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何以立

手机版
栏目:高二作文  字数:2500字

孔子曾有言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这是孔子对于君子的一些要求。但是何为君子呢?

孔老夫子又说了:“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成为君子需要做到这么多,除此之外,还要言行举止恭敬,必须符合社会对于君子的评价标准。君子,是古人对于品德高尚之人的称呼,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先秦时期的君子内外兼修,外温文尔雅,内博学多识,心思缜密,因此这一时期他们的学术成就非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会,当然他们的思想具有自由性和丰富性,没有外物的羁绊,他们不受束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

居万尘而不染一尘,洒脱不羁,这是他们的写照。先秦时期的君子最看重的是大义灭亲和舍生取义,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得不关注现实,道德理想的崇高,对于他们而言,有时候是可以为之赴死的。就像伍尚明知道回到父亲身边必死,他照样还是义无反顾,他对伍子胥说"去了终究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我遗憾的是:父亲因为要保全性命叫我去,而我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终归被天下人耻笑。"他觉得伍子胥能报杀父之仇,自己不能报仇,那就选择一死。果然,平王把伍尚和他父亲伍奢杀了后,又去追杀伍子胥,伍子胥后来逃到了宋国。"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贪财的人为战而死,烈士以身列名。贪求虚名的人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却得偷生。一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道德理想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由此可见,在君子的道德践履中,勇于赴死可以说是这种品格的最高表现了。

鉏麑是晋灵公时期的一个刺客,他受晋灵公的指派去暗杀赵盾,当他来到赵盾家时,看到赵盾穿好衣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有点早,在那儿打瞌睡,鉏麑看到后不禁感概,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于是就一头撞在槐树上撞死了。他受晋灵公的委托去刺杀赵盾,就应该取信于君,“信”本是先秦时代的基本道德准则。可是,如果杀了忠心耿耿为民请命的大臣赵盾,在他看来这又是对民不忠的道德行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使鉏麑遇到了道德困境,"信”和“忠”二者无论舍弃哪方,都违背了自己的道德信仰,也违背了他的人生价值追求。在这种两难境地中,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他只好去死。正因为选择了死,所以才显示了鉏麑这一人物道德人格的伟大。

在面临困境时,他们无一不选择慷慨赴死,他们是有浩然之气的人,是正义凛然的君子。

“信”和“忠”不能做到完美,其实自古以来“忠”和“孝”难两全,对君主忠诚,为国东征西战,舍生取义,慷慨赴死,意味着不能对父母尽孝。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却必须有所取舍,显然,在国家危难与亲人危难同时出现的时候,国家危难是大于亲人危难的。就像申鸣,国家平乱是他首先考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明知道这样做父亲有生命危险,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在两难选择中取其重,这才表现了他那高尚的道德追求。

在先秦君子的道德追求中,“义”是第三个重要方面。和“孝”与“忠”相比,“义”的道德把握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能体现出先秦君子在道德理想方面的崇高追求。说起义来,我们都会想起孔子的那句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这句话说明了先秦君子们对义的重视:不义的东西再好也不取,为了义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

的确,他们这种行为在后世是不多见的,但是这恰好说明,先秦君子们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有多么执着。他们是把自己的道德名声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在关键的时刻宁可死去也决不肯玷污自己。当然,由于我们今天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那时已经大不一样,所以也不好用今天的观点来简单评价那时的行为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行为却给我们很多思考。

如果我们把尚俭和安贫看成是先秦君子的一种正确生活态度的话,那么恭敬与谦和就是先秦君子们所追求的处世原则之一了。在这其中,恭敬也许是最重要的了。在古文中,敬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包括敬天、敬父母、敬事、敬人等各个方面。对天的恭敬是古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它包括了古人的天道观念和宗教信仰在内。甚至像孔子这样不大信神的人,也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话。敬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敬,其中主要指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其实这也体现在他们的礼节之中,古人的礼节非常多而繁琐,必须时刻注意,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则会被批没有礼数。尊敬自己的上级和长辈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敬长孝亲乃封建宗法道德的根本。

孝、忠重在强调人的亲属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而敬的着眼点并不在伦理,它特别强调在事亲事君等人际关系时的一种态度。孝父母,忠君主,孝、忠的对象一般都是指人,而敬的对象除了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事。孔子在《季氏》中说过"貌思恭,事思敬"可见,孔子在这里除了强调对人敬恭之外,还特别重视对事之敬。对人之敬,甚至有时也是通过对事之敬才得以表现出来的。在上文中提到过的赵盾,他也是一个对事恭敬的人。是一个忠于职守,恭敬国事的人。所以鉏麑才不杀他,而自己却选择撞槐树而死。

恭敬是人的一种美德,对人恭敬,事亲才能孝,事上才能忠,交友才能义;对事恭敬,才能把一件事情办好,小到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大到关系国家的政治大事。先秦君子这样重视恭敬,显然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养成的美德。

《学记》中曾说过:“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敬业乐群”也就是对人对事的恭敬态度,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忠实从心里出发便是敬。”在今天,敬人和敬业更应该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美德。唯有敬人,才能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唯有敬业,才能办好每一件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先秦君子们对人谦和、宽厚,对事恭敬,他们身上的这种品德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坚守住,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能于乱世中保持清高,居万尘而不染一尘。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作文话题: 2500字 君子 君子 恭敬 先秦 道德 孔子 一种 追求 理想 危难 父亲

上一篇作文:又是一年月明时高二作文(5篇)
下一篇作文:我的快乐高二作文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