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比赛泛滥:孩子得奖无数 机构盆满钵满 家长执迷不悟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为了迎合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孩子的情操,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升学时能够多一份筹码,各种课外培训班如火如荼。

参加培训班只是一部分,还有几乎一学期一次,有的甚至一个月一次的各种比赛。有意思的是,说是比赛,其实只要参加了基本上都能够拿到奖。然后就出现了有的孩子拿奖拿到手软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这种比赛都是由各种民间机构或协会等举办的,当然是在业内还有一定影响力的。举办方一般也都会和各个培训机构的老师们有一定的联系,老师们召集学生参加比赛,交报名费,有的还需要出钱准备统一的比赛行头,初赛过了还有复赛、决赛,每次都需要交一定的费用,价格随着等级的升高也越来越贵。

很多比赛都打着“中华”、“中国”甚至是“国际”的名号,不明真相的家长们似乎是没有理由拒绝这么高大上的比赛的,更何况还能拿奖。

怎么才能让这么多参赛的孩子都拿到奖?一位培训机构老师告诉小编,“像舞蹈这种的,基本上都是集体参加,最差也都有个优秀奖;独舞的也有,那种一般需要培训机构老师一对一地辅导,肯定是额外收费的;像朗诵啊、歌唱、书法这类的个人项目,就是一、二、三等奖数量都比较多,最后没有得奖的很少很少。”

有媒体也报道,一个号称全国性的书法大赛,获得金奖的共有42人,银奖和铜奖更多。凡是参赛几乎都能获奖一趟下来,有的家庭在比赛、研学加上食宿等方面花费了5000多元。甚至有的比赛,孩子前期不停地训练准备,比赛的时候从进场表演到退场一共10分钟,看台上除了家长连评委都没看到。比赛刚结束,奖杯就都准备好了,基本人手一个。

这样的比赛,主办方自然能够从中牟利,对培训机构而言也是好事。

比赛结束之后,老师们会和参加比赛的孩子一起捧着证书和奖杯合影留念,几天之后照片就会被装裱起来挂在培训机构展示实力,同时吸引更多的家长报名。

而实际上,部分老师和主办方的关系“不一般”。

类似某一城市区域性的比赛,评委通常会找行业里比较权威但地理位置上离得比较近的业内人士,而这些业内人士和培训机构老师很可能认识甚至是相熟。“这种情况一般老师都会提前和评委打声招呼,告知哪几个孩子参加了比赛,像唱歌、演讲这类主观性比较强的比赛,只要不是差得太远,一般也会有所照顾。”

一张奖状、一个奖杯,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含金量却让人尴尬。有网友戏称,大张旗鼓准备一番,报了名、交了钱,到最后发现什么水平都能拿奖,简直是自娱自乐,这等同于家长自家花钱买了个奖。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家长热衷于参加这些比赛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升学,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升学简历上多一点亮眼的经历以增加孩子被录取的机会。就像一位家长所言,“现在升学竞争激烈,如果手上没有一、两个奖,小升初都没底。”

其实,我国在7月就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力图让竞赛证书与升学脱钩。

然而现实中,即使不挂钩,“人无我有”、“人有我多”的攀比心态也促成了家长们对于这种含金量不高的比赛十分热衷。

盲目的攀比、焦虑,让家长们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学了那么多,就赢在了起跑线上,自己家的孩子一定不能落下。实际上,这种皇帝的新衣一样的比赛,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参加了那么多,有多少意义和价值,还值得商榷。

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家长任何比赛都不去参加,毕竟并非所有的赛事都不正规或者没有官方加持,只是应该在选择的时候擦亮眼睛。

比如可以在参加之前看看主办方是哪里,在网上查询一下相关资质和权威性,再看看历届比赛的情况包括评委级别等,在各方面都确认好了,也觉得能够对孩子的真实能力进行检验,最重要孩子也愿意参加,那么参加一下也无可厚非。

最后,也希望相关监管部门能够对于收钱发奖的赛事进行强有力地监管和查处,让比赛能够发挥出真正的意义。

上一篇:【物理教育】恢复高考42年,中国3000多名高考状元如今都去了哪里?
下一篇:考不上普高能复读吗?教育重大改革,中考失利也能普及高中教育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