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特殊的“云上”相见将给教育带来什么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03-21
手机版

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后,何建宇结束了自己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这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第一讲。如果是在传统课堂上,这位讲课颇受学生欢迎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需要做的,就是打印好课程材料、教材教案走进教室、开始授课。而疫情严峻的当下。他多了很多额外的工作:几天前,他开始建选课学生微信群,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在群中统一安排上课使用的教学平台,并且还进行了很多次调试。更早之前,他就开始摸索在线平台的使用方法。

尽管是第一次在线教学,精彩的讲授还是让屏幕另一端、天南地北的学生给予了这堂课满满的赞赏,不断有学生在弹幕上回应他所提出的问题。

这是2月17日,周一,清华、也是全国多所大学如期开课的第一日。

有评论认为,这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是“近40年来人类教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实验”“将深刻地改变未来教育的生态、甚至社会生活”。从清华首日开课的样本切片中,我们试图解析这场实验将为教育、为大学、为师生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改变。

一场特殊的“云上”相见

“昨天晚上一口气为今天设了7个闹钟,第1个闹钟是起床的闹钟,第2个闹钟是提前20分钟启动设备的闹钟,第3个是上课铃,第4个是下课铃。我下午第一堂课在一点半,所以又提前20分钟启动设备闹钟、分别定好上课铃和下课铃。”面对首次如此大规模、异地、互动、分散的在线教学,清华电机系教授孙宏斌有着“上了20多年课来,从未有过的紧张”。

就在两周前,这位国家级教学名师还是一个在线教育的“小白”。为了上好这堂在线课,他不断摸索、反复打磨出了一张在线授课的17条操作清单,包括技术准备、课程内容、着装安排等方方面面,在校园内广为流传。他还贴心地为同学们设置了学校的上下课铃声。

装软件、做嵌套、三次课堂实测,他将视频会议与雨课堂相结合,既保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也保证了互动的流畅性。弹幕、单选、多选、投票和主观题等互动方式都出现在了他所讲授的《能源互联网导论》的第一堂课中。高回答率、高正确率,学生的专注、课程的质量远超乎了他最初的想象。一开始的顾虑不见了,孙宏斌觉得自己对在线教学这件事很“上瘾”。

清华电机系教授孙凯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了这堂课。课上的一个环节让他很受触动:“印象很深的是孙老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了教学过程,特别是一开始倡议师生一起为全国新冠病毒疫情中的逝者默哀一分钟。这不是‘规定动作’,但对学生和老师触动很大。一分钟时间虽然不长,但一是悼念逝者,二是正好让同学们沉下来心来,思考一下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为什么学习,应该怎么学习。”

孙宏斌在课上与学生互动

和孙宏斌的课堂同时开启的,还有清华数百个课堂。

早上8点,清华大学教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正在进行线上教学的课堂情况,150多个课堂在云端同期开启,数千名师生通过视频直播、互动、弹幕、答题等多种手段有条不紊地开展各学科教学活动。

一台电脑、一个水杯、一部手机,装备虽然简约,但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却丝毫不减。清华经管学院教授卫强特意将课程的背景选在了家中一处摆着花草的玄关,让同学们在春意盎然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大学物理》课程教师张斌把这堂课命名为“防疫中的第一课”,他一边为同学们分析疫情形势图,一边叮嘱他们“注意防护,坚定信心,坚持学习,不落课业”。张斌分享了自己非典时期作为学生的经历,满怀信心地告诉同学们:“隧道尽头,已经看到了光明!”

“十八般武艺”备战线上课堂

尽管不少课堂教学进行顺利,但这场“云上”相见,给不少师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化身“网络主播”可不是件容易事儿:琢磨“直播神器”、准备教学预案、创新授课模式、学习弹幕互动。而对于同学们而言,如何安排好“宅家”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做好学术科研更是需要勇敢面对的全新挑战。

为此,不少老师用上了“十八般武艺”备战线上课堂——清华环境学院教师张潇源从大年初三就开始仔细比对分析雨课堂和会议软件的特点,最后决定采用雨课堂+会议软件联用模式,即会议软件直播授课、雨课堂互动加留档、微信或网络学堂分享课件、微信群通知与交流。新闻学院的梁君健老师还化身“斗鱼主播”,作为直播课程的备用方案。为避免学生因为时差和网络不稳定等情况错过课程,他还计划通过录屏方式提供课程录像。

课堂的顺利进行,除了需要合适的线上教学平台,也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持。清华软件学院杨铮老师的线上授课“十大神器”最近也被朋友圈刷屏。他说:“有十大‘神器’护法,无论是断电、断网、硬件崩溃、软件崩溃,都不能阻挡我一颗上课的心!”

杨铮的线上授课“十大神器”

在这个特殊的新学期,分散在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为了安排好开学后“宅家”学习生活,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同学为了更顺畅地听课,“电脑手机平板全在手”,手机查资料、平板看视频、电脑看课件,还备上了笔记本随时记下课堂重点。有同学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列出了“宅家”学习计划表,从早到晚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有同学为了避免电子产品的诱惑,选择设置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限额,或是下载各种各样的时间管理软件。

清华学生的“在家学习”计划表

让线上课程也能互动满满

除了给力的硬件设施之外,老师们对这场线上教学更深入的思考则是:如何调整授课思路、把线上课程开展得妙趣横生,真正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线上课确确实实在解决教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痛点——过程管理和师生互动。”孙宏斌说道,“我以后还会继续尝试使用,因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过多的教学内容输出,将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如果课程设计良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清华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也认为,应该针对在线教学互动性难的特点对教学形式进行有效调整。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站》课程上,刘知远架起了两台电脑,一台授课,一台实时监测微信群,一边讲课一边“解惑”。他还设置了互动页面,让同学们随时在共享屏幕上写下课程感受,激发大家刨根问底的兴趣和意愿。

刘知远与学生的互动页面

清华计算机系的邓俊辉老师是一枚已经累计直播授课逾100小时的资深“网红”。他注重维持线上教学时的个人形象——每次直播前都胡子刮净、脸洗两遍、头发梳好、着装整洁,坚持素面出镜、拒绝美颜镜头。他强调课堂气氛及仪式感的营造——在课前与课间随机滚动播放十多年来积累下的5000多页课上板书,并辅以清新舒缓的背景音乐。他意图唤起同学们的课堂记忆——专门撰写“THU_bell”小程序,装上以后电脑会自动以清华六教铃声准点打铃,让同学们体会周一到周五天天住在六教里的感觉。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蕉老师本学期将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门课原本最大的亮点是同学们的小组展示和课堂参与,如今采用线上授课,又该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呢?为此,李蕉带领助教团队创办了“一思历史”公众号,让“学生玩家”通过公众号的形式来入局学习,动员小组成员在展示之前发布推送来进行宣传预热。她还和助教们在班级群内欢乐“水群”、组织60个小组的线上“微沙龙”讨论。

“虽然工作量倍增,但教学团队的倾情投入能够让学生们受到感染和带动,线上教学也能形成优良学风。”李蕉说。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晖)

[ 责编:李伯玺 ]

上一篇:过了40岁的中年女人,凭什么越活越漂亮?董卿告诉你三个方法
下一篇:45岁奶奶和45岁妈妈,在小区都是带娃,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