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12原则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29
手机版

“12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辅导员或参与儿童组织志愿服务接受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这些法则,很多与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借鉴一二。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深知健康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然而实际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健康的环境。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大家都知道美国家长对孩子善于激励,无论孩子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正面激励的希望法则。而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大人需要主动与他们和解。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道歉认错要及时进行。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5.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的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亲对于女孩,父亲对于男孩的影响颇为重要。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对少年来说,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8.慎用惩罚法则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从小被暴力处罚的孩子,很多长大之后也会有暴利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

9.后果法则: 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成年人的阅历比少儿丰富,应该更具有预见性。比如在指导孩子选择兴趣专长或申报学校时,家长可以对前景作些调查,并根据孩子特点鼓励其往哪方面发展。

10.结构法则: 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教育孩子做到这点并不太难,法制教育融汇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线和法制底线,还往往会反过来影响家长。

11.二十码法则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12.四W法则

四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家长则不要武断禁止孩子以不同方式结交朋友,而要试图了解这些朋友。而且,家长自己也要做出榜样,因公因私外出时都要及时通报家里人这些W,这样做也会让孩子感到,告诉家人这些W是义不容辞的。

上一篇:德国家庭教育的62条规则,让孩子更加自律和自由!(建议收藏)
下一篇: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