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前,中国小提琴第一人叛国投敌,生前多次澄清没有对不起祖国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0-12-30
手机版


在中华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志士仁人,他们身上宝贵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令人高山景仰。可与苍穹比阔,可同日月争辉。

两千多年前,屈原赴江的悲壮令人感慨,赤子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而两千多年后,一代音乐巨匠马思聪用他的一生谱写了对祖国的热爱,他说"要把每个音符献给祖国"。

1912年,马思聪诞生于广东海丰,他9岁时到广州培正中学附小读书,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小提琴等先进的西方音乐,小小年纪的他便崭露头角,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

马思聪11岁的时候到法国留学,考上法国国立音乐学院预科班。被誉为"音乐神童"的马思聪,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


16岁的他突破重重困难,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主修小提琴演奏与作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进入这座高等学府的黄种人。

1930年,马思聪学成回国,怀着对音乐的热忱,他致力于从事音乐演出、作曲创作和教育活动,在广东、香港、上海等地演奏小提琴,轰动一时,广受赞赏。

1932年他与朋友陈洪一起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马思聪出任首任校长,他慧眼识人,选拔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也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王慕理。当时王慕理与哥哥王恒一起到学院学琴,经王恒的介绍,马思聪与王慕理很快相恋并结婚。


1937年抗战爆发,国内时局动荡,马思聪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流淌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成为了他强大的精神动力。

他创作了无数抗战歌曲,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他的音乐鼓舞人心,带给无辜受难的人民、为饱受战乱之苦的将士心灵上的慰籍。其中最为经典的不朽名作便是那首广为传唱的《思乡曲》,曲中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情怀,余音袅袅,拨动心弦。

1990年,在张学良90寿辰的宴会中,张学良提出要求,要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当婉转抒情的旋律回荡在大厅的时候,90旬老人黯然泪下,周围的人无不哽咽低首。


1942年,马思聪与妻儿回到家乡广东海丰,听从堂弟的建议为《思乡曲》附上新词,在新中国成立后,《思乡曲》被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的广播开始曲。思乡一曲,情深廿载。谁曾想,这首原为抗战谱写的歌曲,竟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由于国内还未普及西洋音乐,很多人并不能接受西洋乐器。于是马思聪开始大力推广小提琴,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并到各大城市演出,上演"小提琴独奏会"。

每次演奏他的夫人都会在一旁伴奏钢琴,而演出挣的钱都捐给了有困难的地方。马思聪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称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


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他用一曲《祖国大合唱》表达了对困难的控诉、对奋斗的讴歌、对祖国的深情及对新中国的向往。

1950年后,马思聪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谱就了无数经典佳作。例如流传至今的《中国少年队先锋队队歌》、《春天大合唱》、以及《欢乐组曲》等。

在首任院长任命期间,马思聪好比伯乐,他爱惜人才,慧眼识珠,在他的培养下,诞生了大量的名扬中外的音乐人才。其中"隔墙听音"选拔林耀基更是成了音乐界的一段传奇佳话。那时15岁的林耀基正师从温瞻美学习小提琴,而马思聪因到广东招生,暂住在温瞻美家中。


有一回学生给老师回课,林耀基演奏了一段《西班牙交响乐》,隔墙聆听的马思聪听到后颇为赞赏,当即决定破格林耀基。天赐良机,林耀基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正式生,开始练习专业音乐小提琴。

林耀基一直对马思聪心怀感恩,并以此为荣,在《林耀基访谈》里,他说,"我热爱小提琴,真的是马思聪先生给了我一生的影响。"

作为中国音乐界小提琴的开拓者,马思聪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他在音乐的海洋里遨游,感受悲欢离合,诉说喜怒哀乐。他气势如虹、挥斥方遒,他说,"要把每个音符献给祖国"。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国内音乐自由开放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一个又一个运动的打击下,被摧毁殆尽。

一些年轻学子因为撰文对交响乐进行探讨而被抓去批判,甚至押送至北大荒劳改。马思聪个人也受到了抨击,他被批判"引导学生只专不红",说他崇洋媚外,演奏舒伯特的《圣母颂》是要把人们引入教堂。

马思聪本不以为意,但在1966年的夏天,马思聪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的一个星期天,有个学生跑到马思聪家中说,以后不能再跟老师学琴了,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了,学琴是迷恋资产阶级生活。


6月份,一批急进学生高呼着口号近乎残虐的围攻马思聪,他们喊着"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还命令马思聪在家中张贴大字报,每天阅读反省。

歹徒责令马思聪的夫人每天打扫街道,每天写一份揭发马思聪罪行的材料。万般煎熬之下,王慕理与儿子、女儿打算离开北京,逃离这种终日在威胁、恐吓下的日子。这时马思聪坚决要留下来,他不忍离开祖国,即使被关进"社会主义学院"审查,他也仍抱有一丝希望。

只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节目开始曲还是他的《思乡曲》,他便还有盼头,他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一天终会到来。


然而,在动荡时代背景下,他还是没能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他等来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的节目曲换成了《东方红》。他最终还是被打倒了,他感到心灰意冷却仍拒绝离开祖国。

1966年底,马思聪的小女儿马瑞雪因挂念父亲,偷偷跑回北京,当时马思聪历经磨难,面色憔悴、形容枯槁,马瑞雪心疼父亲,便劝他离开这个是非之地,逃到香港避风养病。

固执的马思聪立即回绝,一生正直、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不会当逃兵,他坚决不走。劝说无果,女儿只好隐瞒坐船去香港的计划,提出建议,为了父亲能好好养病,先乘坐火车南下广州,再去南海,等国内形势恢复再从长计议。


就这样,53年前,马思聪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与家人坐上了去香港的船,随后投奔了在美国定居的胞弟。这段日子以来,他们受尽了极"Z"路线的迫害,为了生存,硬着头皮远走他乡,漂泊四方,最后却还要被扣上"叛国投敌"的帽子,蒙受屈辱。

夷党祸国殃民,以致天下英才零落。动荡时期,无数文人学士不堪忍受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有人誓死不屈用生命抗争,有人被迫无奈背井离乡。显然马思聪属于后者,他没有像屈原一样悲壮赴江,大义凛然;他只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离开,他本没有错,却白白蒙冤19年。

对此,马思聪生前多次强调并澄清:我没有对不起祖国,我背叛的不是祖国,而是那些背叛祖国的人。


国内甚至严厉彻查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牵连数十人锒铛入狱。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他的岳母,侄女和厨师都被迫害致死。这对马思聪无疑不是更大的伤害,以至于他后来考虑回国时小心翼翼,思忱良久。

马思聪在美国,思乡情切,对祖国魂牵梦绕。他说,国内能否好起来,何日洗客袍?有家却不能回这是马思聪一生的悲楚。他深居简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潜心音乐的创作,闲暇时扫扫落叶,看似心无旁骛。

1985年,马思聪收到了"对马思聪冤案彻底平反的通知",无比激动,他对记者说:苏武牧羊19年啊!春天又回来了!他还收到了当年羞辱他的学生寄来的忏悔信,面对回国的邀请,马思聪格外谨慎,他对国内的那场浩劫仍留有阴影,他说等国内形势更稳定一点,时机更成熟一点就回去。


谁曾想,一场小小的心脏搭桥手术却让马思聪的生命永远定格在76岁,在美国费城冰冷的手术台上,一代音乐天才马思聪,溘然长逝,令人痛惜。

《思乡曲》里唱道:当那红花开遍,瓣瓣是啼痕渲染,尽都已随风归去。一生爱国的音乐家马思聪在他辞世20年之后,他的骨灰最终被运回祖国,归葬在广州白云山麓。落叶归根,是马思聪也是全家人的夙愿。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马思聪对祖国的热爱,仿佛深植于血液当中,他历经坎坷却不屈服命运的不公,用音乐抚慰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灵魂。他毕生坚守自己的家国情怀,一身傲骨,浩然节气,恰似江河万古流,光耀万丈长。山河留其形,千秋意炳然。

上一篇:2020年第52周过去啦
下一篇:54岁泰国华裔富婆因病入院,躺病床上楚楚可怜,丈夫却正在陪贵妃!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