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了十几家教育机构,谈谈疫情后,孩子将面临怎样的教育环境?

栏目:教育机构  时间:2020-02-27
手机版

2020年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新年计划。一时间全国人民被迫开始一场“大考”,这次考试没有模拟,更没有预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试卷。于孩子而言,这个假期格外长,不仅不能出去玩,还要在家线上学习。

我们的生活仿佛被按了“暂停”键,但这丝毫不影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一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比如,那个被孩子打一分的钉钉,侧面反映了它在中小学中的火爆程度。再比如,疫情影响让推了很多年的在线教育突然就火了起来,有人预测:这将是全国教育生态改革的重要一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花了一周时间调查了十几家线上教育机构,发现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未来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疫情后“线上教育”咸鱼翻身变成主流方式?概率不大,OMO教育模式是趋势

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中小学、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并叫停了所有线下教育培训机构。延期开学后,孩子在家“线上学习”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于是很多教育人士开始畅想疫情将重构“教育生态”,线上教育将走进大众舞台。

但根据这次调查发现,310个孩子中只有110个孩子对线上教育表示满意,满意度只有35.5%;而家长只有80位表示满意,满意度仅为25.8%,他们更担心长时间使用屏幕会对孩子眼睛造成伤害。

且除了直播授课,各主要培训机构的授课内容也与各地教材不配套,种种限制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学习门槛。

在线教育很难营造浸润式教学场景,它不是简单的把线下教育搬到线上。让习惯现场授课的老师,一秒切换成讲师主播化,隔着屏幕调动孩子学习兴趣难度很大。

就以调研中的学而思为例,该平台老师录取率仅有5%,正式上课前要经过1个月封闭训练、14天岗前培训,60:1的空讲体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要具备这样的能力,是否必要值得商榷。

现在看来,疫情之下“线上教育”大火是特殊时期的产物,目前看不出它取代线下教育的优势,不过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作为补充教育手段,会起到一定作用,“教育OMO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所谓OMO即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后,教育中“家庭”的作用将被放大!

疫情之下,家庭氛围成了影响孩子学习的关键因素。这个假期或主动、或被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深度融入孩子学习生活,配合孩子完成作业打卡,有享受其中的,也有万分嫌弃的。但大趋势仍是“家长”作用开始被放大,学习早已不仅仅是学校或老师单独一方的事。

当很多人在朋友圈抱怨快被孩子线上学习搞疯时,好友菈菈像是一股清流。菈菈儿子在线学习有些与众不同,老师会在班级群内提供学习资料,家长和孩子要自己完成学习。也就是说,菈菈不仅要预习课程教案,还要负责给孩子讲课,课后还需监督孩子完成作业。问她累不累,她回答:“累,刚开始那几天都快疯了。不过最近开始累并快乐着,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近距离观察儿子的学习状态,突然发现以前对他要求太过严苛,孩子学一天真的很累!”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学习态度。菈菈说班级里有80%的家长抱怨讲课太难,30%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打卡,很巧这些孩子的家长就是抱怨最多的那几个。虽然她偶尔也会抱怨,但在孩子面前一直都是积极乐观的状态。到目前看来,菈菈儿子对网课的接受度还算比较高,打卡也能按时完成。

这次全民线上教育让“家庭”的作用愈发凸显。家庭是教育的最基础细胞,学校教育对孩子只是冰山一角,家校同频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节奏。所以,疫情之后如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连接起来,搭建家庭、学校一体联动的教育平台,建立“学习型家庭”将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探索的方向。

疫情后,“学”的范围将被拉广!

从推出“停课不停学”各地开始花式上课,到教育部紧急叫停提前“学”,重新定义“学”的范围。“学”的内容被不断扩大,疫情之下让我们意识到孩子的学习不能仅仅包含“课本”内容,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来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

就比如,要不是这次疫情谁会想到,原来我们竟然全民不会带口罩、不会洗手!这两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竟因一次疫情全员集体失能。记得前段时间,经常看到国宝级别的院士,包括钟南山院士,百忙之中教市民如何戴口罩,如何洗手。这样的成本是否有些太高呢?他们的时间本可以用在更重要的事上!倘若在幼儿园,老师就一次次带着孩子用“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关键时刻这些小知识是否就不用一次次占用公共资源去科普,孩子们是否平日就能减少病毒感染呢?

再来说说这次新冠肺炎的爆发,目前已能确定病毒的原始宿主是蝙蝠。时间倒退17年,2003年的SARS,最早的11个病例也和野生动物有关,历史再一次重演,我们能从中吸取点什么教训呢?“健康教育”是否也该纳入日后教育的核心议题呢?

生命只有一次,孩子的生命安全是超越任何学习内容的基石,面对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如何抵御诱惑?如何判断是非?如何建立安全防护意识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如何将教育拉入时代发展的快车道?这都将是这次疫情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疫情后,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或将提上日程!

前段时间这样一张图刷屏,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崇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

这段话是否为李兰娟院士所说虽有待商榷,但从它快速占据各大头条来看,为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已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十几年前,我们很多人长大后的目标是成为科学家、解放军、医生、教师、飞行员;但现在孩子的目标都是成为网红、明星、游戏玩家等。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反对孩子们成为网红主播、游戏玩家,但当超八成孩子的目标都变成这些时,教育就真的需要反思了。

这次疫情,我们无法忘记那个告诫人们“如非必要,不要去武汉”,然而他自己却在第二天就奔赴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也无法忘记那个一直兢兢业业坚守一线,每天只睡3个小时,一直在与死神抢人的李兰娟院士;以及更多在一线没日没夜和时间赛跑的“逆行者”,显然这些人才应该是青少年的目标。

于教育而言,这次疫情或许就是一个契机。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成为“院士”,但至少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我们重视什么样的人,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一种价值导向。

总得来说,疫情影响下教育行业一定会迎来一定的冲击,但一刀切的认为线上教育将取代学校教育的推论并不可取。不过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未来的学习会节点化。所谓“节点化”是指,学校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空间,学校、家庭,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又或者网络平台上的任何一个教师,都将可能成为提供学习资源的节点,这些节点相互连接、相互支持将组成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其次,“人生大课”会越来越受重视,比如我们常提到的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等等。在这个层面来说,教育将更加回归本真。当然,新冠病毒效应已经发生,对学校教育生态影响也许还包括其他方面,但我们相信,疫情之后的教育大环境仍是稳中求变,逐步升级,不会发生“教育生态”断崖式变化。

上一篇:活着迎接复学潮!培训机构如何自救?
下一篇:机构老师“线上化”,机构或将沦为“中介”?

最近更新教育机构