本功用,毁损了知识的基本价值,写考试作文就只能说空话、假话、套话,真难写啊。

  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

  再来说说全国甲卷作文题。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高考作文题,同学们一定非常熟悉,不要说有没有猜中题目,高中语文教材里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就摆在那,除非语文课本就没学过。何况,这样的材料在政治书和中国革命史中也很常见,高考生若不熟悉这样的材料,实在是不可思议。如果自诩猜中了这个命题而标榜而狂欢的,还是洗洗睡吧。

  当然,命题表述一定建立了内在逻辑。

  此题明确了须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这是比较狠的一个要求。一般写高考作文,确定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立文之本,否则就会有偏题之险。但这里把主题明确告诉你了,就是要求你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建立逻辑,看起来肯定是不会偏题了。但是——

  你得读懂这个命题表述的内在逻辑,否则,你以为的不偏题,可能已经偏题了。

  这个命题列举的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学习榜样,是“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的具体形式,它们统一指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有为与可为”的基础。如果不是基于这两种文化的“有为与可为”,在这个命题逻辑中日韩动漫,显然就是偏题的。

  我说这个命题比较狠,不仅因为主题确定,而且把这个题目当成一个政治考题也未尝不可,它的确非常考验青年考生的政治素养:必须得清晰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支撑起当下中国文化的,大约有四种: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间非主流文化。这里说的非主流,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相对于前三种文化是国家层面所倡导的文化方向而言,非主流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在国家倡导的文化前提下,民间文化其实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如果一个国家只有一种统一的文化,那大约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了。

  但是作为高考这种人才选拔性考试,要求熟悉、了解国家倡导的文化潮流,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关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难理解,你只要知道这两种文化是属于1919年以来的“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两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其内涵也就基本上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

  再回到“有为与可为”这个主题上来,“有为”就是有所作为,能做出点什么成绩来;“可为”就是值得作为,就是关于人生理想与方向的价值定位。为什么“有为”?因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了我们阳光和力量,使我们可以去做出成绩;而要让我们的人生能做出成绩,须得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把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那就是“可为”,那也正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偏离了这个方向,在这个命题中就是“不可为”。

  这个逻辑理清楚了,就只要再结合自身经验去想一想,在“可为”的基础上,怎么做才能“有为”,这就是结合生活、结合自己的审美储备来探究了。这个材料甚至都不需要引用别的素材,材料中已经给了那么多素材,其中任何一个素材都可以展开作为论证依据。

  像这种明确主题的命题,再一次验证了我三年前的高考观点:就是要你体会中国精神。所做的一点延伸就是:不单要你体会,还要你实实在在地思考该怎么去做。

  义勇军进行曲

  再说说新高考语文Ⅰ卷和Ⅱ卷的作文题。这两道题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如出一辙。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图),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Ⅰ卷的题目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的观点切入,道出强与弱的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让强者不转为至弱,如何让弱者变强的道理。作为一个高考命题,这当然不仅仅在说体育的事儿,更在说强弱互转与人生、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如果非要把这个材料写成一篇体育健身、体育强国的作文,那也是老实得可以了。

  因为材料选自毛泽东的观点,所以这个强弱辩证关系自然而然会让我们想到自1919年以来中国的强弱转变历史,从封建主义遗留的弱,到军阀混战制造的弱,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复兴。这是表现在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几乎是一个全面转变的过程,应该说,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这篇作文的主体来展开论述。

  有同学问我,这个题目就单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书写个人体验上的强者变弱又由弱变强的过程,可不可以呢?我得说,这样写不算很切题。因为即使没有读过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从这位伟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判断出,这肯定不是只针对个体的体育观,定是立足于全社会、立足于国家的宏观视野。所以写这个题目,就得努力走出自我的狭窄,关注社会,关注国事,认知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基本原理。

  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

  Ⅱ卷是一个关于写毛笔书法的图画材料,当然也不是在说书法的事儿。前面三个笔画,好像是“人”字的一撇的起笔、收笔和一捺的收笔,其实不是。这个我昨天随手写了个动态,这里就截图过来,不再赘述了。

  

  这三个笔画,其实分属于写字的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也就是开始、过程、结果三个阶段。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不管是做个人的事,还是做社会的事、国家的事,都必然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最后一个图给出“人”字,看起来就是在说做人的事。作为青年考生来说,思考如何做人,更重要的是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关于作为当代青年的做人,该如何立足社会、放眼国家、心怀天下。所以其实可以说,这个题目内容是对Ⅰ卷题目的一个具体化解读,是提供了一个如何让强者不转为至弱、如何让弱者变强的具体方法。

  但是这个具体方法,也并不是强加的一个规则,而是要进行“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不同的事进行不同的“取舍”。

  这种“取舍”的前提是要读懂前面三个运笔解读所蕴含的意味及整体寓意。

  第一个强调藏而不露,这是在说做事的开端,不要事情还没做就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要先做后说,做了再说。第二个强调不偏不倚,是在说做事的过程要始终注意方向,既不偏左,也不偏右。第三个强调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是在说做事不要轻易宣布结论,要停下来思考思考,反复对比,多加论证,谨慎做出结论。最后一图说这是描红,我前面动态里说了,描红就是学习,是基于规则、规律、传统的学习。跟前面三个图联系起来,就是说做事过程中这些智慧,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够慢慢获得的。

  这些是做人之智,也是治国之智。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必须要严格按照这个三条原则去做,具体事情得具体对待。有的事情,就可以先说出来,比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提炼出来以进行引领作用的,引领国民教育,引领精神文明的创建,引领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引领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也不是说所有的智慧都必须要通过这样的学习来获得。在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中,有些事情没处学,也不得不选择敢为人先、勇于创造,必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就是鉴别和取舍的意义。这种鉴别和取舍,完全取决于青年考生对社会、对国家的了解程度和认识高度,取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考的是书法题,其实与书法关系不大

  总体来说,今年高考的全国卷作文题,与整张语文试卷一样,都是在努力进行青年考生的精神构建。这种精神构建,总的来说就是两条基本原则:

  其一,欲明理须先明志。明理与明志,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条人生智慧的成长链,但是从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命题来看,是强调以明志带动明理,心中先要明了国家大义,先要明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来理顺内在逻辑,在这个基础上来理解做人之理,做事之理。

  其二,心无国无以为才。人才当然是有各种各样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特殊的人才,有特殊的选拔方式。但高考选拔的人才,是治理国家、发展国家的人才,所以从普选角度来说,心中先要装着国家大业,才适合被选拔,是符合选拔之道的。

  从这样的命题方向来说,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我之前解密2018年高考语文卷时提出的四条原则,依然具有时效性:一要关心天下大事,把握时代脉搏;二要勤于思考生活,重视真实体验;三要建立理性逻辑,善于探究分析;四要认清学习本质,跳出死学模式。

  其它四套高考作文题,相对于全国卷来说,的确要简单一些,就不在这里分析了,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分析,只把题目附录过来:

  ⑤ 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⑥ 2021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⑦ 2021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⑧ 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作文题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名单及事迹简介(组图)
下一篇:MBA院校学费汇总,最低只要3.3万元!

最近更新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