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巷59号一位先生和书法教育的复兴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随着“浙江文化印记”征集活动,书画家陆维钊的故事浮出水面本报记者 章咪佳

陆维钊先生

韶华巷59号老照片

今年5月5日起,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的“浙江文化印记”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评选旨在更好地发掘、传承、保护和利用浙江优秀文化资源,总结提炼浙江文化标记标识,为加快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对于“浙江文化印记”的定义,浙江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寿剑刚的解读是:“在浙江历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后世、滋养人民,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资源。”

“浙江文化印记”征集活动在5月31日截止。在近一个月的征集时间里,我们收到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几十封推荐材料。有物质文化印记的推荐——上虞春晖中学,浙南戏曲瓦当,湖州“汇沮”潘美、潘季驯等名人遗址遗迹等;也有非物质文化印记的推荐——温州瑞安木活字印刷,绍兴师爷文化等。

今天,我们从征集的线索中为你讲述。

涌金门,西湖天地,杭州最繁华的地界之一。

一位老人背对西湖方向,面朝东边开元路口一大片施工地沉默了良久。

他叫陆昭怀,今年73岁。陆昭怀先生的父亲陆维钊,是中国著名的书画家、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眼前这片围墙里的废墟中,有陆维钊先生的故居遗址,原来地址是“韶华巷59号”。

自从1959年调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这里是陆维钊先生度过他人生最后二十年的地方,也是他从事新的教学领域——高等书法教育的二十年。

潘天寿先生的“抢人”行动

1959年,潘天寿先生出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他很快发现国画系许多学生作画后,都难于题跋落款——不会作诗题字。

为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色,潘先生力主国画要与西洋画拉开距离,倡导国画要传承“诗、书、画、印”四全艺术,但他却愁于学校里缺少“四全”的师资。

那年初夏,有一天,天气晴朗舒适,潘天寿先生偕同吴茀之、诸乐三先生,仨老同游西湖至三潭印月。

当时正好有一场群众美术展在岛上展出。观赏中,三位先生不约而同被一幅水墨山水画所吸引,其画和诗跋均出于一人,而落款人名“陆维钊”,三人都不熟识。

潘天寿院长认定,这正是他一直在苦苦寻觅的师资人才,当即记下这个名字,回校后即打听作者下落。

原来这是杭州大学中文系教古典文学的一位副教授。

人就在杭州,潘天寿院长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潘先生一方面赶紧让学校向杭州大学商借陆维钊,来讲授古典文学和诗词;另一方面,他亲自赶到省委,去找分管高校工作的书记陈伟达,恳请省委能出面调取陆维钊到浙江美院任教。

后来想想,潘先生这样迅速反应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场“抢人”行动。

因为几乎就在同时,正值浙江省中医学院新建立,急需教授医古文的师资。杭州大学中文系唯陆维钊先生熟谙歧黄之术,中医学院恰也同时到杭大来商借陆维钊,且中医学院亦在拟正式调动事项。

“我父亲原先是想去中医学院的。因为当时有很多中医古文功底不够,对《本草纲目》的理解有误。那就会耽误病人治病。”陆昭怀说,那时候父亲已经准备和著名的老中医朱古亭先生一起,重新注释《本草纲目》。

因为多方面的配合,潘先生如愿了。

“圆赏楼”的二十个春秋

为方便教学,潘天寿院长又将刚空置的“韶华巷59号”房子,安置给陆维钊先生居住。

上个世纪60年代,在大华饭店正对面开元路口子上,沿开元路(原先是一条通向西湖的小河)有一连排清末时期遗存的旧砖木结构楼院建筑,其最西头的楼院即是韶华巷59号——陆维钊先生的家,这是一处极不起眼的二层楼房老院。

“父亲刚刚调到美院的时候,在家主政多年的九公、九婆一看房子,都不肯搬过去。确实,这里比杭大教授楼的条件差很多。”陆昭怀描述说,“父亲早年颠沛流离,几度家破人亡,那会儿国家安定,自己工作称心,他甘之如饴。”

陆先生还为居所取了个斋名,“圆赏楼”,自署“劭翁”,意为“韶华巷之老翁也”。

此后在这“圆赏楼”里,他一心扑在新的教学领域——高等书法教育,度过了自己教学生涯的最后二十个春秋。

1961年4月,文化部就艺术院校的教学问题,在杭州召开首次专业性会议——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编写会议,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先生在会上谈到中国画系基础课设置时说:

“现在学国画的学生不会在自己的画上题字,简直是个笑话!”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目前老书法家寥寥无几,而且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如果我们还不重视培养书法接班人,将会后继无人!我建议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以便迅速继承。”潘天寿先生自从访问过陆维钊先生之后,心中一直想着这个问题,在这个重要的会议上他终于大声疾呼。

文化部领导非常重视这个建议,不久,便指示浙江美术学院试办书法篆刻专业,为今后美术院校开设书法篆刻课提供经验。

1962年,美院决定在中国画系筹组书法篆刻科,成立了一个由潘天寿挂帅,包括吴茀之、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朱家济、刘江等七人组成的书法专业筹备组,并指定陆维钊具体负责筹建工作。

陆维钊先生起草了一份《关于开办书法篆刻专业筹备情况的报告》,拟于1963年暑假开始招生,修学年限为五年。由于对新生的要求较高,生源难以估计,陆先生建议先采取少而精的原则——第一届学生,学校从本院附中毕业生中挑选出来,他们是金鉴才和李文采。

5月29日上午,我和陆昭怀先生一起探寻了一次故居地。

韶华巷之北是开元路,原本是一条通向西湖的小河,其巷口西即为南山路,穿过马路便是涌金公园。陆先生晚年喜欢慢慢走出来,到对面涌金公园散步。

我看着眼前的小巷子,一眼看到工地围墙外沿街餐馆的后厨,很难想象老先生当年从巷子里踱步出来的场景。

陆昭怀说,“韶华巷59号”这个载体,所承载的并不只是父亲一人,而是一个团队,以及我国书法教育的复兴事业。

上一篇:吉娜独自走机场真抗冻,58cm小蛮腰穿不满紧身针织衫,侧面绝美
下一篇:开封市金明中学九一八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