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应重点实现三个转向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1-01-06
手机版

中国教育事业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日前,第一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以云端会议的形式召开。第八场专题论坛聚焦“中国乡村教育百年:历史与未来”主题,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社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论坛,共话乡村教育百年议题。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东北师范大学李涛教授从“缘起”“先声”“锻塑”“修远”四个方面,回顾了中国乡村教育百年变革的恢宏历程。他指出,百年激荡起于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以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用“教育的力量”轰轰烈烈改变着“羸弱”的中国乡土,但终因受制于“国势”与“时局”戛然而止。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风雨,以“扫盲教育”和“农民夜校”为开端,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教育建设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此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也将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研究员指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极大提高,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的根本性转变。未来,要建设“教育强国”,中国教育事业应重点实现三个转向:即转向满足人民群众对“质量提升”和“公平发展”的新需求上;转向对“优质均衡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转向“未来乡村教育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弱势补偿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孙杰远教授指出,当前乡村教育具有“城乡一体”“质量同化”“文化守望”“规模收缩”“师资焦虑”“技术沟壑”等特征,应重点关注和研究乡村教育的“原文化功能”“文化变迁”“文化样态”以及“文化对当下的重要性”。乡村教育文化的应然状态应是加强文化引领,突出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未来乡村教育文化应在对原有文化反思基础上进行重构,从先知和前人的智慧中寻根,从“元素及关系”“乡土及天下”“目标及路径”“过程及评鉴”四对关系中去思考乡村教育文化系统,将原有的“乡村教育文化根系”与“现代技术和社会转型”相联系,在迁移与重塑中不断评鉴、调整和矫正,从而建立城乡一体多元的教育生态系统。

论坛上,与会者回顾了乡村教育百年历程,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乡村学校社会整合功能、县域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场论坛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会刊《中国农村教育评论》参与联办。

据悉,“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是《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重要环节,依托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由青年学者策划组织,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以云端会议形式举行。第一届论坛共包含不同学科专业的十场分论坛,展现青年学人的深度观察和前瞻性思考。

来源:上观新闻,编辑:卓明霞

【来源:上海嘉定民生频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一篇:重庆统一战线累计投入近44亿元 帮扶深度贫困乡镇和贫困村
下一篇:好未来融资48亿,在线教育凛冬烧钱取暖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