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S】城市更新视角下既有医院更新设计——以四川省人民医院综合科研大楼项目为例

栏目:义务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原标题:【UAS】城市更新视角下既有医院更新设计——以四川省人民医院综合科研大楼项目为例

  作者简介

  

  孙博怡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研究分院副院长

  

  王灏霖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研究分院主任

  

  李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研究分院工程师

  

  刘健昕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医疗健康工程研究分院工程师

  城市更新视角下既有医院更新设计——以四川省人民医院综合科研大楼项目为例

  1 概述

  2022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首次公布我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 我国超过60.0%的城镇化水平已高于55.3%的世界平均标准。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部分中心旧城区已无法满足居民生活环境需求,因此,大城市通过更新改造以提升人居环境。

  更新改造试图将陈旧、纷乱且生活基本设施缺乏的旧城区改造为舒适、方便、现代甚至时尚的生活适宜区。其中,旧城区中的医院作为城市重要公共设施,更新需求较强烈,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

  ??医院建设关注“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加速推动“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通过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公立医院构建城市医疗网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增强人民群众 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

  ??城市更新引导再平衡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布

  城市品质的改善离不开学校、医院、公园等设施的完善,进而提升城市区域生活环境。其中,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布局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课题,旧城区中的医院成为布局重要节点,进而激发大量旧城区医院的存量更新。

  ??城市更新为医疗机构升级赋能

  在旧城区更新中,医院更新以 赋予城区活力、提升环境舒适性为目的,因此,其更新设计不仅需关注医院内部功能提升,而且需重视提升周边整体城市机能。

  位于成都市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总院区始建于1941年,历经多年发展,现有空间基本用于病患门诊与医疗救治,院区缺乏整体规划,院内人车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医院产学研发展。

  2 城市更新始于建筑

  城市机能基于建筑个体,使不同地域文化在建筑与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设计应关注建筑与城市融合,实现共生共融。

  ??无序发展是医院更新的瓶颈

  坐落于成都青羊宫旁、浣花溪畔的四川省人民医院本部(以下简称“省人民医院”)现有床位约3400床,是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随着门诊量大幅增加,医院土地资源规划出现结构、功能严重不足的情况,制约未来长远发展。多年渐进式建设使院内被不同时期建筑占满,导致院内绿地、公共空间不足,无可发展用地。此外院区内车位数量较少,地面停车位沿院内道路设置,造成人车混行,地下停车空间有限且为分散式布局,彼此互不联通。车位数量及车位使用周转率偏低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

  ?? 用地选择

  省人民医院建院时缺少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紧张及医院多学科平台发展,其综合科研楼的建设需在过去分散式布局基础上通过拆旧建新的方式重新梳理全院区规划结构。用地选择经过多轮论证,选取可连接多方功能的中心位置。

  

  院区现状布局

  ?? 运营保障

  不同于新建医院,改扩建项目用地直接关系医院运营,需考虑施工过程不影响医疗功能使用,尽量减少对医院日常运营的影响。

  ??全局策略:项目建设延续城市脉络

  省人民医院周边分布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青羊宫等历史名胜建筑,以及通过城市更新改造的“宽窄巷子”街区,对项目改扩建提出更高要求。

  ?? 城市融合

  省人民医院综合科研楼项目延续医院建筑文化内涵,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综合科研楼的建筑设计反映城市与院区的历史风貌,通过低区公共空间与高区室外露台空间的植入,结合景观、休闲设施布置,打造充满活力的沟通及交流场所。沿城市空间最终形成 错落有致、层次丰富、进退有序的天际线轮廓,进一步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通过更新设计将省人民医院打造为面向城市开放的新型医院,弱化其与城市的边界感。

  ?? 院区融合

  省人民医院综合科研楼的建筑形态从医院现存建筑中归纳建筑语言,在保持其当代性基础上与旧建筑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既尊重医院历史,又直接体现建筑的“在地化设计”。

  

  鸟瞰效果

  

  景观效果

  ??用地策略:同类合并项空间再造

  医院内任何一栋楼的建设 并非一地一楼的孤立事件,而是利用建设契机作为系统性工程,重新梳理医院结构,整合医院空间形态,利用场地条件提升医院运行效率。

  ?? 功能合并

  通过摸排现状用地发现3栋旧建筑位于院区中心。综合考虑省人民医院“以科研为中心”的建院精神,将其功能合并至院内其他建筑内,决定拆除3栋建筑,为综合科研楼腾出建设场地。

  

  建设用地拆改策略

  建成后的综合科研楼位于门诊楼、医技楼、住院部环绕的中心位置,与各楼宇之间联系紧密,便于组织医疗流线,打造全院系统化资源共享平台,以增量带存量为医院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硬核支撑。通过此次改建,最终在院内形成 综合医疗、行政生活、科研教学3个组团。

  

  

  医院整体功能规划结构

  ?? 景观再造

  院内绿地零碎且散乱。通过功能梳理及建筑腾挪,再造室外景观与广场,形成 多层次、多维度的外部景观环境,激活河岸两侧的绿地空间,使建筑内部与室外景观空间自然融合。建筑成为景观元素,并与环境结合为有机体。在屋顶及高空露台打造多维度空中景观庭院,形成多层次、多形态的外部绿色景观环境,使医院与城市空间相互渗透,医院在承载治病救人功能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 交通策略:疏通经脉,动静分流

  省人民医院东侧的一环路为城市主干道,患者、机动车出入频繁;西侧为浣花北路;南侧通青羊上街。经论证,省人民医院设置5个出入口与城市连接。经交通梳理,在建筑组团之间形成车行交通流线,西侧为公众车辆出入口,东侧为职工车辆出入口,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与医护工作者的车行交叉;人行出入口的建筑广场具有聚集疏散功能;将医院消供中心、垃圾暂存及后勤保障等功能集中靠近南侧出入口附近,使其与医护、患者产生物理隔断。

  

  医院机动车流线

  总体规划上的交通梳理解决了医院人车混流现状,合理建立院区内部路网与城市路网的交通关系。出入口与院区的交通规划实现既有车位的合理分配。东侧职工车辆出入口为科研教学组团与行政生活组团之间原有停车场与停车楼的出入口,专为医院职工提供。科研楼新建311个地下停车位,地下室新建通道与现有门诊楼地下停车场连通。患者经西侧1号公众车辆出入口进入院区后,在整个综合医疗组团地下通行,并通过4号公众车辆出口离开院区,进而实现公众交通闭环,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综合科研楼与旧建筑之间搭建3层空中连廊,使项目与第一、第二、第三住院部构成交通环。3层“空中医疗街”实现了新旧建筑物流系统的全面连通,极大提高了医疗物资的运输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3 建筑更新着眼于医疗效率与人性化

  ??龙湾遗址

  ?? 用地紧张

  医院现有容积率高达3.0,院区内可建设用地有限,故在拆、改建中选择项目位置是重中之重。综合科研楼既要保证医院日常运营,又要在有限用地内满足功能需求。

  ?? 医疗整合需求

  省人民医院第一住院部手术室3 0间,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第三住院部手术室17间,建于2010年。全院存在医技手术分散,ICU、检验科无法满足使用现状等情况。3栋住院部大楼于1999—2010年建成,分别为内科、外科和专科,3栋建筑功能相对独立,缺乏整体性。

  ?? 功能缺口瓶颈

  根据对院区7项指标进行分析,得出医技科检验、手术、重症监护等占比较低,住院部占比较高。医院缺少四川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高水平基础实验室,重点学(专)科影响力不足,缺乏支撑精准医学研发应用全过程的基因库、生物样本库、医学信息大数据库及精准决策的系列分类应用技术平台。

  ??设计思路

  ?? 整合协同理念促成叠加设计

  研究现状医院组成后确定设计目标为“联系现有医疗功能,整合分散医疗资源,强化医院改革”,采用垂直立体叠加设计,植入中心区域并辐射周边,使综合科研楼成为院区医疗中枢,构建院区新的共享平台,完善院区医疗流程。

  分析用地周边现有建筑第一住院部、门诊楼、医技楼、第二住院部及第三住院部,得出周边建筑低层主要作为门诊医技平台,5层以上主要为住院平台。故综合科研楼自下而上分别设置医技平台、手术平台及科研平台,以契合院区现有医疗功能关系,并满足综合科研楼自身的运营需求。

  

  全院主要功能关系

  ?? 共享共融理念打造资源平台

  1) 医技网络平台 综合科研楼1~4层设置综合医技平台,方便与周边建筑医技门诊功能共融。以综合科研楼为中心向四周延展形成水平向连接。1层设计为开放公共空间,包含咖啡厅、多功能厅、休息厅等。开放公共空间为整个院区提供多个公众服务、休憩、共享区域,以解决商业、餐饮及手术家属等候等需求。北侧河道景观的引入提升了1层大厅的空间品质。1层大厅设计功能独立的出入口,区分医护、科研、污物与公众出入口,保障医院的高效运行。2~4层新建检验科实验平台以取代现有医技楼检验科实验部分,检验科采样点分散各楼布置。4层设置病理科和输血科,服务全院。通过3,4层连廊及物流系统建立物流信息神经网络,满足样本、试剂及医疗物品等快捷传输。

  

  医技平台构架

  2) 手术中心平台 综合科研楼5~11层为手术共享平台,整合全院资源打造76间手术室和14间导管室。依据临床需求将手术中心分为门诊手术区、内外科手术区、微创手术区及大型复合手术区等。手术病人于5层进入待术区,5层通过空中连廊平接各住院部。手术中心内设置5部内部床梯,以满足手术中心内部交通需求;1部绿色急救电梯连接屋顶直升机停机坪及各层,满足直升机急救需求。手术中心与重症监护室相邻设置以提高医疗效率,重症监护室与手术中心共用3部内部床梯进行垂直转运,以保障患者转运安全。

  

  手术中心构架

  3) 科研转化平台 综合科研楼12~22层为科研共享平台,通过功能共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转化平台用于支持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区域划分为中医药科研中心(药学部)、中西医协同科研中心(临床研究中心、PI实验室、公共实验台)。该平台与临床功能紧密协同,从辅助临床到指引临床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科技赋能中西医协同发展。科研与医院西区教学功能相联系,成为连接教学和医疗的桥梁,促进全院区协同发展。

  

  科研平台构架

  ?? 复合重叠理念打造立体交通网络

  1) 景观平层创造人文关怀根据垂直叠加理论在3个不同高度设计可驻足的景观空间平台:①首层打造共享开放公共空间,因其位于中心,故便于为公众提供问询、餐饮、商业、休憩服务;②5层打造术前患者准备空间,作为手术中心出入口,便于患者管理与分流;③13层设有室外休闲平台,并与南塔13层生活休闲功能相结合,为医护人员在紧张工作中提供暂时放松身心的场所。

  2) 水平辐射建立医疗区块链综合科研楼3~5层连廊打通全院重要节点,构建水平交通体系。3层为检验共享平台,通过“ 前端采集+后端处理”进行样品衔接,并连接综合医疗区各末端采集平台,打造一体化送检平台;4层为医护及信息化系统平台,其与医院其他楼宇间建立医护及物资通道,高效规划医护及物资运输路线,提高人员和物资周转效率;5层为手术患者采集与登录平台,手术中心可便捷到达各楼宇公共区域,便于手术患者提前进行数据采集及录入,以减轻手术中心待术区的接收压力。

  3) 垂直穿梭打通功能脉络垂直电梯交通功能分组设置,联系各自功能区,满足医护与患者分流、洁物与污物分流、内部公共分流及科研独立需求。垂直流线设计使其具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可在3个平层间互相连通转运。单独设计1部急救电梯,以解决医院未来在成都重大公共事件中承担的急救任务。物流设计遵循“ 合理规划、能效优先”原则,根据医院运营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气动物流、中型箱式物流及机器人物流相结合的布置方式,目的是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实现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1]王凯 .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营造高品质空间 [J]. 中国名城,2023,37(1):3-9.

  [3]张晓旭,王志鹏 .“新城市主义”理念指导下的医养健康城设计研究——以山东省某国际医院项目设计为例[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2,23(8):59-62.

  本文刊登于《城市建筑空间》杂志

  2023年第2期

  点击上方↑

  购买本期杂志

  END

  责编:刘云佳

  审核:陶梦媛

  / 城市建筑空间·云学堂/

  喜欢的话,点击下方【在看、点赞、分享】

  责任编辑:

上一篇:共赴“希望的田野” 泸永江携手打造现代农业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下一篇:郑州市二七区苗圃小学:举行校园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最近更新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