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第一位摘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 | 北晚新视觉

栏目:热点资讯  时间:2020-03-06
手机版

  第一次听到建筑设计师王澍的名字,是数年前。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斜倚在沙发上漫不经心乱按电视遥控器,在百余频道的平淡中毫无目的的翻看。猛然被吸引的,是一档人文节目,正在介绍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那是一片依山傍水的建筑。山脚的一片竹海是背景,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是前景,几个白色几何体“盒子”看似随意跃然其间,动静穿插,与大自然和谐同处。夜幕降临,几个学生拿着书本在山下湖边悠闲而过,旁边白色的图书馆慢慢亮起灯来,浑然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画卷……“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我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平头圆脸、一脸悠闲的建筑设计师在讲述着他的作品。时隔多年,那家电视台和那档栏目的名字早已忘记,但那个引我从沙发上坐起的建筑——文正图书馆,还有那个建筑的设计师——王澍,却从此深植在记忆中。几个月前,在北京见到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他这次来北京,是为揭晓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普利兹克家族创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国际建筑业界的最高荣誉奖项,有“建筑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当普利兹克先生揭晓这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时,我再次听到了那个深植于记忆中的名字——王澍。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当我们来中国深入考察王澍的整体作品时,我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一致决定将2012年的奖项颁发给王澍,就如我们曾经将此殊荣颁发给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王澍成为“普利兹克建筑奖”设立三十多年来获奖的第一位中国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汤姆士?普利兹克说。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提到的建筑理想,正是外表随和的王澍所一直固执坚守的。幼时王澍最初的理想是搞艺术,但父母却想让王澍搞科学。最终王澍学了建筑学,恰好介于两者之间。王澍曾就读的东南大学建筑系,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学院,也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源地。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刘敦桢、吕彦直、童寯、梁思成、杨廷宝曾被合称为“建筑五宗师”,这其中,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三人曾长期执教于此。尽管王澍已无缘聆听这些大师的授业,但王澍说,在中国早期建筑师中,研究苏州江南园林的童寯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澍开始其建筑理想的启蒙;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澍表现出对建筑理想异常固执的坚守:王澍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死屋手记》为硕士论文命名,挑战自己所在的建筑系乃至整个建筑界,虽引发激烈争论却或全票通过。据说后来这篇论文的几本影印件,在学校阅览室里大受学弟学妹们的追捧,几乎被翻烂。有人说它像个寓言,前瞻了中国建筑界未来的20年。文正图书馆是王澍建筑理想实践的重要标志,这是王澍作为建筑师完成的第一个主要作品,在这里王澍开始践行自己的建筑理想——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带入了现代建筑设计之中。这个设计后荣获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的实验研究奖。王澍有几十张古代书画的珂罗版,用来研究传统绘画,王澍常借这些画作来阐释自己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重要的代表作。象山校园无论体量还是建造规模都是惊人的,很多建筑形式都是王澍独创的。这里的建筑相对集中,更多地方被营造成自然环境,三十座大小不一的建筑点缀在杭州南部依山的农田中。校区建成后,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漫步校园,猛然发现,这里的景色竟然与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颇为相似。象山校园里砖砌的墙,用的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来的老砖。象山校区使用了超过700万件的旧砖弃瓦。王澍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6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瓦园”,同样是用数万片拆迁废墟留下的瓦片构成,中国当代建筑研究学者王明贤回忆:“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地方,可看到‘瓦园’,人们就会变得安静,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建筑到底该怎么发展,城市该怎么发展。” 后来,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同样适用了大量回收的旧材料。评论家黄元炤说:“这庞大的构造体,以一种接近于史诗般庄严沉重地追忆古老乡土所遗留下来的文化表述。” “我们不是设计一个房子,而是要建造一个世界。”现在,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经常对学生们鼓吹中国式建筑观念,既建筑和环境是一个整体,“我经常拿一张国画让学生看,有山,有水,有树,房子占一个不大的位置。人在整个自然世界里面是一块,而且是不大的一块,不会想到把房子做得很突出压倒自然。” 对话 问:喜欢阅读,擅长中国传统书画,向往李渔、袁枚等文人生活方式与文人风骨,这些对现在的建筑设计有何影响?答:古人的造园,代表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建筑学之外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学,是特别本土、也是特别精神性的一种建筑活动。园林以某种哲学标准,体现着中国人面对世界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多少知识更加重要。中国文人造园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学活动,人在园在,园子成了有生命的活物,这和今天房子建好后建筑师就掉头不管有着本质的区别。今天的建筑缺少园林的诗意与情趣,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文人与建筑的融合。问:同为“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雷姆?库哈斯的央视新大楼和象山校区是否如同城市建筑的两个极端,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方向? 答:象山校区是另外一种模式,另外一种方向,比如说这个校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所大学校园,我常说,你仔细看,这不只是一个大学校园,这是关于中国南方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探索。这个建筑的尺度已经不是传统建筑的尺度了,它是可以为这个时期的城市的建设,包括这个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包括它的这种朴素还是奢华这种格调的控制,对自然材料的使用,对人的这种生活方式的反省。 写给未来 “人要过一种有理念、有信念的生活。” 补白 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王澍,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出于他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那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 素描 “王澍获奖,是迟早的事。一个生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的真诚甚至天真的人,总有一天会让人相信,他的艺术世界是真实的。”王澍摘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时,有人发微博说。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其年初所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为中国建筑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荣誉。王澍喜阅读,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倡导 “重返自然之道”,其建筑理念更饱含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人情味和人格温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均衡,更注重对自然和环境的敬仰和敬畏。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匡峰/TAKEFOTO

上一篇:龙卷风袭美阿拉巴马州 至少14人死亡
下一篇:名记Haynes报道:76人最有可能得到詹姆斯的球队,湖人队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