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放现在是啥学历?别再被电视剧骗了,博士不一定能考上

栏目:学历教育  时间:2021-07-27
手机版

在许多描写古代生活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都给人们传递出一个非常直白无误的信息,那就是“秀才”在古代真心不怎么值钱,基本上都是被各种嘲讽,就连秀才面前还要加上“穷酸”两个字。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大家对于读书这件事情都是非常看重的。因为,读书能够改变人的一生,而且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古代人读书和现在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不管是从制度上还是学习方面,他们相差都比较远。

自古便有这一句话:十年寒窗苦读,它讲的就是说,一些读书的秀才它们,对于读书非常的看重,甚至不惜头悬梁锥刺股,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对读书和教育问题是多么的注重,在朝廷中,要是考中了进士,那么其官职一定是不低的,不过,在古代,读书中关的几率也是非常难的,因为如果不是官宦家的孩子,普通人读书,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从隋朝以来,科举制代替了南北朝盛行的察举制,成为朝廷选官的最基础依据,因此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有能力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我们经常听到的秀才,在科举考试中也是一种等级,“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博士能考上吗?别再被电视剧误导了。
但其实这更多只是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在真实的历史上,虽然秀才在史书中也就跑跑龙套,但是相比更多连龙套也跑不上的普通人来说,他们肯定是要更加强大的,普通人见到秀才也基本上都是很尊敬地称为“先生”,根本不会对其指指点点说其“穷酸”。

《儒林外史》里面,范进最初中了秀才,屠夫也是单纯的带了一点猪大肠过来庆贺,而中举人之后,态度竟然180度大转弯,范进也兴奋地发狂,其实大家都不知道,秀才也并非能够轻松得到的。
秀才并不是只需要考一次,每个地方的规定也不一样,一般都是3到5次左右,而且每一次都要全部考上才算是秀才。而且他们考的内容也非常的多,不同的朝代考的内容自然也就不一样。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而且参加考试的人非常多,每一年都有几十万人左右,但是录用的数量却很少。

童生考秀才,1年1次;秀才考举人3年1次(又叫秋闱),当然有时候也看皇帝的需求,增加考试,叫做恩科。许多读书人一辈子就耗在了考试上,比如清代有个考生叫黄章,从16岁开始参加考试,60岁才中进士,102还在继续往上考,估计写字都手抖了。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大家都读过吧?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之一,他是一个童生,一辈子一直考却连秀才都中不了,因为读书不方便工作,越来越穷,最后竟然沦落到讨饭,被字都不认识几个的老百姓笑话,结局非常悲惨。

通常情况下,你能中秀才,就可以去私塾当先生,教小孩子,就跟现在的小学老师一个性质。因此古代很多秀才成为了富贵人家争相巴结的对象,也有很多人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秀才,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近水楼台,免除自己的徭役。过去秀才往往是白衣飘飘的形象,这是因为政府允许其能够穿着长跑,带方巾。
而如今我国每年录取博士的数量为5万人,每年不到万分之三的人成为博士,也就是说,秀才这个职位,地位和如今的博士是差不多高,是能考上博士的,但他们的权益比起博士可就要高多了。

上一篇:16人的高考喜报,揭开教育现状,拼了命也追不上现实的差距
下一篇:教育股暴跌!学大教育、豆神教育开盘跌停,新东方、好未来…这些公司紧急声明

最近更新学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