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 “职业乞丐”,每天早九晚五、车接车送,日赚千元?

栏目:素质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职业乞丐“早九晚五,车接车送,日入千元”,成都一地挂标语提醒游客不要施舍

  以前社会治安还很差的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以乞讨为生的叫花子。他们要么身体上有残缺,要么上了年纪生活没有着落,只能靠出卖尊严向路人乞讨着过活。

  

  乞丐一直是社会弱势群体,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当代的乞丐往往是好吃懒做不愿去打工的,为了乞讨无所不用其极。各种骗人手段让人防不胜防,慢慢消磨了人们对乞丐的善良。

  

  一、文殊院景区门口悬挂标,内容引热议

  成都有一处远近闻名的“人文景点”,就在文殊院景区门口贴了一块白底黑字的警告标语。内容是专门针对一对乞讨者的,称乞讨是他们二人的职业,看着很可怜可每天却过着车接车送的生活。许多工薪阶级打工人梦寐以求的朝九晚五,在他们二人身上却得到了实现。

  

  每天只要坐在文殊院门口,甚至都不需要张嘴说话,就能轻轻松松实现日入千元。按最低每天500元的收入,一个月就是15000元,比绝大部分入职三五年的打工人挣得还要多。这块警告标语并非文殊院工作人员贴的,而是由负责整片文书坊地区的物业制作并张贴。

  

  目的就是为了提醒过往游客,不要被这两个老人的外表蒙骗。晚年不在家颐养天年,非要出门在外行骗人之事,张贴警示语也是为了避免游客上当受骗。

  其实有很多跪或躺在路边的乞讨者手脚健全,甚至还有正值壮年的年轻人,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太大区别。他们明明具备打工的能力却非要沿街乞讨,宁愿丢了尊严也甘愿受嗟来之食。

  尤其是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外,确实存在影响街区容貌和治安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骗钱的可能。文殊院周边遍布沿街乞讨的乞丐,这种现象在当地存在了许多年。为了整顿当地治安,警方和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联合力量,抓获了一大批专门靠乞讨坑蒙拐骗游客的团伙。

  

  相关部门也愿意帮助乞讨者再就业,可多数人并不愿意进入救助站,反而享受乞讨这种来钱较快的感觉。被整治后小停一段时间,换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就重操旧业。打击了一波乞讨团伙后,又会有另一拨人取而代之,乞讨成了不法分子谋财坑骗游客的手段。

  在文殊院景区门口悬挂标语,用扩音喇叭时刻提醒游客切勿相信陌生人,文殊院工作人员的用心良苦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乞讨的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身体有缺陷的残疾人,很难分辨真正的乞丐和游客,又没办法用强制手段驱赶他们。

  

  二、打假靠“贩卖善良、激发共情”的行业

  乞讨行为的出现和普及,其实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的演化机制有关。这些乞讨者扎堆剧在人流量较大的景区,靠卖惨或假扮乞讨者向游客要钱,无非是利用了人的同情和共情心。施舍者对受苦者感同身受,滋生出的救助心愿促使施舍行为的发生。

  而这种行为也揭露了一个事实,乞求者越来越善于向外人表露苦楚,为了获取他人的同情。原来确实存在个体乞讨之间的真实救助,但随着靠乞讨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看到了这个行业背后的高额利润。几乎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只要学会操纵和人为生产共情心,就能轻轻松松实现一本万利。

  

  而乞讨也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有组织有规模的产业,只要人类内心还存有良善,乞丐就永远都有收入。想将整个乞丐行业连根拔起其实很难,有些善良的人控制不住行为,对受苦者进行施善是人性的普遍心理。

  就算能分辨对方是伪装,但理智终究败给了善良,再利用因地制宜等手段,唤起和激发游客的施舍之念。打假职业乞讨的工作迫在眉睫,虽然群众对此事心知肚明,但不排除有些人愿打愿挨。

  

  文殊院绝不是乞丐聚集的特例,不少景区都在反复清理日入千元的职业乞讨者。可每一次大力整顿过后都有新团队取而代之,乞讨者的根源或许不在景区。全国各地都曾出现过职业乞丐的身影,目前对这一群体还没有完善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关部门只能以张贴警示语等方式,增强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防止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举报/反馈

上一篇:演讲
下一篇:深圳地铁线网乘客满意度突破90分

最近更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