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改版会给教育机构带来3大红利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本文原创: 白聿 云朵在线

2020 年 1 月 9 日,微信公开课 PRO 如期而至。

今年,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并未来到公开课现场,但带来了一段演讲视频,主要讲述了微信信息互联带来的七大影响,以及微信的应对措施。

纵观2020年微信公开课Pro,哪些改变会对教育行业,乃至企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分析,从容应对?

在过去的2019年,微信背后的团队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突破,在公开课的前夕,我们发现微信又进行了改动

新功能一览

1、好友上限突破500人

2、扫码入群的人由100增长到200

这次新的改动会不会比之前的“裂变封杀”更加刺激,对于教培机构乃至企业是好事还是坏事?下面我们就从教培机构的招生角度,对这两大改动进行分析,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扫码入群人数提升至200人

更新版本之前:微信人数超过100之后,扫二维码无法进入

更新版本之后:微信扫码入群上限突破至200人

在新版本之前,我们知道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以后,扫二维码是无法直接进群的,此时群状态变更为“群聊邀请确认”,即必须群主审核才能进群。

现在,上限正式突破至200人。昨天测试了一下,群聊人数超过100人后,仍可通过二维码扫码进群。

上限突破200意味着什么?

有这三点好处:提高进群率,提高用户活跃度,提高社群工作效率

第一,可以提高用户的进群率。

之前测试证明,微信群在满100人之后,入群率会大大降低,原因是因为超过一千人后,用户在需要进群的话就需要其他人邀请进群

第二,可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相信很多机构都做过群裂变活动,群裂变活动之后不得不留下很多7、80人的群,原因就是100人以内可以不经加好友直接扫码进。群太小了,做了之后也不运营,就变成消息触达群了,也没有什么价值,群内的有效用户都流失了。

提高上限之后意味着这些群的人数也会相应的提高。这里面有个规律,微信群活跃度经过长期测试其实是有区间的,正常情况下在8%—15%,群人数多了,比例低一些,人数少了,比例大一些。

所以,如果是之前的70人的群,只有十来人活跃,用户关注度很低,很多运营群的结论都是是,100人群几乎没有运营价值。现在堵不如疏导,直接开放200人名额,200人,是一个社群可以自发活跃的基本线,基数越大,从众效应越强。10个100人的群和5个200人的群,哪个价值更高,不言而喻。

第三,企业的群运营成本会降低

大家都是做运营的,谁手里没有个几百的群呢?群多了虽然意味着销售线索增多,但也代表着运营成本指数型增长。

之前做一次活动裂变50个100人的群,现在只需要25个群就可以了。极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

每个群都有一定的价值。以后大家可以分出心思去精心维护每个群,不要在像纯裂变群那样放任不管。这样,微信的用户体验会一下子拉升上来,机构在微信的可玩空间也一下子变大了,通过社群运营给机构带来更多的线索和更大的价值。

而这个改动有没有什么缺点

昨天和运营小伙伴讨论了一下,这个改动会对微信群合作、换量有一定的影响。

之前群人数是衡量社群质量的一个指标,之后如果所有社群都有200人乃至更多,就很难判断社群质量,评估投放效果。所以之后如果在找社群渠道合作的话,需要更谨慎一些。不过没有踩过坑的运营不是好运营。

二、微信好友上限突破5000

微信好友可以超过5000人,在今天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上,他列举出了一组数据:

之前微信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这促使微信要扩大好友数目了。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微信会反复思考。

微信好友上限超过了5000,具体上限多少还不知道,预计在10000人。但是后续添加的人会出现“仅限聊天”,提示为“已有较多的朋友能看到你朋友圈等内容”

这可以给教培机构机构招生带来哪些帮助呢?

第一,和微信群一样,运营成本降低了。

现在不管是大型还是小型机构,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是稍微有点影响力,认识的人多一点,微信好友数基本都趋近5000人(如果你现在没有,之后也会有的),更不用说是专门的营销号,好友数远远大于5000.

如果之前你有20000用户,你就需要管理4个账号,至少两台手机切换来切换去;现在只需要两个账号,一台手机就可以运营所有的用户,一条消息就可以触达所有用户。极大减少了运营的精力。

第二、朋友圈价值提高。

更改之后意味着,朋友圈可以选择性的给一部分人看,这个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KOL,还有朋友圈非常有价值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前段时间,微信上新的“评论区可以发表情包”还有“加好友可选择只聊天”直接在圈内炸了,很多网友戏言:可以添加“付费朋友圈”的功能,现在估计可以实现了~

那么这次微信改动的坏处是什么?

就上述一点,对于普通的营销号来说,肯定是希望一条朋友圈触达到很多用户的,但是好友数量的增长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选择性的屏蔽某些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群发消息触达,所以还是有利无害的。

三、“堵不如疏”

经过这么一番分析可以看出,微信这两大改动对教培机构,尤其是以微信招生为主的机构是非常有利的。总体来说降低了机构的运营成本,增加更多招生玩法,更好的触达用户。这让之前受到“微信封杀”惊吓的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

其实微信本身并没非常抗拒商业行为,毕竟11亿的用户流量,谁也不愿意放弃。只是现在破坏微信生态的“黑产”越来越多,并且还薅微信的流量羊毛,把微信的流量导流到其他平台。

所以微信只能采取“堵不如疏”的办法。一方面,打击“诱导裂变”和“黑产”,一方面又升级和优化自身功能,支持企业在微信端以“品牌”和“服务”为主,更好的服务用户。

包括上个月中旬,企业微信的功能的更新,也是微信帮助企业更好的构建专业形象,让企业更好的触达用户,服务用户,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的一种方法:

○ 客户联系:企业成员可以使用企业微信添加客户微信,并为客户打上标签;

○ 客户群:外部群聊人数升级至100人,企业成员可以把客户拉进外部群聊,并提供多对一或一对多的伴随式服务;

○ 客户朋友圈:企业成员可以发布专业的内容到客户朋友圈,还可与客户评论互动。

所以如何在不触达微信底线的同时达到自己增长的目标,是每一个运营人应该思考的事情,同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短期的增长只能有短期的利益,只有长期的运营,才能够有长久的发展。

【企业服务的是属于企业自己的用户,大家不是来这里租房子,是建自己的房子。企业的服务能力会直接体现在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上,体现在复购率上,所以这是我们希望带给企业的。希望企业能把最专业、有温度的服务,通过企业微信连接微信,带给微信上的11亿用户。】

下面我们与大家分享这份干货满满的演讲视频与文稿。

通过视频一睹为快

公开课的朋友们,大家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很抱歉这次没有来到现场,在这里跟大家打个招呼。

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我提到说,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

我还说过,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家也看到,微信从来没有开过发布会。我认为,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户。

但同事们说服我说,公开课不是发布会,而是面向开发者的会议。确实,外界可能也会对微信有好奇甚至误解,所以公开课确实是一个微信对外阐述自己想法、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完美的。

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来公开课讲。今年,我更乐意把时间让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来给大家带来我们团队的思考。

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点,可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配合思维导图食用

信息互联的影响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展。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但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随时在线,并且面临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1

隐私的出让

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2

信息获取的被动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3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 150 个好友。但在微信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 5000 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 5000 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时,我自己其实都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从前我们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将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一直贯穿在微信的进化里面。就像我们扩大 5000 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4

信息传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可能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个群里面,迅速的几何级数的传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话叫「谣言传千里」,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机会。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判定内容的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譬如说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

5

信息选择的困难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包括公众号,看似可以随便关注,但是你的选择其实是有限空间的。我们在看一看里实验了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6

信息的多样性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会再讲一下。

7、搜索的困难

与 web 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 app 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信息的多样性」的延伸

这里讲了我们对于信息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样性。这里也要说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我就说过,我们基于手机来做 app,不基于 PC 来做。PC 端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用。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 PC web 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开课所说的一样,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

上一篇:英国留学:2:1和2:2学位有什么区别呢?
下一篇: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为什么总部赚钱加盟校亏钱?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