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无外交——《苏芬战争》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作者:悬月观史

  苏芬战争一般指冬季战争。冬季战争是一场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虽然苏联最终惨胜芬兰,却是苏联历史上最耻辱的战争,接着令其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为结束。

  影片记述苏芬战争前线几个普通芬兰士兵的经历,以此告诉人们,弱国芬兰敢于抵抗俄国红军侵略的精神力量究竟来自何处?

  《苏芬战争》

  Talvisota

  

  “弱国无外交”——这是在谈到国际关系时,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意思并不是说弱小的国家不能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说国际形势往往由大国主导,小国的利益则难以得到保障。

  的确,面对在人力、资源、军事等各方面全面碾压自己的大国对手,小国确实难以挺起腰板争取什么。但,大有大的策略,小有小的活法。

  如果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那么在与大国的博弈中,小国并非没有活路。

  

  1939年11月到1940年的3月,北欧小国芬兰与自己的强大邻居苏联打了一架,史称“苏芬战争”或者“冬季战争”。在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对手时,芬兰灵活巧妙地运用自己的优势给苏联以痛击。

  在苏芬战争期间,芬兰军队用来对付苏联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燃烧瓶“莫洛托夫鸡尾酒”声名鹊起,成为土制燃烧瓶的代名词。

  虽然最后终因对手太强而主动议和,但却实实在在保全了自己的国家,将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同时也为其他小国做出了榜样,面对满脸横肉的大块头时,该如何处理。

  

  虎视眈眈 觊觎已久

  无论在任何时候,俄国人对于芬兰都保持着一种欲吞并而后快的心理。虽然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种心理背后的动机在不断变化,但想吃掉自己邻居的想法和行动,俄国人从未停止过。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遥远的17世纪说起。

  17世纪以来,北欧的老大一直是瑞典王国,他们控制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部分土地,而这时的芬兰也还是瑞典领土的一部分。

  但没多久,东边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崛起,并且在1700年的北方战争中击败了瑞典,正式成为了欧洲的霸权新贵。但此时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离瑞典的边境线实在是太近了,近得让俄国人没有了安全感。于是在1809年,俄罗斯再次对瑞典用兵,史称“芬兰战争”。

  

  这场战争中,俄罗斯这只西伯利亚大熊结结实实的从邻居瑞典身上咬下了一大块肉,这块肉就是芬兰。

  通过扩张的领土,俄罗斯不仅保障了帝国首都安全,也增加了与外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心满意足。但这时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昏招,他在获得的新土地上创建了一个新国家“芬兰大公国”,并且给予了相当高的自主权。这为日后芬兰的独立埋下了种子。

  有些东西如果从未尝过,也就不曾会有想法。但一旦拥有过,再被剥夺就不一样了。所以,当19世纪沙俄皇帝亚历山大三世要收回芬兰的自主权、并同化芬兰人时。

  

  芬兰人深深感受到了危机,并觉醒了民族意识。虽然最后这些策略没有实施下去,但芬兰人已经铁了心要从俄罗斯独立出去了。

  而历史机遇很快就出现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俄罗斯帝国崩溃,芬兰在1917年12月6日趁机对外宣布独立。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急于退出一战,正在和德国商讨停战。

  因此对于芬兰的独立,苏俄原则上承认。但私底下却搞了一些小动作:他们计划组织工人政府来取代目前的芬兰政府,然后再将芬兰纳入苏联。

  在芬兰独立后仅三周,苏俄就宣布组建“新的芬兰政府”,并且支持这股势力武装夺取政权,于是芬兰内战爆发。

  不过苏联人的计划没能成功,他们支持的“红军”被芬兰国内的“白军”打败,白军不仅控制了芬兰全境,还大肆抓捕杀害国内的共产党人。但这时苏联也无暇顾及,因为他们还有更大的威胁需要处理,那就是刚复国的波兰。

  

  1920年2月,忙于苏波战争的苏联和芬兰签订了新的条约,划定了两国的国界线。因此芬兰在谈判桌上获得了很多好处,东部和北部边界超出了大公国时期,而南部的分界线距离旧沙俄帝国首都圣彼得堡(苏联时期改名列宁格勒)仅32公里。

  这32公里对于俄国人来说犹如骨鲠在喉,毕竟列宁格勒是仅次于莫斯科的苏联第二大城市,离边境如此之近,实在是让人坐卧难安。

  尽管后来在三十年代,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苏联对于芬兰的企图一直没有停止过。同时芬兰也时刻提防着这个不怀好意的邻居,他们在国外的帮助下修筑了防御工事和机场网,培训了大量的军事人员。不过此时双方还是能坐在谈判桌上商讨问题。

  可到了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形式开始发生了变化。

  

  四面碰壁 得不偿失

  1939年夏秋之交,苏联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和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和纳粹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

  第三、建立“东方战线”,应对德国可能的进犯。

  表面看第三条和前两条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英法为主的西方国家,因为意识形态问题敌视苏联,在国际社会上也孤立苏联。更是希望将纳粹德国这个祸水东引至苏联,驱虎吞狼。所以苏联急需在国境线之外获得更多的防御纵深,以抵挡未来的侵略。

  苏联吃掉了波兰东部的大片领土之后,又和波罗的海三国签订了一系列防务条约,获得了在这些国家驻军的权利。

  这时苏联将目光对准了芬兰,还是老问题,列宁格勒以西的国境线实在是太近了。苏联非常担心德国人会通过芬兰打过来。

  

  于是他们再次和芬兰展开谈判,希望用两倍面积的领土换取芬兰在南线的领土,以让国境线远离自己的第二大城市。同时在芬兰湾的几个岛上驻军。

  其实这笔买卖对于芬兰人大体是赚的,但关键问题是芬兰湾里的小岛,如果让俄国人在这几个岛上驻军,那么苏联人游泳都能游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这等于把刀架到了芬兰的脖子上。所以芬兰代表拒绝了这桩领土交换的谈判。

  苏联人一看谈不下来,于是合计着通过动粗来解决了。

  

  1939年11月26日,苏联红军在苏芬边境制造了“麦尼拉炮击事件”,大概意思就是苏军炮兵对着自己境内的村庄麦尼拉开了几炮,然后把黑锅架到芬兰人头上。

  随着苏联空军对赫尔辛基的一通狂轰滥炸,苏芬战争正式开始了。苏联人非常乐观地认为,他们会非常迅速并且轻松地从芬兰人身上碾过去,占领芬兰全境。

  为此斯大林甚至特意嘱咐苏军指挥官占领芬兰后千万不要越过芬兰和瑞典的边境,以免刺激到瑞典倒向德国。而赫鲁晓夫也认为“只要我们声音大一点,芬兰人就会乖乖地听话”。但后来的发展证明,苏联的领导人太乐观了。

  

  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苏联人出乎意料地被芬兰人摁在雪地里摩擦,除了在战线最北端达成预定目标外,其余地区皆被芬兰人痛打,数个师的兵力被歼灭,损失惨重。

  在最关键的卡累利阿地峡,苏军无法突破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被困在原地一步也不能前进。

  造成苏联人第一阶段惨败的原因无外乎两点,首先是自身轻敌导致的准备不足,战争准备阶段苏联领导人认为大约只要花三周的时间即可击败甚至是占领芬兰全境。

  导致部队准备严重不足,坦克甚至连雪地迷彩都没有换上就开赴前线,在雪地里成了芬兰人反坦克武器的活靶子。很多部队战场情报严重不足,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就开始行动,其后果可想而知。

  再加上苏军刚经历了“大清洗”,怕担罪名的军官们指挥死板僵硬,对于上级的错误根本不敢指出,导致了许多无谓的牺牲。

  其次就是芬兰冬季严苛的自然环境,这主要是较短的白昼、低温大风和积雪三点。战争发生在高寒地区,同时又是冬季。一天的日照最长不超过6个小时,甚至只有4个小时。这极大的抵消了苏军的炮灰和空中掩护,而芬兰人则更有机会在夜晚偷袭苏军。

  低温和大风造成的伤害,其实是苏联人早期准备不足导致后勤短缺造成的。而深厚的积雪则使苏军坦克这样的重装备寸步难行,或只能沿公路呈长蛇阵缓慢行军。反观芬兰军人可以借助雪橇灵活穿插,打得苏军措手不及。

  惨重的损失和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让苏联在第一阶段后期被迫停止进攻,同时更换军队指挥官、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从1940年2月1日开始,苏军用飞机和火炮对芬兰军队的阵地整整轰炸了十天,在拔除了几乎有的火力点后,才集中大批优势兵力进攻。这一次,苏联人有备而来,经过一个月艰苦的作战。

  他们终于突破了防线,拿下了通往赫尔辛基的交通重镇维堡。而此时的芬兰也已经弹尽粮绝,外援无望,只能主动提出议和。在损失了上百万人、两千辆坦克以及国家信誉之后,苏联人总算达成了他们的目的。

  在之后的谈判桌上,苏联人拿到了之前想要的一切:向前推进的国境线、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以及战略要冲。因为不想过分刺激周边国家,苏联也让芬兰继续保持独立,而不是吞并掉它。

  至此,苏联的“东方战线”计划算是完成了——不过他们在战斗中的糟糕表现,让希特勒坚定了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的决心。

  在1941年德军闪电般的进攻中,苏联人苦心设立的这条东方战线瞬间便被撕得粉碎。而芬兰人也趁机和德国结盟,夺回了之前被迫割让给苏联人的领土。

  

  反攻清算 委曲求全

  虽然跟着德国人的坦克,让芬兰人夺回了在1940年失去的国土。不过随着1944年德国人的全面溃败直至投降,芬兰人在二战中获得的一切又全部失去了。

  而且因为他们一度和纳粹德国结盟,这让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苏联,而是整个盟军。虽然在1944年芬兰再一次顶住了苏联人的进攻,不过确实是到了要考虑后路的时候了。

  19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再次向苏联求和。

  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芬兰付出了以下代价:首先是赔款,芬兰须在6年内以实物形式赔偿3亿美元给苏联,因为芬兰是木材大国,所以赔偿实物中只能有三分之一是木材,其余必须是船舶、机械和电缆这些芬兰人之前没有造过的玩意儿。

  芬兰人根本不能讲价,因为本来苏联人要6个亿的实物赔偿,后来卖了个面子给英国人,打了一个对折。

  其次是取缔国内的法西斯组织,释放政治犯,审判战犯。并且在14天内将境内所有德国军队驱逐出去——这条比较狠,因为时间太短,加上德国人也不愿意撤走。于是芬兰人只好用武力把之前的盟友给请走,这又让芬兰境内爆发了零星的武装冲突。

  接着是裁军,芬兰陆军降至3万4千人以下,飞机不得超过60架,海军不得超过4500人,军舰吨位不能超过1万吨。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两国边界重回1940年战争后的状态,同时芬兰将最北端的贝柴摩割让给苏联。这个贝柴摩是位于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这对于苏联海军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芬兰也也失去了在北极圈唯一的出海口。至此,苏联重新将芬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虽然将芬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苏联人并没有像在东欧那样建立起跟随自己的政府,或是派驻大量的军队。

  相反,他们只在芬兰租借给他们的小岛上驻留了很少的部队,也不试图去颠覆芬兰现有政府,不改变芬兰人现有的偏西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战后除芬兰以外的北欧诸国在外交上都保持中立原则,这在苏联看来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如果此时苏联贸然改变芬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那么必然会刺激到这些国家,使其倒向西方阵营,这将对苏联产生不利的影响。

  例如,丹麦和瑞典控制着苏联红海军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这些国家保持中立,对苏联来说太过重要。

  加上当时芬兰议会内,亲苏的左翼政党也获得了一定的席位,苏联也就不必考虑通过非常规手段来控制芬兰了。当然,英美在战后承认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芬兰方面呢?有一个强国大国做邻居,之前还和这个邻居打过几仗,虽然占过便宜。但芬兰人如今也拎得清,那就是芬兰的未来几乎只和一个因素有关系,那就是与苏联的关系。

  

  于是自1946年起,芬兰人几乎是各种迎合苏联人:任命了左翼政党人当总理、内政部长由芬兰共产党的人来出任,另有6位部长来自左翼联盟。同时对有关苏联领导人和苏军的新闻言论实行先审查再发表。

  在教科书中更是对苏芬战争避而不谈,称其为“不幸的事件”……而就算是经历了后来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仍旧继承了之前的两国边界,芬兰也没有再讨要过那些失去的土地。

  

  结语:

  在国际政治术语中,有一个词叫“芬兰化”。意为形容一个小国近乎无底线地听从强大邻国的状态。这个词诞生于冷战时期,明显带着贬义与讽刺。但对于芬兰这样的小国来说,却不失为一个正确的生存之道。

  他们面对的是这个地球上屈指可数的强大国家,正面硬刚虽能占一时之先机,但终究是螳臂挡车。而在基本的原则之上,采用温和的软化政策,再借着国际环境的影响,保证了自己的独立与生活方式。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恰当的策略。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上一篇:考研复试有14本参考书!专业课学不完了怎么办?
下一篇:标题◆海茵·国际花城后期房地产项目园林绿化工程(一标)施工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