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了?父爱“缺席”让家庭教育成了难题

栏目:网络教育  时间:2020-03-21
手机版

  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是缺一不可的,孩子的内心对于父爱和母爱是同样需要的,但是现在的爸爸常常“走丢”,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他们还什么都不懂。

  可就是这样一篇作文《我想换个爸爸》火了,看了文章的父亲沉默了,原来在孩子心中父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年来“丧偶式育儿”在女性的生活圈频频出现,“丧偶式”也犀利且精准地描绘了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这一词汇的出现,深得各位宝妈认同,开启了一个抨击老公在家庭教育中不作为的热潮。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某老师布置作业,让孩子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小明写了一篇作文如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爸爸,那就是“父爱如山”因为不管平时妈妈多忙,爸爸都像永远稳如泰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丧偶式育儿,它是一种现象,指的是有的爸爸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却唯独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

  《三字经》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子不教,父之过。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人们对于父亲的教育地位和教育责任就有了相当的认识。

  按理说,在我国现代社会,男人应该相当重视自己的教育责任,成为孩子成长中重要的教育者。但是,反观如今的社会,“丧偶式育儿”愈演愈烈,很多父亲不仅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甚至连养护者的责任都未尽到。

  著名歌手何洁的离婚案当时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也是何洁的离婚案把“丧偶式育儿”的话题推向高潮。何洁前夫赫子铭是典型的例子,何洁结婚三年抱俩娃,而赫子铭工作之余,却总是在打游戏,这成了他们离婚的导火索。

  其实,在整个家庭教育中,母亲承担的是情感部分,而父亲承担的责任和作用尤为重要。

  01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分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为孩子3至6岁。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对男孩而言,这一时期喜欢模仿父亲的一些言行,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学习男性化的性格特质。

  这时,父亲的教育与鼓励,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毅力、意志力、抗挫力,人际交往能力、判断力,以及果断、勇敢、拼搏等一些品质。对女孩而言,父亲是生命里第一个亲密接触的男人,她会从父亲对母亲的爱,来认同和接纳自己的女性身份。父亲身上的一些特质与习惯,以及她与父亲的关系,对其以后与异性的交往,和寻找人生伴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个时期

  孩子6至18岁的青春期。这个时期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父亲的缺位,让孩子不管是行为上还是心理上更叛逆。

  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自主期,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点叛逆是正常的,他会通过跟父母不一致的行为和做法来摆脱父母,不再依赖父母,以获得人格的独立。

  因为他们想告别童年,想长大。而这些争取独立的方式,在父母看来是叛逆。这个时期父亲的陪伴就如定海神针一样。青春期的孩子也会试探或违反一些规则与边界,父亲要正确的引导与教育,给他建立更为具体的更为细化的规则感与边界感,让孩子不至于成为脱缰野马,不知走向何处,能及时让孩子走上正道,为孩子的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实也是现在大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丧偶式育儿”。原生家庭的影响造就了一大批“巨婴父亲”。很多“巨婴父亲”从小生活在父亲角色缺失或者父母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养成“依赖性”的性格,因此就算结婚生子后,他们往往依赖自己的妻子,而不会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

  另外,还有一社会原因则是,中国父母对于儿女婚姻问题和后代问题总是过度关注,导致很多父亲是被“催熟”的,自己没有从内心自愿主动去成长为一个父亲,自然不会“做父亲”。

  这就需要妻子的帮助,妻子应该让丈夫从“胎教”时就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来,早早帮助丈夫适应“父亲”角色,让其渐渐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感。有了做父亲的觉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我是逗宝妈妈,是一名多平台育儿创作者,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不断学习和分享,也承蒙粉丝和读者的厚爱,一直在关注和支持着我一路前行,你的点赞和分享就是我不断更新的动力,也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您。

上一篇:郑州毒王郭某某的确诊,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下一篇:盐城师范学院研究部署近期继续教育工作

最近更新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