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怎样提高教育活动设计能力

栏目:教育活动  时间:2020-02-20
手机版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是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但是,很多幼儿教师更是不可或缺的执行主体,因此,加强幼儿教师的的教育活动策划能力,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

教师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就是质幼儿教师依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的要求,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贯穿对幼儿的关注与能力的培养的过程。

二、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具体能力有哪些

幼儿教师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是以“活动目的”的形式出现的,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活动目标制定的明晰合理,会使幼儿得到切实的发展,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

很多幼儿教师在准备教育教学活动时, 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上, 而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先选择教学内容, 再确定教学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 即便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也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教学参考书上一抄了事或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写上几条; 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虚”“空”的文字表述上, 教学过程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很多着眼于幼儿发展( 如自信心、探究精神) 的一些目标, 由于没有什么直接与之相对应的内容, 致使这些目标常常被置于依附、可有可无的状态, 产生目标流失现象。

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纲要》、《指南》的精神,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书写目标,可用“能”“会”“掌握”“学会”“明白”“懂得”等词语;目标不宜笼统,要具体明确,出现具体的经验,可操作,可衡量;目标数量不宜过多,重点呈现新的经验和需要重复的重要经验。以2-3条为宜; 目标应直接、明确呈现经验,不需要先呈现途径和方式,(如“通过……”或“在……过程中”,)还要避免直接叙事,不直接呈现经验,(如,“让幼儿做一个小小航海家”);目标的书写按照活动经验获得的相对先后顺序排列。

幼儿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目标意识, 处理好教育教学活动目标与其上位目标的关系, 做到教育活动有的放矢, 才能将大目标落到实处。更应引起关注的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由于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成了教师关注的中心目标, 产生长远目标流失现象。

要想改变这一现象, 就更需要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心中既要有具体的活动目标, 更应该有大目标、整体目标, 并有机地将这些目标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有意识地将之贯穿于整个集体教学过程中, 在尊重儿童兴趣、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 灵活展开教学活动, 使儿童能够想着我们期待的目标去发展。

2.适当选择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包括具体的活动主题和材料的选取,这是一项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部分,将直接决定其质量和可实施性。再具体选择教育内容时,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适应幼儿的经验和认知水平、符合幼儿发展的兴趣和需要的内容,使幼儿能够真正的从中受益。

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教师应注意:

1)选择那些适宜、恰当的内容,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应该删除。

2)教师要注意所选内容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的空间。

3)所选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既具有适度的新颖性,又要避免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原则:

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3.合理设计活动过程

教育活动设计的活动过程编排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很好的设置这一环节,就会使教育活动杂乱无章、混乱不堪。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必须充分研究教材, 研究幼儿的学习经验、心理发展特点, 找准幼儿学习的热点、兴趣点, 充分考虑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循序渐进的接受能力,从幼儿学习的需要出发, 充分预设, 尽可能多地预想到在执行教案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把静态的教学设计与动态的教学过程链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接住幼儿“抛来的球”。

4.妥善确定组织形式

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本身的特点、能力要求及最终目的,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形式中选择适宜的形式。在同一个教育活动中,随着教育活动过程的层层推进,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相互配合。

5.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一般而言,主要的教育活动方法有游戏法、观察法、谈话法、感觉法、实验法、操作法、记忆法、发现法等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设计时,要采取与内容相适宜的方法,以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6.有效的提问设计

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提出问题来引导幼儿探索,因此,提问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前,应想想,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它在里面起的是什么作用,可以发展孩子什么,可以提升孩子哪方面的经验。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可以考虑以下提问法:

1)叙述性提问。即指示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如提问“爸爸的眼睛长得什么样?”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提问“公共汽车和消防车有什么不同?”

3)分类性提问。即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如提问“说说哪些动物是天上飞的?哪些动物是地上跑的?哪些动物是水里游的?”等等。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提问“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清洁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类型提问,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最大?”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辩别事物的能力

6)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如“你怎么知道这个长、那个短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对于不同的年龄班,提问的要求不同,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小班的提问应具体明确,小问题一个个地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大班则不能提太简单的问题,要提些有点深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中班幼儿适中即可。

7.合理考虑活动的连续性

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设计时,既要充分注意每次教育活动应是独立的,又要注意各个阶段的活动之间应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可以结合植物的生长过程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上一篇:龙泉驿区航天小学开展了《疫情防控 我们是行动者》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篇:开展优质幼儿游戏教育活动,你够格了吗?

最近更新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