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族到中华民族

栏目:教育管理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在世界东方的土地上,中华民族流传了五千多年的文明。这片文明皆是由炎黄子孙以及其他各民族人共同锻造而成。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民族相互接触,相互融合,造就了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民族发展状态,华夏族人的汉族人再到中华民族,56个种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迁徙,发展,联姻,繁衍,继而封建朝代逐个更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铸成了如今的现代中国。

  

  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发生在夏商朝时期,各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分布在山川河海之间,星星点点,总的来说有古羌,夷,苗蛮,巴蜀,百乐,西南夷等几大群体。这几个民族又经历多次发展,古羌又被称为绒狄,是炎黄族的正统,分布在今天的陕甘宁地区。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姜姓之戎和姬姓之狄仍然存在,他们的图腾为羊,以草原生活为主。

  夷族擅长射箭,图腾为鸟,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被称为东夷。苗蛮在商朝被称为荆蛮,他们逐渐发展到了东周末期建立了楚国。百乐是个大族,位于如今的东南沿海地区。巴蜀位于四川盆地,他们创立了先进的青铜文明。自从西周建立之后,周朝人认为自己是夏朝的继承者,因此称呼自己为华夏。

  

  华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各族认同感的最先源头,实际上,周人也是来自羌族,是姬姓和姜姓长期通婚产生的民族。自西周建立之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建立,贵族便将分布在京畿地区四周的民族叫做四夷,华夷之辨的民族关系就此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长期混战,轮番争霸,大国吞并小国时有发生,因此,民族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加强,华夏文明有了更大的包容之处。

  处于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等也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不断融入了整个的华夏文明体系。公元前221年,秦朝大一统王国建立,百越地区也相继臣服,百越民族和羌族的加入进一步融合了华夏民族,因此,新的民族诞生了——汉族,只不过,汉族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北方的匈奴、鲜卑、羌族等游牧民族开始对中原王朝的政权虎视眈眈。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融合并不是温和的发展过程,而是一段长期的黑暗的历史。

  西晋的灭亡只是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残暴的抢劫、掳掠建议导致了民族血统的混淆,最终使得民族融合。西晋的灭亡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那就是大量的汉族由于受到战争的袭扰,不得不从北方迁到了东南地区。

  

  第二个结果则是,北方游牧民族从最北边的草原来到了北方中原地区,他们不断吸收汉民族的文化、礼仪、生产方式,从衣服到语言,再到行为都逐渐被汉化。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是出现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时间长达400年。

  西晋在短暂统一之后陷入了无尽的分裂当中,北方的国土被五胡乱分为大大小小十六个国家,五个少数民族逐鹿中原,但少数民族的统领也有很多主动汉化者,比如前秦的苻坚和北魏的拓跋氏(特别是在今天的青海地区,最终形成了藏族),他们都是靠着中原的先进文化而统一了国家。

  

  在此期间,有许多少数民族都主动和汉族加强融合,比如前秦,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苻坚竟然将儒家治国理念融入全国上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华民族融合史上的大事件,拓跋氏将盘踞在北方的国家全部清扫,他深刻学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在朝堂上大力推行汉文化和儒学制度,地方上积极推行联姻,联姻使得两个不同民族的人迅速地结合成为家庭且产生后代,而且,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自北魏之后进入中原后,少数民族基本上被汉族完全同化。

  均田制的推行使得北方因多年战乱而破坏的社会体制和经济逐渐产生了活力,少数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农耕生活方式取代,先进的生产农具使得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少数民族逐渐在北方地区扎根。这对民族融合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北魏迁都洛阳这一事件直接加速了贵族接受汉化的速度,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区是加速了中华文明的创造,也给汉族带来了新的血液。经过了重重的融合,公元589年,隋朝完成了南北方的统一。

  

  隋朝二世而亡,但民族融合的趋势仍然在加剧,尤其是有着鲜卑族血液的陇西贵族开始逐渐入主中原。唐朝建立之后,皇族内部人员几乎全是鲜卑族的后代,在长时间的汉化过程中,他们已经完全通识了中原制度和儒学文化,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盛世王朝。在唐朝末期,五代十国导致各地军阀割据,连年的战争使得汉族的势力开始局限在长江以南。

  北方大片土地因为战火导致人口凋零,出生在东北的民族再一次进入了历史的视野当中。契丹族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辽国,而辽国人所通用的是南北院制度,也就是“以汉之汉,以夷制夷”,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探讨,被金国推到南边的南宋是当时中华民族的正统,还是盘踞中原大部分土地的金国是正统,这一争论足可见当时民族融合之深。

  在辽国灭亡之后,金国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原来住在北方的女真族开始迁徙到中国南方地区。经由几十年和上百年的融合,到了蒙古灭金时,汉族与女真族已经没有了区别,他们统称被蒙古族称为汉人。

  

  第三次民族融合发生在元朝时期,13世纪左右,蒙古族兴起,他们的铁骑完成了对东亚地区的统一,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但是,元朝在入主中原之前并没有将汉朝的制度与文化吃透,因此,他们的王朝显得十分的混乱。

  值得一提的是,在元朝时期,西域,中亚等地的文化开始逐渐融为一体,来自西域的商人和西方的传教士逐渐进入了东方大国的视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元朝时期是全中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形成的重要节点。在采取汉文化还是保留本民族文化的斗争中,蒙古族坚持了90多年后最终走向了灭亡。

  

  除了今天的蒙古国地区的蒙古人没有被汉民族同化,中原地区蒙古人全部被汉化。由于元朝末年社会混乱,蒙古人贵族把中原破坏殆尽,导致明朝建立之后推行了严格的华夷之辨政策,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逐渐树立起来,这就使得明朝帝王在拓开拓疆土、统辖,疆域没有多大的建树,但是明朝君主在西南地区的开发与建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大力推行西南地区的开发政策,这些都加速了西南地区人员的流动以及荒林的改土归流,最后使得云贵地区逐渐纳入了内地汉文化的版图当中。明朝的华夷之辨使得汉族以天朝上国自居,“四方来朝者皆是蛮夷”。比如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弘扬天朝上国的强盛与繁荣,而忽视了吸取外来文明,这是明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一次小挫折。

  

  明朝灭亡,满人入主中原,在清朝建立之后,明朝推行的华夷之辨政策被废除。康熙皇帝认为,汉族以及周边的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只不过在对各民族的政策上,汉人被认为第四等民族。清朝也是在第一次在外交上使用“中国”二字,为国民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法理基础。乾隆时期,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开疆拓土,基本统一的东亚大陆,确立了版图,为近代的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到了康乾盛世之后,满族、汉族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区别,清朝疆域幅员辽阔,只不过到了晚清时期,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外来侵略使得中原各大地遭受战火。但那时中华文明也已经定型,被没有遭到多大的挫折与中断,尤其是清末的梁启超还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使得民族融合的趋势渐渐深入人心。

  

  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汉文化,努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王朝。毕竟少数民族想要入主中原,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自身封建化起来。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封建是一个落后的制度,但在少数民族纷纷杂居、不成规模的生活状态来看,封建化是先进的制度。

  

  “中华民族”并不是随随便便被提出的名词,它历经了上下五千年,各族必须以共同的文化认同的根基,单单执迷于汉族并不能说明中华民族精彩的发展史,因为现在的汉族祖先极有可能是鲜卑人或是蒙古人,抑或是匈奴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当雄县教育局召开2023年教育系统项目建设推进会
下一篇: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莘闵局2023年至2024年第一批通信工程设计集中

最近更新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