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真题

栏目:行业动态  时间:2017-04-17
手机版

一、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育明教育马老师)

马老师解析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4)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5)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

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考和网络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复试时加试两门笔试,考试科目与同等学力人员的加试科目(见《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入学考试复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目录》)相同。

(6)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7)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两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7年9月1日,下同)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按大学本科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现场确认时需要提交本科阶段8门主干课程成绩单(成绩单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

(8)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9)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10)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历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教育马老师)

马老师解析

1.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学考研往年平均报录比约在25:1到30:1左右,竞争非常激烈,准备报考的考生一定早作准备,科学备考。

2.从往年数据来看,考研初试当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较大。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而在专业课的复习备考当中,了解招生院校的考研“信息”和“方向”要远比单纯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更重要。

三、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初试参考书目(育明教育马老师)

712新闻传播史论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袁军、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第二版)李磊 201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三版)郭镇之 2016 复旦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雷跃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李彬高等教育出版社

《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二版)段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014 高等教育出版社

《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延森著刘君译 2012复旦大学出版社

815传播实务

《新闻采访》熊高、熊倩 2016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编辑》谭云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李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概论》周小普 20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学概论》常江 20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辞典》赵玉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拓展:

《新闻学概论》(第五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版)彭兰 20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电视采访》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杨凤娇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杨璐、贾艳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王振业 2014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网络新闻采写》徐明华 2014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网络新闻编辑》(修订)邓炘炘 2014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梁一高 2008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马老师推荐阅读期刊:

1.《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2.《新闻大学》复旦大学

3.《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

4.《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

5.《当代传播》 新疆日报社、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

马老师解析

1.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地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初步将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对应到答题中,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建议大家可以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为整个备考的成功构建基础;

2.马老师温馨提示:参考书该怎么读才能更有效果?

(1)通读教材;

(2)研究真题,把握出题方向;

(3)结合教材细读,分析复习重点,琢磨该往哪个方向做笔记和思考;

(4)不断融会贯通,该记的一定要记牢,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该理解的要理解,最好不要死记硬背,对于教材所讲观点能有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

(5)除了看专业指定书目,还可以多看看所考学校老师的专著、论文;

(6)根据真题、复试题目等出题方向,找一些相关论文和好文章,记好笔记,多积累,多思考。

四、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大纲(育明教育马老师)

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初试科目《新闻传播史论》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史、新闻理论、广播电视史论、新媒体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等五个知识领域。

新闻史考核内容包括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体脉络,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新闻媒体及其他新闻机构、著名新闻工作者、重大新闻活动与新闻现象的历史概况,能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并能从历史观照现实,运用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新闻工作中的问题。外国新闻史是通过对世界各国不同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考察,探索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道路,并进而建立一个反观、思考、研讨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建设的外在参考系统。通过对外国新闻传播史基本内容的学习,能够提升专业素质,开阔专业视野,参考与借鉴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达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学习目的。

新闻理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新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本体论部分重点阐述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论部分重点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阐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性质功能以及新闻自由调控;方法论部分着重阐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广播电视史论考核内容包括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广电史要求考生熟悉中外广播电视发展沿革的基本过程与重点阶段,熟练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广播机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及现象,并能运用历史视角对其进行判断、分析和评价,能够在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对比参照中找到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律,并能运用历史经验对当前广播电视的发展状态与具体现象进行判断分析。广电理论侧重考核广电传播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国内外广电传播现象和本质、基础理论和观点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广电传播问题的能力。

新媒体概论主要考核内容包括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形态、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掌握新媒体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传播学概论是大学本科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传播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中国新闻史部分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2.我国最早的报纸

3.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4.定本制度

5.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二)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4.鸦片战争前的外文报刊

5.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办报活动

6.《字林西报》

7.《万国公报》

8.《申报》和中文商业性报刊

9.对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分析与评价

(三)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2.王韬和《循环日报》

3.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4.梁启超和《时务报》

5.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人

6.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7.维新派的办报思想

8.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四)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1.戊戌政变后的改良派报刊

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4.《民报》

5.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6.章太炎的报刊活动

7.革命派国内报刊的大发展

8.清政府的报刊出版法律

9.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0.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发展

11.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短期繁荣

12.民国初期政党报刊的堕落

13.癸丑报灾

14.民初著名记者

(五)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每周评论》

3.学生报刊的涌现

4.《新青年》的改组

5.《共产党》月刊

6.工人报刊的出现

7.五四时期办刊业务的改革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六)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周报

2.《先驱》等青年团机关报刊

3.党领导下的工人报刊

4.国共合作后的统一战线报刊

5.五卅运动中新闻界的斗争

6.工农运动高潮中的工农报刊

7.从北伐战争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的革命的报刊

8.北洋政府统治地区私营大报的发展

9.封建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10.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11.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

12.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的出现

(七)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国统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2.共产党地下报刊的出版

3.民营广播事业的发展

4.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5.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

6.革命根据地的其他报刊

7.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界

8.《申报》的改革

9.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10.斯诺与《西行漫记》

11.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八)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延安的新闻事业

2.《解放日报》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4.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5.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

6.抗战初期上海、武汉等地的新闻事业

7.重庆、桂林等“大后方”城市的新闻事业

8.《新华日报》的创办及其斗争

9.沦陷区的日伪新闻活动

10.上海“孤岛”时期新闻界的抗争

(九)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拒检运动”

2.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强化

3.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两条战线的斗争

4.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解放战争中的转移和宣传工作

6.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发展

7.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闻报道及新闻工作的改进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建设

4.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

5.《人民日报》的改版

6.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

(十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事业

2.“大跃进”时期的新闻事业

3.六十年代初新闻工作的调整和改进

4.新闻工作的新发展

(十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新闻事业

2.“文化大革命”中期的新闻事业

3.“文化大革命”后期的新闻事业

(十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闻事业

1.拨乱反正中的新闻事业

2.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工作

3.九十年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新闻工作

(十四)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外国新闻史部分

(一)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外国新闻史的分期

2.集权主义新闻传播体制

3.英法封建专制君主型新闻传播史

4.德意志贵族分封型新闻传播史

5.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型新闻传播史

(二)资本自由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渐进改良型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2.起伏曲折型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3.狂飙突进型美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4.二元变通型德日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确立史

5.市场的竞争——西方廉价报刊发展史

6.市场的竞争——西方黄色新闻的泛滥

7.独立报业的典范——英国《泰晤士报》发展史

8.主流权威报纸的典范——美国《纽约时报》发展史

9.近代与现代的西方通讯社发展史

(三)资本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史

1.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2.西方的广播事业发展史

3.西方的电视事业发展史

4.现代法西斯新闻事业——二战期间的德日意各国法西斯新闻事业史

(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史

1.国际共运新闻事业发展史

2.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

3.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史

新闻理论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及西方新闻理论评介

1.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2.“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关于“报刊的四种理论”的批评及其他新兴理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5.公共新闻学

6.民生新闻

(二)新闻

1.新闻本源

2.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本源观

3.新闻和信息的关系

4.新闻的定义

5.新闻与宣传

(三)新闻真实性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3.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

4.失实报道及其产生原因和治理对策

(四)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我国新闻学界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讨论

3.新闻价值定义

4.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5.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五)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2.广播电视的诞生及发展

3.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特性

4.互联网媒体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5.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6.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新闻传播带来的挑战

7.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六)新闻业的性质和功能

1.新闻业的性质

2.新闻业的阶级性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4.新闻业的功能

5.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6.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功能

(七)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口号的由来

2.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3.新闻自由的本质

4.资本主义制度下新闻自由的实质

5.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6.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特点

7.新闻控制的实质、目标与途径

(八)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对新闻实践的要求

(九)新闻舆论监督

1.新闻与舆论

2.舆论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4.正面宣传与新闻舆论监督

5.新闻批评

6.开展新闻批评应遵循的原则

7.舆论引导与舆论引导艺术

(十)新闻职业道德

1.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

2.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3.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4.《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5.有偿新闻及其治理

(十一)媒介批评

1.媒介批评定义

2.媒介批评的对象、标准与类别

3.媒介批评的内容与方法

4.国外媒介批评理论

5.法兰克福学派

6.当代文化研究学派

7.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广播电视史部分

(一)广播电视诞生的社会条件与社会背景

1.早期的无线电实验

2.无线电广播的诞生

3.KDKA电台

4.广播网的形成

5.早期的电视技术实验与发明

6.BBC第一次电视广播

7.彩色电视的发明与开播

8.美国电视网的建立

9.电视制式

(二)广播电视的媒介形态

1.广播电视的技术类型

2.广播电视的符号特征

3.广播电视的时空特性

4.广播电视的传播模式

5.广播电视的受众特征

6.广播电视的运营机制

(三)广播电视对媒介格局的冲击

1.泰坦尼克号事件中的广播

2.《世界大战》广播剧

3.广播对报纸的冲击

4.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

5.肯尼迪遇刺电视报道

6.CNN与电视直播

(四)广播电视制度类型与演变

1.公共服务制

2.私营商业制

3.公有国营制

4.双轨制

5.公共电视台

6.联邦通讯委员会

7.收视费

(五)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沿革

1.“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

2.民国时期广播的发展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4.开国大典的广播报道

5.全国收音网的建立

6.建国初期的广播大发展

7.“文化大革命”中的广播

8.改革开放时期的广播事业

9.“北京电视台”开播

10.电视剧直播与电影加片

11.《新闻联播》

12.电视纪录片的繁荣

13.《东方时空》与舆论监督

14.新闻频道的建立与直播常态化

(六)外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与沿革

1.广播的黄金时代

2.二战时期的广播

3.二战以后广播的发展

4.美国之音

5.二战对西方电视业的影响

6.二战以后电视业的发展

7.英国开放电视市场

8.日本广播协会

9.意大利广播公司

10.冷战时期的电视业

11.《60分钟》

12.国际电视新闻频道的竞争

(七)数字时代的广播电视

1.广播数字化

2.类型化广播

3.网络广播

4.标清电视

5.高清电视

6.网络电视

广播电视理论部分

1.广播电视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2.广播和电视的区别

3.电子媒介与纸质媒介的区别

4.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5.新闻立台

6.广播电视批评

7.电视民生新闻

8.视觉传播

9.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电视流理论。

10.广播电视视听率

11.媒介事件理论

12.纪录片理论

13.英国伯明翰文化学派

14.德国法兰克福学派

15.法国人布尔迪厄的电视观点

16.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关系

17.广播电视的公信力

18.广播电视的受众研究

19.媒介的生态理论

20.麦克卢汉的理论

21.电视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概论部分

(一)新媒体的技术文化发展史

1.互联网

2.万维网

3.手机

4.个人电脑

5.APP与客户端

6.基于电脑及手机的媒介生产的转型与发展

(二)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1.数字新闻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2.网络新闻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3.新闻网站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4.新闻客户端的的历史、概念与实践

(三)媒介融合的理论、实务与发展

1.媒介融合的理论与历史

2.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3.媒介融合与报纸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4.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融合

5.三网融合

(四)移动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1.移动新闻的概念与发展

2.新媒体公民新闻的出现

3.社交媒体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4.移动新闻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与版权、新闻伦理及网络舆情

1.数字版权

2.防火墙

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与传播伦理

4.新媒体事件

5.网络舆情

(六)中国特色的新媒体实务与理论建设

1.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特点

2.微博、QQ、人人网、微信的中国发展

3.中国手机媒体的发展特点

4.网络视频和视频网站的中国特点和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部分

(一)传播学史

1.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2.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及早期的重要人物和理论

3.传播学学术流派、范式及其观点

4.传播学在中国

(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体系

2.思辨研究法

3.实证研究法

4.定性研究法

5.定量研究法

6.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与结合

(三)传播与人类传播史

1.有关传播概念的多种观点

2.传播的界定与本质

3.传播的类型

4.人类传播简史: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和规律

(四)信息、符号与讯息

1.信息的界定

2.信息的特征及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

3.信息与讯息、信号

4.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5.有关符号学的理论

(五)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的定义

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相关理论

3.群体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相关理论

4.组织传播的定义、特点、形式与功能

5.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形式与功能

(六)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有关传播过程的几种观点

2.传播模式的类型

3.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

4.重要的传播模式

(七)传播的功能

1.大众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历程

2.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

(八)传播者与传播体制

1.传者的界定以及传者与施控、受控

2.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

3.“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修正、发展与批评

4.把关人理论

5.媒介组织及其结构

6.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

7.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控制和社会顺从

(九)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2.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消费文化

3.新闻传播与文艺传播

(十)传播媒介

1.媒介的界定

2.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3.媒介的演变

4.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5.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6.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7.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8.移动终端媒介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

9.媒介融合

10.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

11.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多伦多学派的媒介观

12.媒介分析理论

(十一)受众

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

2.受众观的变迁

3.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与解读方式

4.受众的反馈

5.受众的分化

6.受众商品论

7.受众的权利

8.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

(十二)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

2.早期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

3.传播效果的类型

4.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

5.枪弹论的社会背景、理论支撑、实现的条件及主要观点

6.态度劝服研究

7.宣传研究

8.有限效果论

9.两级传播论

10.使用与满足研究

11.创新扩散论、网络分析

12.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

13.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理论

14.适度效果论

15.议程设置、铺垫作用、议程建构理论

16.知识沟、数字沟理论

17.媒介对现实的建构

18.培养理论

19.电视暴力研究

20.第三人效果理论

21.性别研究

22.媒介效果理论的新发展

23.对传播效果研究的批判

(十三)传播研究的新领域

1.新媒体传播研究:形式与发展

2.互联网群体传播研究

3.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与文化帝国主义

3.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

4.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

5.媒介事件

6.媒介素养

7.媒介生态

8.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

9.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

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

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写作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815传播实务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新闻实务》初试科目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新闻业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具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业务实践。

本科目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部分,共80分,所有考生必答;第二部分为分专业(方向)指定选作部分,共70分,考生根据报考专业(方向)选择题目答题。

公共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具体要求。

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专业):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新闻报道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具体要求,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具体新闻业务实践的能力。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

国际新闻学包括三大板块内容: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史,国际新闻业务。国际新闻理论主要是研究其本体论的问题,国际新闻史则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中探讨国际新闻的发展阶段及规律性的特征。国际新闻业务考察国际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指定选作三(广播电视学专业):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新闻传播的系统理论知识;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特色;关注全媒体时代的前沿动态、理念、趋向;注重实际业务的应用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公共部分(80分)

(一) 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定义

(2) 新闻采访的特点

(3) 新闻采访的要求

2. 新闻采访的选题

(1) 新闻线索

(2) 确立选题的标准

(3) 选题的方法

3. 新闻采访的准备

(1) 采访准备

(2) 采访提纲

(3) 现场介入方式

4. 新闻采访方法

(1) 访问的原则与技巧

(2) 现场观察的方法

(3) 提问的方法

(二) 新闻写作

1. 新闻文本的特点

(1) 真实准确

(2) 简洁明晰

(3) 具体生动

(4) 用事实说话

2. 消息写作

(1) 消息定义及写作特点

(2) 报道角度

(3) 背景材料

(4) 消息的导语

(5) 消息的主体

(6) 消息常用结构

(7) 消息的常见分类

3. 通讯写作

(1) 通讯定义及分类

(2) 深度报道定义

(3) 通讯的主题

(4) 通讯的选材

(5) 通讯的结构要求

(6) 通讯的常用结构

(7) 人物通讯

(8) 事件通讯

(9) 社会现象通讯

(10) 解释性报道

(11) 调查性报道

(三) 新闻编辑

1. 新闻编辑的特点与要求

2. 新闻稿件的选择

3. 新闻稿的修改

4. 新闻标题

5. 新闻稿的配置

6. 版面编辑

7. 图片编辑

8. 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

(四) 新闻评论

1. 新闻评论

(1) 新闻评论界说

(2) 新闻评论的特点

2.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1) 认识功能

(2) 教育功能

(3) 导向功能

(4) 监督功能

3. 新闻评论的文体发展

(1) 政论主导时期

(2) 新闻评论形成

(3) 语体化进程

(4) 个性化时期

4. 新闻评论的要素

(1) 论点及其要求

(2) 论据及其运用

(3) 论证的逻辑与方法

5. 新闻评论的选题

(1) 新闻评论的评论价值

(2) 新闻评论的选题原则

6. 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1) 按规格分类

(2) 按媒体分类

(3) 按内容性质分类

7. 不同类型的评论写作

(1) 立论性评论

(2) 驳论性评论

(3) 释论性评论

※指定选作一(新闻学、舆论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

(一) 广播电视新闻

1.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

(1) 广播传播特点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2) 电视传播特点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2. 广播电视消息写作的结构要求

(1) 结构线索的特点

(2) 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3.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写作

(1)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2) 广播新闻专题表达手段

(3) 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结构要求

4.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

(1)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定义

(2)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要求

(3) 现场直播

5. 广播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1) 连续报道

(2) 连续报道的采写要求

(3) 系列报道

(4) 系列报道的采写要求

(二) 广播电视评论

1. 广播评论

(1) 广播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音响评论

(2) 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

2. 电视评论

(1) 电视评论的类别:口播评论、谈话评论、图像评论

(2) 不同类别电视评论的制作规律

(三) 广播电视节目

1. 广播节目

2. 电视节目

3.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

4. 节目设置

5. 新闻节目

6. 新闻性专题节目

7. 新闻性杂志节目

※指定选作二(国际新闻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

(一)国际新闻理论

1.新闻理论

2.国际新闻的定义

3.国际新闻的发展形态

4.国际新闻的特征

5.国际新闻的作用及效果研究

6.国际新闻相关理论

霸权理论、软实力理论、文明冲突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自由流动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霸权、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文化中心主义、东方学等。

(二)国际新闻史

1.前新闻时期国家间的信息传递

2.国际新闻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3.国际新闻的兴盛和快速发展

4.当代国际新闻的调整与变化

5.新媒体环境下国际新闻传播的全新格局

6.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7.国际新闻传播的主要机构

8.国际新闻传播的重大事件

9.国际新闻传播的重要人物

(三)国际新闻业务

1.国际新闻采访

2.国际新闻写作

3.国际新闻编辑

4.国际新闻评论

※指定选作三(广播电视学专业指定选作部分)(70分)

第一部分新闻传播史论

(一)媒介史

1. 近代报纸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阶段、历史节点)

2. 中外报业发展进程中的著名报纸

3. 通讯社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阶段、历史节点)

4. 通讯社发展进程中的5大世界性通讯社

5. 广播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发展阶段、历史节点)

6. 广播黄金时期的标志及其重大事件的传播

7. 电视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重要发展阶段、历史节点)

8. 电视全球传播的技术条件

9. 电视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10. 报纸、通讯社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11. 广播、电视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12. 中外广播界名人(起到推动作用、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13. 中外电视界名人(起到推动作用、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

14. 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15. 全媒体过渡时期的特征

16. 互联网发明及传播史中的重要人物

17. 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

18. 网络视频的发展进程

19. 手机视频的发展进程

20.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二)新闻传播理论

1. 新闻的起源与社会需要论

2. 新闻的本源与认识论

3. 新闻定义的代表性解释

4.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5. 新闻价值及其要素构成

6. 新闻伦理

7. 新闻法规

8. 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标准

9. “新闻自由”的阐释

10. 媒体的社会责任

11. 新闻舆论监督

12. 新闻舆论导向

13. 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

14.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阐释

15. “三贴近”、“走、转、改”与媒介生态

16. 新闻专业主义

17. “公共新闻学”的产生与内涵

18.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9. 新闻传播效果与收视率

20. 新闻学的形成与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新闻实务

(一)新闻采访

1. 新闻采访的含义

2. 采访的基本方法

3. 广播采访与报道形式

4. 电视采访与节目形态

5. 人物专访

6. 调查采访

7. 采访策划

8. 采访心理

9. 广播电视采访技术手段

10. 广播电视采访共性与个性

(二)新闻写作

1.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2. 新闻写作的语体风格

3. 新闻写作的表现手法

4. 动态新闻写作要领

5. 新闻专搞写作要领

6. 新闻评论写作要领

7. 广播新闻写作的听觉逻辑

8. 电视新闻写作的视觉逻辑与听觉逻辑

9. 新闻的主题提炼与角度选择

10. 新闻的观点提炼与材料运用

(三)编辑、编排、策划

1. 新闻编辑的职责

2. 广播节目编辑的基本规律

3. 电视节目编辑的基本规律

4. 网络新闻节目编排的特殊性

5.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编辑部的概念

6. 新闻报道策划与实施

7. 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

8. 电视有序传播与编排的关系

9. 频道编排理念

10. 媒介形象策划

(四)新闻拍摄、剪辑

1. 画面构图

2. 拍摄角度

3. 蒙太奇手法

4. 景别区分

5. 剪辑艺术

6. 运动摄影

7. 拍摄手法

8. 拍摄技巧

9. 纪实摄影

10. 新闻图片组合报道

(五)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1. 新闻节目类型

2. 新闻联播节目特点

3. 专访节目特点

4. 谈话节目特点

5. 新闻直播

6. 特别节目

7. 节目形态

8. 节目风格

9. 节目标识

10. 节目品牌

三、考试的基本题型

试卷结构: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所有考生必做的公共部分为80分,分专业指定选作部分为70分。

主要题型可能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应用写作题。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

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五、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往年真题(育明教育马老师)

2015

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廉价报纸

2、新新闻学

3、成舍我

4、媒体公信力

5、《循环日报》

二、简答

1、件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及特点

2、略析媒介素养的定义及其内涵

3、简述CNN的创办情况及节目特点

4、简要评析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

三、论述

1、论述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改革

2、试述当下两个舆论场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815传播实务

公共部分80分

一、名词解释(5’×6=30’)

1、隐性采访

2、系列报道

3、拖延式导语

4、虚题

5、专刊

6、短评

二、简答(10’×3=30’)

1、简答:公关新闻的改写原则

2、灾难报道中记者应有的心理准备

3、新媒体环境下整合编辑的意义和价值。

三、论述(20’)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受到了哪些挑战,请结合实例谈谈怎样核实信息,避免新闻失实。

指定选作部分70分

一、简答题

1、简述广播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报道角度是什么。

2、简述什么是报道角度以及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角度。

二、论述题

1、论述两会报道的特征及新变化(侧重主流媒体在2014年的报道)

2、分析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六、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复试办法(育明教育马老师)

复试原则和内容

(一)复试比例在1:1.5左右。

(二)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复试笔试、专业面试以及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三个部分。

1.复试笔试

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2.专业面试

各专业复试考核小组组织专业面试。面试情况要有记录,相关人员要认真填写《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复试考核登记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复试评分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复试统计表》,各复试考核小组面试结束,经复试考核小组讨论后,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复试成绩按学校规定时间予以公布。专业面试满分为100分。面试试题须事先命制若干套,须及时更换试题。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面试题目。

3.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

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对象为除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外的所有复试考生。考试采用听录音资料、回答考官问题的方式。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口语听力测试满分为100分。

(三)成绩计算方法

1.复试中复试笔试、专业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满分按100分计。

2.复试成绩计算方法:

复试成绩=复试笔试成绩×40%+专业面试成绩×50%+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或汉语水平测试)成绩×10%。

考生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60%+复试成绩×40%

●虽然每年院校的出题大纲可能会略有变化,但是就总体来说变化肯定不会太大。因此,院校历年的考研真题对于大家来说就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所以,考生在整个复习工作中,仔细研读书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搜集往年的考研真题。

●除反复演练院校历年真题外,平时多涉猎一些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会帮助我们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框架,更加熟悉我们即将进入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对行业的兴趣。而学术论文最好是找目标院校老师发表过的论文,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方向,也为复试打下一个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整个复习备考阶段,相较于纯粹的时间、精力投入,院校内部的考研信息及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马老师在此温馨提示各位准备报考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的考生,若你有院校内部的资源,最好还是赶紧利用起来。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渠道和资源,便可以跟马老师取得联系~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了整个复习工作的方向,获取了准确无误的情报,方能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不说,你头悬梁锥刺股呕心沥血一整年,末了还成了横杠底下的分母。考研路上,马老师为你保驾护航。

上一篇:一周新鲜事 | 我校教师当选国际民航组织亚太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作组主席
下一篇:让高校沿自主轨道奔向双一流(人民时评)

最近更新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