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思考:不能仅把远程教育看作技术

栏目:远程教育  时间:2020-12-24
手机版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不仅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很多国家的学校、校园被迫关闭,也改变了教育形态,人类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互联网教育试验。全世界约15亿学生不能正常上课,被迫在家里接受在线教育。于是,学校和家庭的界线模糊化,家庭一度代替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

“未来教育的基本形态是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模式。但是,家庭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战场,家长也不应成为代课教师,来帮助完成学校教学任务。”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最重要的是,不能仅把远程教育看作是一种技术。”

不能仅把远程教育看作一种技术

有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差不多有80%的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线上教育。疫情在线授课期间,很多老师感受到了网上教育资源的便利。

在中国丹麦教育论坛上,杨东平表示,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就是它的资源丰富性,能更大限度地实行自主、个性化、社群化学习。

丹麦前教育部长、前文化部长贝特尔?哈尔德表示,“教育需要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在线学习可以弥补关闭的学校和教室带来的不足,但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互动和交谈。”

“后疫情阶段的教育是重新认知和处理好教育与技术的关系,避免教育的技术化。”杨东平如是说。

后疫情时代,学生们恢复线下上课。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

杨东平还强调,对于中小学而言,要恢复中学教育的人文化,避免把它变成技术至上的教育。也就是,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能使用计算机的教育,而不是被计算机使用的教育,保护和恢复教育的人文价值,抵御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观。

未来教育趋势——“WISH”模型

教育是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力量。丹麦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丹麦人的教育理念一直被外界称赞。

据贝特尔?哈尔德介绍,尽管丹麦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对话,优点是学生思维活跃,不会仅照搬所学内容,会主动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足是对一些成绩较弱的学生施加了更多压力。

“但是,我们社会需要优秀的木匠和国家环卫工作者,也需要优秀的核物理学家和人文学科人才”,贝特尔?哈尔德认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继续减少管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孩子自身的差异,不能对学生“一刀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表示,疫情为教条的教育形态按下了暂停键,但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止。学生的成长回归到家庭、自然和社会中,他们直接面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实践、与家人沟通和动手体验的方式,了解全社会的抗“疫”斗争,并收获丰富的学习体验。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丹麦教育论中方主席李镇西说,尽管教育的形式从线下转到线上,但教育的宗旨没有变,即从人性出发,通过民主、平等、公正的途径,抵达更加自由的心灵和更加美好的世界。

因此,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后疫情时代,传统的教师需要成长蜕变为新型教师,他们的使命是充当学生成长的助手,通过对话,在学生和知识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家庭之间等不同的关系中,搭建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刘坚认为,未来,无论在哪个国家,学习方式、资源创新、敬畏生命、家庭教育(简称“WISH模型”)这四大教育热词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来源:未来网?作者:李盈盈?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上一篇:从飞机维修到智慧公交,白云在14个领域实现5G应用
下一篇:鞠传进:中国远程教育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使命担当

最近更新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