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孩子敏感期进行教育可以事半功倍?家长不得不知的教育真相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曾经在《育儿大师》来了这样一位妈妈,在知道女儿有喜欢的男生时,竟因认为5岁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而采取不过问的方式。

无知的爱最终成为了孩子人格缺陷的加害者,导致女儿缺少了与同龄人打交道技能的培养和指导,得不偿失。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胜枚举,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下面的对话:

“孩子最近见到任何东西不管脏不脏就往嘴里送,烦死我了。”

“这是口敏感期,这个时期孩子就喜欢用嘴巴认识事物,过段时间就好了。”

“这孩子最近总是说粗话,越阻止他越来劲!气死我了!”

“那是进入诅咒敏感期。”

很多看似专业的育儿书中都有着关于“敏感期”的过度强调,甚至还有各种有关儿童敏感期的衍生品,如孩子的“婚姻敏感期”、“执拗敏感期”等等。

这使本着给孩子最好教育的父母,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焦虑,生怕一旦错过孩子的敏感期,就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剧,所以草木皆兵。

然而,过度在意孩子的“敏感期”有可能使父母成为孩子揠苗助长的罪魁祸首。

1.忌把“敏感期”看作“关键期”

很多父母之所以对敏感期过于焦虑,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错过敏感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

其实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学习窗”,是指特定类型的学习最佳的发展时间。科学研究表明,学习窗从来不会完全关闭,即使孩子在早期丢失某种认知能力,到了成人阶段仍可以参与各种类型的学习。

众所周知,被称为“一代英语教父”的俞敏洪,一手创办了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讲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人,也曾因为英语考了33分而被北京大学拒之门外。

在进入北大之后,他还没学过听力和口语,最后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了英语达人。

我们都知道儿童心理发展的语言敏感期是在6岁之前,但是俞敏洪在错过了语言敏感期这么多年后还能成功地学会流利的英语。

可见,那种一旦错过敏感期就误终生的断言其实是一种危言耸听的谬论,父母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

2.警惕掉进“敏感期”的陷阱

只要孩子在某一阶段对一件事感兴趣,如弹钢琴,有些父母就会理所当然认为孩子音乐敏感期来了,恨不得把最好的钢琴老师请到家里来。

虽然儿童的发展在不同阶段都有特定的规律,但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孩子爱触碰琴键并不等于孩子进入了音乐敏感期。有可能是他们在生理上具备了发展精细动作的能力,也喜欢运用和发展这些能力。

若处处套用敏感期去解释,父母便会钻牛角尖,只关心表现出来的细节行为,不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极易造成拔苗助长的错误行为。

在泰国一则广告中,借以孩子的视角,向我们呈现了被父母以“为了你好”而逼迫学习的内心心理。

视频中的孩子弹得一手好音乐,却很讨厌弹钢琴,无视孩子落寞的眼神和痛苦的感受,这样反而会浇灭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之火。

蒙台梭利说过:“假如孩子们的活动正好和他的内在需求相配合,孩子的表现会让我们他的发展所需。”这个时候,父母只需提供一些条件,比如钢琴,音乐,陪伴,让孩子自己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有可能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音乐大师。

正如著名教育家尹建莉所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孩子天然有着好奇心,父母应尊重孩子的天性,切忌因为对“敏感期”的孤独焦虑而抹杀了孩子的需求。

3.拒绝消极等待,让敏感期成为自然状态

同样面对“敏感期”,有的父母却依照孩子敏感期规律一味被动地等待,不敢轻举妄动,这也极易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伤害。。

如在面对孩子识字这一问题上,如果我们严格遵守发展心理学定义的“识字敏感期”规律,等到识字敏感期才教他们识字,真的就是对的吗?

日本《朝日新闻》曾报道,日本京都大学一研究小组研究总结,电子绘画书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效果。实验发现,让4岁儿童阅读带讲解功能的电子绘画书,要比听他人朗读纸质绘画书的同岁儿童平均多记3个平假名的读法。

金牌制作人袁梅也曾在某节目中贡献她教孩子识字的方法,经常在公共场合就地取材,让孩子认路标,指物认字,因长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她的孩子的生词量在3岁时就远超了同龄的孩子。

由此可见,在进入敏感期前,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身边小事入手提前让孩子接触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让孩子的敏感期处于一种无缝对接的状态,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减少孩子的压力更有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

4、掌握灵活的技巧,打破敏感期的枷锁!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既不被敏感期束缚,消极等待孩子发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赶,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有以下几个技巧:

第一、弱化“敏感期”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提前营造学习氛围。

提前营造有利于孩子学习技能的环境,比如识字前可以看有字的绘本,说话前可以多跟孩子用语言交流,多和孩子说话,学古诗前也可以多让孩子聆听古诗词朗诵。

尹建莉提到过她女儿刚开始学计算时,总是开心掰着手指做“2 3”,但时间长了女儿就厌倦了,后来通过女儿喜欢的“小卖部”角色扮演的游戏,女儿在买卖过程金额的换算中反复接触计算,反而有利于她后来数学能力的提高。

所以,优秀的父母都懂得弱化“敏感期”的特殊性,营造相关技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掌握重要的技能。

第二、了解宝宝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才能因势利导

蒙台梭利提到:“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

当孩子表现出类似某些敏感期的特征时,我们可以暂时对孩子采取观望的状态,在安全的情况下,要尊重孩子此刻的兴趣爱好,不要干涉。

要防止误将孩子暂时的表现当作是某一敏感期的降临,保持良好的心态。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若还对某样技能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再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不是更加锦上添花吗?

第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被证实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在每一天看似平淡的生活里,和宝宝有质量地互动,给他们关爱和拥抱,建立良好地亲子关系,已经被证实对婴幼儿大脑发育非常关键。

所以经常和拥抱孩子,和他们谈话、游戏,关心他们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物质条件缺失对大脑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让儿童顺其自然、多样化地进行体验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而不要把儿童的发展割裂,细分成一个一个“敏感期”。

流行的“敏感期”被大众化和夸大化了,父母既不要被敏感期禁锢,也不要消极等待敏感期。给孩子有质量的互动,了解孩子发展的共性和个体差异,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给孩子适度、均衡的学习内容,才能因势利导,事半功倍。

特别喜欢李雪的一句话,“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理解和尊重孩子,才是对抗“敏感期”最有利的武器。

上一篇:这届家长有钱?学而思圈地在线教育,季度收入增33%,净利骤降
下一篇:让华文教育之花在异国绽放(我和我的祖国(3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