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洞穴小说,究竟是什么形式?它的审美意义主要集中在啥地方?

栏目:幼儿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汉唐洞穴小说从不同角度建构了多种类型的异度空间,这不仅是小说家丰富想象力与创作才能的的体现,其意义更在于表现时人对突破现实世界生命空间的限制。

  

  这些被小说家虚构出来的超现实空间,承载了人们对改造现实世界的美好信念,往往表达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恨与绝望,在寄托美好愿望的同时也不乏带有一丝讽刺意味。

  同时,超现实空间的建构也是小说完成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为故事提供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明确深化故事主题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学功能。

  一、洞穴小说的由来

  唐代洞穴小说相较于汉魏六朝来说又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不仅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也承担了更多叙事功能

  1.洞穴信仰

  受原始先民穴居方式影响所产生的洞穴崇拜观念,是洞穴故事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在人类发展处于婴幼儿阶段的远古时期,洞穴在先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人类襁褓的重要角色。

  

  洞穴小说滥觞之时的社会背景也是使“洞穴崇拜”思想深入人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为洞穴小说产生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东汉末年,朝廷政治力量逐渐失衡,地方政权不断扩张,各种社会矛盾大量涌现。

  各地战事频发,一些少数民族不断扩张势力,入侵中原。面对现实中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人们再次选择地势险要、易于隐蔽的洞穴作为藏身之处。此时的洞穴不再是一个安身的居住场所,而是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幸福生活期望的神圣之地。

  总之,原始先民的穴居方式以及后世祸乱现实产生洞穴信仰与崇拜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且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对现实灾乱与死亡的恐惧,生命的脆弱感、生活的无力感冲击着人类内心,当和谐安定的生活与理想环境成为幻想泡沫时,各种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洞穴故事便应运而生。

  2.神仙思想

  中国的神仙信仰流传源远,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巫文化、宗教、神话等大量的精神文化现象,为后世各种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支撑。自古以来,伴随着原始崇拜思维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战火纷起的苦难和死亡带来的恐惧无望,使人类对于寻求一个安定和平环境的渴望愈加强烈。

  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与神仙思想便更加根深于人类的心中。神仙思想其实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出现,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就已记载了女娲、盘古、山神、海神等各种神仙形象。在《山海经》《吕氏春秋》等文献典籍中,常有对“不死之乡”“殊方异类”的想象描写以及人类苦寻仙道之法的记录。

  

  先民洞穴崇拜的原始思维以及产生于上古时期,且经过道佛二教完善发展的神仙思想,是汉唐洞穴小说创作的重要思想来源。这些思想作用于小说创作,同时也通过小说创作不断延续扩展,是研究汉唐洞穴小说不可或缺的一环。

  3.故事渊源

  远古居民的穴居方式以及先民的原始思维分别为汉唐洞穴小说提供了现实基础与思想支撑,散落在如神话故事、先秦寓言、史书等中的原始洞穴传说故事,是后世洞穴小说源头。

  汉唐洞穴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受着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现实基础与思想渊源,又有文学素材的借鉴。虽汉前洞穴故事不成体系也不臻完善,但却是汉唐洞穴小说孕育、发生到成熟、发展与兴盛的重要一环。

  二、对仙界的构建

  汉唐这跨越几百年的历史时段,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洞穴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极为引人注目。汉唐洞穴小说故事不仅篇目数量众多,而且主题类型更为丰富多元。

  洞穴小说的创作更是体现着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从洞穴原始文献出发,按故事类型予以分类,力求对每种类型故事做到深入了解,以求深入研究小说构建的他界空间对生命时空的拓展与深化。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较为混乱的历史时段。社会的战乱使得人类生命尤为脆弱,于是人们对打破生命的种种限制、祈求长生不死的有着极力的渴望。

  

  这一心理需求逐渐与神仙思想相碰撞,便成为时人超越现实世界有限生命时空的良方妙药。至唐一代,随着社会时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神仙思想更加兴盛,甚至逐渐成为风气。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的渴望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人生理想。可见,无论是现实原因还是思想影响,皆从不同角度推动着修仙求道类洞穴小说的发生与发展。

  汉唐洞穴修仙求道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是对仙境异域的呈现。作者通过对仙境世界的塑造描绘,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非现实空间,打破了现实世界对人的种种限制。

  在文学自身发展方面上,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创作多是自神其教,至唐代,小说发展得更为完善,小说创作注意审美趣味。

  在社会历史现实方面,唐代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得提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空间。

  

  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这种变化从小说创作中即可窥见。自汉至唐,随着小说文学自身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及精神思想的转变,洞穴仙境的塑造也在不断变化,汉唐小说洞穴仙境的描写呈现细致化、世俗化趋向。

  纵观历史脉络,汉唐小说洞穴仙境描写衍变,不仅只有文学自身发展与思想观念影响的因素,历史现实的演变更是为小说文学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如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洞穴小说创作是表现一种对现实的绝望,而至隋唐五代时期,这种绝望早已经为追求物质与欲望的享乐诱惑所取代。将汉唐时期的洞穴仙境故事进行整体考察、对比,由此可以直观地感受时代对文学的影响,也更直接地体会小说作品背后所反映的思想文化意蕴。

  三、人间乐园的设想

  汉唐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出世隐异类洞穴小说,这与时代的社会背景、思想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魏六朝是个政局紊乱、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段,人们饱受战争与疾病的折磨,加之很多文人在官场上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失望,致使人们出世隐逸,选择隐居避难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或许人们已清晰地认知到无法于现实世界中寻到美好的生命境地,便开始在文学的海洋里驰骋找寻。

  

  汉唐洞穴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出世隐逸类故事,建构了很多体现对永恒生命与美好社会不断追求的理想乐园,以此来实现对现实世界拓展与超越。

  “桃源式人间”作为洞穴小说异境空间建构的典型代表,是汉唐时期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的直接孕育。在很多时候,人们常把“桃花源”式异境误读成一种仙境异域,但这与极力追求仙化的仙境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小说中没有大肆渲染洞穴仙境的神奇非凡,也没有羽化成仙的仙人,只有质朴的普通百姓,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在此种异境中,呈现了一个似人间的、充满田园风光的异境情景。

  在那里没有烽火连天的战争、没有严重的苛捐杂税,只是一片质朴祥和的美好生活景象。这种看似简单且平凡的正常生活,在当时社会里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在恶劣环境求生存的人们更需要精神予以支撑,所以这种“桃源式人间”空间塑造,是在不满现实的基础上,对心中理想乐园、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与精神寄托。

  

  出世隐逸故事是汉唐洞穴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中基于现实社会塑造的“桃源式”空间是世人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窗口,表达了世人对和谐稳定、美好幸福、自由自在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憧憬与期待。

  小说家以独特的方式,通过对另一理想世界时空的构想与改造,表达着世人的生命理想与精神寄望。

  四、对自由的向往

  艳遇婚恋类小说在中国文言小说中实为多见,是指男女婚姻、恋爱的故事,包括人神恋、人人恋、人鬼恋等诸多类型。其中人神恋故事数量较多,成就也相对较高。

  婚恋类故事是汉唐洞穴小说中重要的组成分,它的产生发展不乏宗教信仰、社会文化等思想层面的影响,时代的社会现实也是其产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汉唐婚恋类洞穴小说,虽然篇目数量很少,但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故事模式,正如王枝忠所言“刘阮入天台”不但成了文人笔下习用的典故,而且受其启发而构思的遇仙故事,从此以后绵延不断,佳构迭出,形成了古代文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题材类目。

  

  婚恋类洞穴小说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产物。汉唐洞穴小说婚恋类故事表现了时人对婚恋自由的理想追求,对自由人生、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严苛的门阀等级制度,对男女婚恋问题上一直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男女望想自由恋爱、嫁娶几乎是痴人说梦。

  现实世界无法逾越的鸿沟、限制,则在文学创作中予以击破。小说家们来说将视野与想象投注在创作一个可以婚恋自由世界的世界上,把在现实中对婚恋的束缚转化为他界空间中男女婚恋的自由。

  由此,很多反应婚恋自由的小说便应运而生。小说以现实社会无法实现婚恋自由的男女为原型,塑造了寒门底层男子与仙境仙女两个形象,文人在构建的异境世界里实现自由婚恋的精神诉求。

  

  总结

  汉唐洞穴小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在神仙、佛、道等思想不断影响下,早已成为承载与宣扬其思想的重要工具,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同时,各种思想也不断促进小说自身艺术的进步与发展。除此之外,汉唐洞穴小说也具有一定的赏玩娱乐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相较之下,小说反映社会现实、寄托人生理想等文学功能则更具现实意义。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新闻:千阳县陇千南线陈仓界至陇县界段公路改建工程五标段招标
下一篇:考研方向丨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方向

最近更新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